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精图治

崇祯励精图治为何落得国破家亡?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为何救不了大明江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5 16:37:44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崇祯励精图治为何落得国破家亡

用‘励精图治’来评价崇祯帝是恰当的,但是,振作精神的‘励精’正好说明他接手的朝廷已经是个烂摊子,前面几代君王无所作为给他留下的难题很多。

‘励精’最怕走极端,崇祯恰恰在‘励精’之后走极端,清除了阉党,一门心思依靠阉党的对立面,忘记了书生也能空谈误国。对袁崇焕也是如此,开始信任有加,后来恨之入骨,完全没有高明的‘驾驭’之术。

‘励精’最忌眼前黑,情报不灵、信息不通,‘励精’就成了多动症,例如对手下官员的贪腐情况不了解,开始想向朝臣借钱来运作政府,手下人叫穷,竟然也相信,而看不出这是一个上下离心的危险信号。对国内多股义军缺乏分析,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当然也抓不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会有具体的招安策略出台。尤其可悲的是,面对满清的离间计,竟然会轻易上当受骗。既然想法办袁崇焕,那么对袁崇焕手下将士的情况(忠诚度、战斗力、复杂的内部关系)也不清楚,所以才会有更多的麻烦出来,再怎么‘励精图治’也忙不过来。

‘图治’是想法,如何大刀阔斧地‘治’,这才是关键。由‘图’到‘治’,一怕狐疑,二怕偏激。这两点,崇祯都具有了,王朝多年积弊,到崇祯手里,无所作为?难。 图治?也难。气数已尽,运气不好!

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为何救不了大明江山

可以说,历代亡国之君值得同情的就是崇祯,因为她和其他亡国之君不一样。既非暴君如杨广,也非好色昏庸。更非玩物丧志如宋徽宗。他勤勉,寡欲,但大明依旧是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自己也终成亡国之君。但这一切崇祯自己造成的,一句话能力不行。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明到了崇祯时代已经是积重难返了,从万历积累下来的问题在崇祯一朝全部出现。又加上小冰河时期,国运天时都不在崇祯这,再加上宦官乱政。东林党。大明宗室过多过滥,吃空国家财政,内有流寇李自成,外有女真。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完了。就好比一张透支的信用卡最终爆了。

而在这一切就在于崇祯的无能,昏庸。他临死前大骂群臣,应该说骂的对,骂的好,此人之手。但这些大臣又是谁任命和选择的?崇祯掌控国家一切最高权利。李自成一度就剩下十七个人,但还是亡于之手?崇祯控制国家资源、主导分配资源、但却无法运用资源作用去整套机制。 勤政不代表就有水平。就好比一个小学生再勤奋,也做不出大学生考题。这就是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宰相吕夷简向宋仁宗汇报五品官员的任命情况,但宋仁宗说,此事宰相可一言决断。不必告之。这才是当皇帝的水平。这就是能力,崇祯水平能力都不足以让他统治这个国家。祟祯的问题是,猜忌刻薄,无识人之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不成熟。幼稚。

都说崇祯刚愎自用,薄恩寡义。但崇祯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急。主政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宰相‘’再有本事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叶做不出啥事情来,任何一个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见到效果。但崇祯显然不愿等。“勤奋值得肯定。,但政策和方向错了,越勤勤政错的越多!”崇祯的勤政好比开足马力往死路里开车。南辕北辙,越努力越倒霉。 崇祯不是诸葛亮,事必亲躬实际上就是无能的体现。说崇祯亡国是因为文化低,那么再低也比朱元璋高吧。也比野猪皮文化高吧。只能说明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经产生出雄主了,出现的都一群造粪机器。像崇祯这样的已经不错了。可以说,崇祯什么都不做也比他什么都做强。

最后再来说说崇祯一朝的混蛋大臣,崇祯对他们的责骂一点都没错。这些以东林党为首士绅阶层就是大明亡国的罪魁祸首。他们天天抨击阉党,可是这些这些没卵的阉党要比这些有卵的东林党们男人多了。大明无法提高财政收入,无法征收商业税。缺银子是崇祯一朝最大的困难,说崇祯是穷死的也不过分,但这一切都必须算在这些东林党的身上。

而仕林儒家江南士绅阶层,这些宁可亡国也不拿银子的人团体似乎不知道,一旦亡国最倒霉的就是她妈他们。以东林党为首的键盘侠,表面正人君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高谈阔论,真正让他们办事情的时候反而不中用,还不如太监。

作为帝国的皇帝来说,崇祯不具备一个君王的基本要求和素质。无能昏聩,再加上东林党党争,宦官乱政,内忧外患之下,财政崩溃。大明亡国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的皇帝

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帝王,只有以下五位,其余都不值一提。因为时代背景在那。

第一位: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三位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堪称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

因此,汉文帝一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汉文帝是第一个盛世的缔造者,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励精图治的帝王!

第二位:汉宣帝刘询,汉昭帝之子,西汉第七位皇帝,于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执政25年。

汉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总之,终宣帝一朝,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 ,史家称前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事实上,汉宣帝在西汉王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都堪称是励精图治的杰出楷模。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登上皇帝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更值得称道的是,唐太宗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可以说,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灿烂辉煌的王朝,而唐太宗则是唐朝帝王中最熠熠生辉、也是最励精图治的一位。

第四位: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宋仁宗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尽管宋朝没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但生活中宋朝时期的人民普遍达到了小康水平。而这一切的实现,与宋仁宗的励精图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五位:明孝宗朱佑樘,因其年号弘治,也称弘治皇帝。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明朝第九位皇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明孝宗即位,开启了“弘治中兴”的辉宏时代。

明孝宗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然明孝宗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彰显了帝王的责任感。

更加值得珍贵的是,历代史学家对明孝宗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纵观大明一朝,像明孝宗这样真正励精图治而又宽厚仁慈的帝王少之又少。明孝宗以他的励精图治和卓越人民,为大明王朝的振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国时期各国都在励精图治,为何却换来了五胡乱华

事实上,魏蜀吴三国所谓的励精图治大多仅仅存在于三个政权建立的前期,也即曹魏的曹丕曹睿时期,蜀汉的诸葛亮时期,孙吴的孙权前期。魏蜀吴在他们各自的中后期,因为各种原因,殊途同归地走了下坡路。

曹魏:被司马氏逐步篡夺

曹魏在曹睿后期便开始腐败堕落,世家大族势力抬头。曹爽失败后,曹魏政权被司马懿父子逐步侵蚀,曹魏后期基本上处于司马氏夺权内斗期,以数次宫廷政变及淮南三叛为代表,政权内耗比较严重,虽然内斗规模都不算大,却也为日后的西晋政治埋下了隐患。

蜀汉:葛公后继无人

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走向保守,蒋琬费祎主政时期政治开始从诸葛亮式的清明公正走向蜀汉后期的昏沉保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死后,黄皓弄权、姜维黩武、后主昏庸,国势不振。再加上,蜀汉仅仅据有汉代十三州中的一州,在人口基数上先天比不上曹魏与孙吴,这就使得蜀汉不仅在兵源后继上捉襟见肘,而且在人才方面也出现了断档。

孙吴:孙权猜忌与宗室内耗

孙吴政权因为孙权晚年的重度猜忌,而陷入不断的宫廷斗争之中,重用特务、南鲁党争、孙綝孙峻专权等接连发生,末主孙皓也是一个极其能折腾的主儿,政治局面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结:五胡乱华的真正诱因

由此可见,魏蜀吴三国其实只是在220年-240年间表现得励精图治一些,在240年左右以后,直到263、265、280年各自灭亡,都处于内耗不断的状态。三国归晋后,司马炎并没有彻底解决世家大族逐渐坐大的老问题,而且还遗留了智障继承人与宗王出镇掌握兵权两大新隐患。两大新隐患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八王之乱把西晋的国防军内耗光了,造成北方地区的军事真空,这才给五胡以良机。

综上,三国西晋四个政权,都是在建国之初有那么十多年的统治稳定期,却都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稳定期之后便是二十多年的内耗。魏蜀吴晋各自统治中后期的严重内耗,与汉末混战相叠加,严重消耗了华夏文明在北方的军事存在、政治存在与经济实力,这才给五胡以空虚。五胡十六国由此开始。

想要获取更多国史干货?

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

孙权卑躬求全却励兵秣马,是励精图治吗

大丈夫能屈能伸,孙权内政才能很高,论打仗……抱歉,我又想起张八百了,孙权本人是有开疆拓土的野心的,但是他却做不到,首先是他本身的军事才能是三君主中最低的,而擅长军事的周瑜早逝,鲁肃不足以统帅三军,吕蒙虽然有谋,但不脱武夫行径,直到陆逊才是能真正任大都督(文武兼备)一职的,其次孙权是承继孙策的位置的,而孙策打江东,采取的策略是武力震慑,不从者死,这种做法虽然权利高度集中,但是隐患极大,正常情况凭孙策之勇,周瑜之才慢慢的安抚世家也可以消除,但是孙策被暗杀了……还未及冠的孙权上位,孙权的魄力不足以震慑世家,所以他只能向世家妥协,把权利瓜分给他们,以至后来成了制约,打仗之前还要先和他们商议,谈好了才能打,所谓兵贵神速,这边谈好了,曹操早得到消息了,还怎么打,最后就是兵种问题,南船北马,魏军过江水土不服,吴军野战能力惨不忍睹,所以孙十万打了一辈子合肥难得寸进,内部缺人和,打仗缺地利,天时不可定,导致孙权一边秣兵历马,一边委曲求全的矛盾存在

元顺帝13岁登基,励精图治几十年,为何却成为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其实元朝皇帝世系传承,是相当乱的。为啥?因为从忽必烈传位开始,就有点儿不正常。在封建时代,帝位传承不稳定,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一、5个不正常的传位过程,造成了元朝的动荡局面。

第一个不正常,忽必烈传位给皇太孙。

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以后,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直接指定了孙子铁穆耳作为接班人。这骚操作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似乎有一股老朱家的味道,其实朱元璋就是跟忽必烈学的。

这个元成宗铁穆耳酒量很好,因此整天喝酒。元朝以前,中原地区的酒度数很低,所以千杯不醉。可元朝开始出现了高度数的酒,铁穆耳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喝死了,关键他还没留下儿子。

第二个不正常,兄终弟及。

这下算是彻底乱套了。铁穆耳没儿子,只好从真金太子其他儿子的后人里找接班人了。真金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甘麻剌和答剌八麻剌。

答剌八麻剌的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受欢迎,大家非常希望让他继承大位。结果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哥哥海山,似乎更猛。于是哥俩商量好了一个对策,那就是兄终弟及。海山先继位,等海山死了,就把皇位传给爱育黎拔力八达。

看似非常稳妥的办法,实际上暗潮汹涌。为啥?因为元武宗海山,是有亲儿子的。海山的亲儿子得知皇位被抢了,还不找叔叔爱育黎拔力八达拼命吗?所以后来他们又签署了一个补充条款:等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皇位还要传回给海山的儿子。

第三个不正常,撕毁条约结果皇帝被刺杀。

元武宗海山依旧喝酒把自己给喝死了,在位仅仅4年。皇位顺利地落在了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手里。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有自己的儿子,凭什么要把大位传给侄子呢?

因此他开始做手脚,将海山的大儿子和世㻋调到云南,小儿子图帖睦尔调到建康和江陵。不管怎么说,有多远走多远。

这么一搞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终于可以顺心地将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元英宗硕德八剌了!可很多人不服气啊,认为元仁宗瞎搞,咋能不按照合同办事呢?因此南坡之变中,21岁的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刺杀。

第四个不正常,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大家觉得元仁宗不厚道,没按照合同办事,所以集体否决了他们这一脉的继承权。正当大家准备改立元武宗的儿子为帝时,意外又发生了!

原来真金太子的大儿子甘麻剌这一脉也打算出来搞点事儿做做了。因此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便以忽必烈长房嫡长曾孙的身份,擅自在漠北继承了大统,也就是泰定帝。

很显然,这哥们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他去世以后,他儿子天顺帝阿速吉八压根坐不稳皇位。元武宗旧部和泰定帝旧部爆发了一场内部战争,最终元武宗海山的小儿子图帖睦尔终于继承大统,也就是元文宗。

他们在北方闹腾得很,可这个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元朝掘墓人朱元璋已经在安徽凤阳出生了!

第五个不正常,两个短命的接班人。

元武宗的小儿子元文宗图帖睦尔继位以后,忽然发现哥哥和世㻋还活着!姿态总要摆一下吧?于是图帖睦尔便和大家商量:你们看是不是要接我哥哥回来继位啊?

本来是开个玩笑,结果大家当真了!居然还真的派人去接和世㻋回来继位,这可把图帖睦尔气炸了。兄弟俩还打算签订一份协议,将图帖睦尔封为皇太弟,以此挽回兄弟感情。

只可惜元明宗和世㻋刚继位没多久就挂了,只做了184天皇帝,真够短命的。从证据来看,他弟弟图帖睦尔脱不了干系。

哥哥去世以后,元文宗图帖睦尔终于再次顺利继位。可这哥们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啊!他在临终之前,终于还是留下遗诏,把大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懿璘质班。

结果7岁的元宁宗懿璘质班刚登基53天又去世了!先后两位短命皇帝,似乎已经预示着元朝气数已尽了。那么元顺帝是怎么回事呢?

二、元顺帝时期,天下已经动乱得不成样子了。

刚才说了元文宗图帖睦尔良心发现,打算把大位传回给哥哥元明宗和世㻋的儿子。而和世㻋有2个儿子,大儿子妥懽帖睦尔当时不在大都,所以元文宗这才把大位传给小侄子懿璘质班。

结果懿璘质班又死了,妥懽帖睦尔这才被大家立为皇帝。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顺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

其实元顺帝在位时间很长,共计38年之久。其中统治大一统元朝的时间,也有36年。这数据在元朝,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水平了。可为啥这水平偏偏把元朝给搞完犊子了呢?

第一,苛政已深,改革搞不定了。

其实元顺帝还是很有作为的一个君主,他扳倒权臣伯颜以后,开始亲政。可放眼望去,全都是烂摊子啊,自己的祖辈们,整天为了皇位斗来斗去,压根就不管国家大事。

所以说元顺帝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为了挽救元朝,开始进行改革,也就是至正新政。改革政策是不错,可是元朝已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且已经跑到了悬崖边,压根就刹不住车了,是真心挽救不回来了。

第二,没能坚持改革。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如果元顺帝任用脱脱进行改革,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元朝也未必就一无是处了。

只可惜当元顺帝看到事情很难办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坚持,而是选择了放弃。此后更是过上了纸醉金迷的逃避生活,这还得了?

第三,内部斗争严重。

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可元顺帝的朝堂内,却依旧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权夺利,压根就没人去管元朝的未来。

脱脱被杀,元顺帝再也没心思进行改革了。这个时候他把朝政都交给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来打理。结果差点酿成了一场父子反目的闹剧,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们还在内讧,这不是找灭吗?

第四,起义军一个比一个强悍。

其实那时候元朝忙着搞内部斗争,压根就没工夫管南方的起义问题。这个时候只要猥琐发育,一般都不成问题。

结果好了,朱元璋就是这个时候主动归顺元朝,得以猥琐发育。导致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正面较量,损失惨重。

这帮人和元朝对抗,属于鹬蚌相争。而躲在角落里猥琐发育的朱元璋,那就是渔翁得利了。等到起义军和元军两败俱伤的时候,朱元璋再出来扫尾,那就轻松太多了。

总结:元顺帝属于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元顺帝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是否任用脱脱的问题上。脱脱是个厉害的人,出将入相。不仅善于治国,而且善于治军,这种人才太难得了。

如果元顺帝能够放手让脱脱干下去的话,我想元朝至少能延长个几十年的寿命,甚至于短时间内不会灭亡。

只可惜,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在对付起义军的关键时刻,元顺帝居然把脱脱给撤职了!此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可惜脱脱已经被人矫诏杀害了。有些事情做错了,那就是一生的错,很显然,元顺帝也因为这件错事,丧失了改革的决心,塔罗牌自此全盘倒塌。

参考资料:《元史》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秦国胜出,一统天下,六国皆称强秦,“暴秦”不妥,强秦实至名归。

怎么理解“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君子以忠当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而精忠报国”这句话

忠于人事,守护本心,以忠信处世,当为君子。有道德之人应自强不息励精图治,以德以才报效国家。

这话当是秉承儒家思想,教育人们修心养德,积极入世,以个人才华服务于大众。

其中阐述了两方面的认知。一是人应不断完善自己,做事不违本心,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二是明确以德才报效的对象是国家。

自古以来,就有(治家齐国平天下)之说,也是古往今来英雄伟人们的远大目标。儒家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富于哲理。

宋神宗一心励精图治恢复汉唐旧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失败

无识人之明,心智不坚定。是宋神宗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宋神宗一心想恢复汉唐旧疆,可是在王安石卸任宰相之后,宋朝对西夏的战争中,他却用了一心只想争功的外戚高遵裕和志大才疏的徐禧这两个蠢货,导致这场本来非常有优势的战争最后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这是宋神宗无识人之明。

在熙宁变法中,宋神宗既想靠王安石进行变法来增加财政收入,又想用司马光来帮助他稳定人心,这样的投机心理就是他心智不坚定的最好证明,如果他投机成功也就罢了,可司马光和王安石根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人,一方面想推行变法,一方面却又想重用阻止变法的人,导致朝堂之上反对变法的声音非常剧烈,也使得变法的推行异常困难,这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在后世人看来,也许有人觉得司马光和苏轼,苏辙等人都遭到了王安石等变法派的迫害,但这只是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来看的,如果站在变法派的利益角度,不把这些人完全剔除,变法根本不能推行,而宋神宗,缺乏这样的魄力。和王安石比起来,他的心智太不坚定了,在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和吕公著,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是好友,但是在变法之后,他立刻将这些反对他变法的人视为死敌,很多人只看到他的偏执,但是殊不知,要变法,就得有这样的偏执才行。

不将阻挡你变法的人都打压下去,你如何能推行变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王安石甚至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是大不敬的“三不足”言论,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骇人听闻的言论,就连宋神宗都吓了一跳,但是王安石竟然敢说这样的话,这就证明了他坚持改革变法的决心,一点都不会动摇,但宋神宗与之相比起来,决心就大大的不足。

在变法最开始的时候,宋神宗是坚定支持王安石的,但是,因为他没有将朝中的反对派彻底压下去,这些人经常上书斥责变法的弊端,这让宋神宗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怀疑状态,如果他没有看到这些人上书的话,他就不会经常自我怀疑,可就是因为他经常看到有人反对,他一直都在怀疑变法到底对不对。

他既在推行变法,又在怀疑变法,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这给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压力曾经爆发过一次,就是在太后和神宗的弟弟都劝他罢免王安石的时候,他曾经冲着他弟弟说了一句:“皇帝让给你来当好了!”

这话把太后和神宗弟弟都吓得不行,不敢再劝阻他。作为一个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可想而知神宗心中有多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因为还有反对派在不断地反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下,我觉得这也许是宋神宗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是一个很有志气的皇帝,但是不够铁血,意志不够坚定,要么不变法,要么变法,既然决定变法,就不该再动摇,因为他不够铁血和坚定,最终害苦了自己,也彻底伤了王安石的心,他恢复汉唐旧疆的宏愿也因此彻底成为泡影。

商纣王前期励精图治,为什么后期暴虐昏庸

天资聪颖武力过人的帝辛(纣),也是盘庚迁殷之后的商王之佼佼者。“其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或许有之,但此时的周已经是不可小觑的西方一大诸侯了。而周统治者觊觎商王朝的统治已非一日,他也是商朝末代国王了!所以帝辛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