×

闭关自守政策

闭关自守政策(如何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6 02:34:30 浏览1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从未有过闭关锁国。按现在世界上主流明史研究的成果,认为明朝的国际影响力非但没有因为相对于元朝的地域缩小而萎缩。反而依靠强劲的开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了汉朝、唐朝和元朝。

明初朱元璋就通使各国使臣,昭告各国明朝的建立,积极开通朝贡贸易。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打通南洋西洋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各处商路,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张。朱棣以后,明朝主要的商业经济转向私有化。郑和打通的商路正好为民营商业贸易做了很好的铺垫,私营海贸因此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明朝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欧洲大航海时代以后,原本封闭禁锢的欧洲大门被打开,明朝积极展开与欧洲的商业贸易对话,贸易远涉直至美洲。大量美洲物资涌入明朝。明朝被称为世界的吸银泵。各方估计,当时世界1/2~1/3的白银产量流入明朝。明朝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一方面明朝的税收极低,商业税为历代最低。私营海贸税收流入政府的部分很少。商业的低税,恰恰大大促进民间海外贸易的大规模展开。

另一方面明朝官员普遍抵制政府增税,所以海禁一直维持着,开禁其实是意味着税收合法化。政府开禁的意愿一直受到文官集团的阻止。所以被错误解读成了闭关锁国。

隆庆朝张居正以极大的救国报复,力排众议解除禁海令,为明朝政府的商业税收开启了一点点缝隙。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就是“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当时的皇帝认为本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朝贡。

殊不知,远在海外的有些国家已进行了工业革命,中国工业文明兴起从此慢了一大步。按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了。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然而,发展生产力、追求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闭关锁国在不知不觉中约束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令西方的近代科学和领先的技能没有办法传进清朝。它让清朝长期的与外界隔绝,使清朝一直都身处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织,彻底不知道西方国家科技已有多么的强大。然而,清朝的这种闭关封闭,仅仅单方面的封闭,即禁止国人接触外界,但却让西方人盗取了清朝许多“专有”技术。如茶叶在清朝对西方的交易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1825年,英国进口的茶叶数量达到了2200万斤。几乎垄断了清朝茶叶对外交易,获取了惊人的赢利,但大清只提供商品。显然在流转环节,清王朝几乎没赚到茶叶的钱,但出产茶叶仍然获得了许多金钱,以至于英国对清王朝的交易,一直处于交易逆差。但从1848年以后,这种状况被彻底改变了。英国在清朝收集了很多茶树带走。在19世纪下半叶,茶叶变成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是相应的是,清王朝茶叶对外出口锐减,收入自然也锐减。这就是上层建筑的策略决定了经济基础。

说完这些糟心的事,再说些高兴的事。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经过这些年的开放,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仅排全球第11位,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国民收入从原来的仅数百美元,持续增长至8000美元以上,成为世界银行可比口径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9.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快6.8个百分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以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做出了“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的著名论断。

闭关政策和海禁政策区别在哪里

感谢邀请!我是鹏正!我来回答!

闭关政策,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重要方面的领域交流,极大拖延了国家的正常发展,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1723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帝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政策还可以算是中央政府试图垄断海贸利润的聚敛手段,不让普通人获得巨大利润,危害国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闭关政策还是海禁政策都是闭关锁国,性质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严重限制国家发展的绊脚石,闭关锁国的整体危害大约是使该国家失去对外的文化经济交流,使该国家视野狭窄,跟不上世界形式,致使发展缓慢。(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清朝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世界格局将怎样推演

中国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的资义会发展,变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冲突,必有一战。会改变世界历史走向。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好处和坏处都有哪些

要弄清楚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首先要弄清楚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大都积极地对外开放,唯独明清两代实行了闭关锁国。那么明清政府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我们又如何权衡其利弊呢?

从根本上来,明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由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基本保证。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相对较少。故而历代政府大都有意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的就是保证农业的长足发展,稳定政府的税收。而闭关锁国其实是重农抑商政策和理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因此,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广州十三行

然而,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却有轻微的区别。明朝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经常抢夺沿海居民之财务,给地方政府治安管理造成了严重混乱。明朝廷实行闭关锁国,为的就是避免倭寇的侵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出于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如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 南明永历十五年 )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中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事件,说明了西方殖民势力已经蔓延至中国沿海地区。

新航路开辟

那么弄清了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闭关锁国的利弊。

积极方面:第一,闭关锁国政策适应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有力保证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保证明清政府财政收入。第二,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

消极方面:第一,闭关锁国政策极大缩小了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规模,不利于中国的对外交流,更不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第二,形成了固步自封、陈规守旧的社会发展状态,缺乏对外部世界变化足够的了解,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却没有思及中国的未来发展,其利弊、得失,自见分晓。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康熙要实行闭关锁国

发现满遗有一套完整的护主理论,只要说到满清的好,就是我大清领土奠定新中国国土,什么领土嫁妆…只要说到闭关锁国什么清承明制,只要说到落后挨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导致的落后,只是满清倒霉遇到二千年未有之变局……

清朝的部落政治是继承明朝?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继承明朝?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割地赔款也是继承明朝?

我最佩服这些满遗东拉西扯,移花接木的本领。坏的都是历朝历代的锅,比如儒家思想,明朝末年全国上下包括内阁首辅徐光启都在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洋火炮,顺便还轰死了努尔哈赤。反而领土都是满清的功劳、什么奠定了现在的中国领土版图、难道新疆、蒙古,东北,西藏在汉唐宋明没有被统治过,中国历史只有你满清一个存在是吧?总是拿明末的土地跟清朝最大版图比、你们不感觉羞耻吗?清末的伪满洲国难道就比明末大?不是吧、而且性质更恶劣,认日本人为祖宗,分裂祖国领土……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不请自来,对此提问本人只用一句话便可回答,那就是闭关锁国就是始于明朝,确确的说就是始于郑和下西洋之后,这早已经是历史之定论!

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主要原因吗明、清都执行了此政策,谁的危害更大

失败者总会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而且最好能将失败的责任,推到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成了好人,坏事都是别人干的。当下称这种做法为自我“洗白”。

“闭关锁国”的说法,出自民国时期,民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军阀混战,毫无建树,可以说是个一无是处的颓废失败的时代。

失败者总会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于是民国社会上层人士和学界,就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清朝、甚至是明朝。说中国之困顿,缘于明清两代“闭关锁国”,如此一来,国家的破败就与民国政府无关了,民国就此“洗白”了。

其实明清两代并没有“闭关锁国”。

关于明朝:

1,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大力开拓海外贸易。

2,明朝中期大力引进西方火器技术,明朝的火铳名为“弗朗机”,一看就是个外国名字。

3,明朝还授与爵位给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创立了最初的汉语拼音,利玛窦翻译了西方科学书籍,有一些还成为大明朝太学的教材。例如《几何》就是利玛窦翻译的教材,“几何”这个名字也是利玛窦取的。

4,明朝中后期,为了防海盗,为了边疆的安定,的确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明朝还是设立了很多通商口岸,允许正常贸易往来,也允许外国人通过合法途径,自由往来中国。

相比同时代的欧洲,明朝算是很开放的了!

关于清朝:

1,清朝统治者是很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自从入关后,清朝就很快接受了汉文化,来作为清朝的主流文化。

2,清朝好奇心极重,对新鲜事物极为痴迷。入关前就与洋人打得火热,入关后更是热情高涨,连传教士汤若望都获得了顶戴花翎,有了出入皇宫的机会。

西洋使臣也大批出入京城。外国人可以依法自由的出入中国,前往各地。清朝入关后就开通了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相当红火。

3,清朝对外国货品极感兴趣,洋货在大城市随处可见。

4,清朝后期也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还任用洋人为官,开启了洋务运动,为中国打下了工业丶科技丶教育基础。

可以说清朝不存在“闭关锁国”,民国的大师是清朝教育的成果。民国的工业、交通…都是清朝的成就。老实说,民国在各方面,都是在吃清朝的老本,民国对中国工业丶农业丶教育丶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真的不大!当然民国有民国的困难,但是民国将责任甩给前朝,以一句“闭关锁国”去推卸责任,显然是不对的。

导致明清两代落后于西方,是科举制造成的:

1,科举制导致社会认同以官爵来获取名利,而不认同以贡献来获取名利。

因此社会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只读圣贤书”。如此一来天下不注重创造财富,只注重之乎者也了。国家不落后才是怪事。

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黄金屋。“的引诱下,世人要满足酒色财气的最佳途径就是金榜提名,因此除了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以外,别的行当都不具多大吸引力,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趋于停滞。

2,科举制使得以其他方式为国付出,失去了意义,从而降低了人们为国作贡献的意愿,降低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社会就会日益趋于贫困,这就会导致官老爷待遇不是特别的好。因此一旦国家纲纪稍有松弛,贪污腐化就大行其道。而贪腐又进一步束缚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举制导致了社会走向歧途,几百年下来,最终导致了清朝末年,中国大大的落后于西方。

明清两代没有“闭关锁国”,明清的不幸在于没有找到比“科举制”更好的社会引导机制。

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真的是为了拒绝外国商品吗

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但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却历史悠久,其根源主要在于明朝,而明朝为什么会持续进行“海禁”政策呢,这还与一个人有关!

‬明代“海禁”

鲜有人知的是,元代虽然是一个“马背上的国家”但它其实并不提倡“海禁”,相反,元代的海运能力非常发达。

在元代,“海运”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毕竟元朝的疆域太大了,很多事情比如粮食运输等走陆运成本太高,且时间太长。

忽必烈时期,就曾重用海盗朱清和张瑄,担任海上运输的中流砥柱。

但到了明代,由于流民的不稳定性以及南北巨大的差异化,为维持社会秩序,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实行简单的“海禁”政策以加强户籍制度,减少人口流动。

不过到了朱棣时期,为加强对外沟通和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曾短暂开放过“海禁”,派遣郑和下西洋。

但等到了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下西洋工程耗资巨大,所以就给停掉了,此后又由于经历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国力大降,所以海运运动也就彻底结束了。

等到明朝中后期,朱载垕曾想过开放“海禁”,内阁首辅大黑胡子高拱也表示了支持。

但二人的这项能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举措最终还是失败了,只因为触犯了一个人的利益!

‬松江府的海运集团

被“开海”政策影响最深的人叫作徐阶。

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是曾经的首辅夏言的弟子,智斗过严世藩,斗垮过严嵩,高拱、张居正之流在官场上都只能算他的晚辈。

而为什么“开海”政策会影响到他呢?

因为他是松江人。

明朝时期的松江府是一个海运通商的好口岸,其地位参考今天的上海市。

不,说错了,在那个年代,应该说它是一个走私的好口岸!

而松江府作为内阁首辅徐阶的大本营,其家族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海运这块“大肥肉”他们自然是不会放弃的!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战国时期”,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国家也并不太平,所以为他们运输粮食和先进武器是很有利可图的!

海运(走私)事业给徐家带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毕竟他们是垄断者,可一旦开放海禁,那不要说抢他们生意的人了,就说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就可以直接来往于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不需要徐家这个黑心中间商赚差价!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徐阶和与其利益相关的人是会付出一切去阻止海禁的,要知道,这可是一张长期饭票!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日本大海盗王直,他当时已被胡宗宪说动,要整顿倭寇,这样大明本可以放心开放海禁,做到安全无忧的对外贸易。可惜,王直却被王本固的一纸诉状给斩了。

难道王本固真的与王直有什么深仇大恨,或者说王本固“心系国家”吗?并不见得,只是因为他是海运事业的得益人而已……

‬清朝“闭关锁国”

以上,就是有明一代276年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说,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群既得利益者的私心而已……

而到了清朝,这群人还是不断地给皇帝们洗脑,留下一个个“西洋皆无用,中原地物博”的思想钢印!

拒绝商品只是其中一项,他们认为像什么西方生产出的钢琴、西洋琴等乐器,睡帽、睡衣等床上用品,咖啡、奶茶等饮料……中国人都不习惯接受,大秋裤春秋衫往身上一套也照常睡觉!

至于望远镜、(裸体)艺术品等,敢来大清叫卖那更是不可能的!

他们还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在中国如果宣传开来更是只会“害人不浅”。

而这些理论恰恰就是能戳中历代皇帝的软肋,所以“海禁”政策就这样义无反顾地传承了下去,使得整个国家全部民族都跟着受累!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到底多严重造成了什么影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并不是严格的不与外界接触,但是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造成的影响是中国的整体国力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之海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本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

康熙皇帝以来,清政府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民间的交往不断地密切,再加上清朝后期国内农民的起义不断,清朝一方面担心汉人会和洋人勾结起来,反对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害怕同西方的贸易往来会冲击清朝自身的自然经济。

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公元1759年,清政府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正式建立了“公行”机构,这个机构是由清政府允许的商人组成的一种垄断性的外贸组织,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对商业贸易进行约束和限制。这个条规规定,外国商人在华经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地点内进行,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要离开,当时规定的贸易时间是每年的5月到10月间,贸易的地点只能在广州进行。不仅如此,清政府还规定了外国商人在华只能住官方所设立的官方居住地,同时规定,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款,进一步限制外国人的在华贸易。同时,条规还规定,外国商人在华贸易期间要加强对其监视,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区域。商行制度的实行,决定了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等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同时对商业进行垄断。广东十三行主要负责与外商进行出口贸易,并且代表清政府与洋人进行谈判等商业贸易磋商。可见,这种商业贸易没有公平性,商业环境极其差,如此发现下去定会有大事发生。

另外,清政府对中国人出海贸易也是严格的管理。清政府要求出海贸易的人必须进行登记,然后缴纳保证金后领取类似于许可证之类的东西,写明出海船只的尺寸大小、贸易者的姓名、籍贯、年龄等,更具体的是要写清楚出海贸易船上所装的是什么货物,去哪里贸易,什么时候回来等,这种做法是要求你出去的船只必须得按期返回,如果过了时间回来,那么你就要接受惩罚,或者下次会限制你出去贸易,从这个方面来看清政府对贸易管理的是十分严格。

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影响。
第一,引起鸦片战争。当时的大英帝国受到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华贸易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这样一来,大英帝国就想到要用办法来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他们通过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然后向中国境内倾销鸦片来获取大量的白银,鸦片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损害了中国社会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心理素质,更是掏空了清政府的国库,已经危害到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样一来,清政府不得不派林则徐去东南沿海禁烟,这边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这样一来,计划了英国人桶清政府之间的矛盾,给给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利于战争的借口。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了贸易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
第二,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了同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要发展资本主义,首先需要在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方面进行思想的革新,这这种革新类似于西方的启蒙运动,只有思想的转变,才促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打破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以及小农经济所带来的僵化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数据显示,在鸦片战争前期,英美两国的贸易船舶总吨位数一直是小于清朝。当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总数在9000到10000艘之间,大约加起来有150万吨左右,再加上内河的船舶吨位有20多万艘,一共加起来共计有400多万吨位。而在同时代的1814年,英国全国船舶大约有21500多艘,共计240万吨;美国在1809年全国只有140万吨的船舶吨位。可见那时候民间和官方的商业贸易很有发展的潜力和势头。如果不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那么清政府是很有可能在经济方面超过英美量过,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鸦片战争,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