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思考问题与答案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检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结果。这就是思考问题与答案的区别。
也就是说 ,用正确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答案才说明思考方法是正确的。
比如,分析文学类文本中小说的人物形象,你怎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你如果从人物的描写方法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答案不全。这说明思考的方向有偏差。只有知道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才知道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情节、环境、他人等角度来展现来衬托,那你的思考就较为全面了。而如果能从人物对不同人的意义与作用方面来思考,就可能使思考更有层次感更有立体感。这样,答案就会更完美。
当然,有时候也要开拓思路,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思考才不会走进死胡同。比如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如果单从题目上思考,可能是抒写与朋友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的思考就显得轻率,容易走进死胡同。题目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还可能是思乡之情,还可能是渴望被任用的期待,亦可能表白自己的内心操行。所以,单纯的思考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只有知人论事,换个思维考虑问题,才能使思考更全面,答案更完美。
所以,充分的思考,才能让答案更完美。
“能够在网上搜索到正确答案的知识都不叫知识,应叫常识”,这话对吗
当然不对。我都不懂这是一句什么无厘头鬼话。
人类社会大部分信息,都已经电子化,在网络上可以搜到。比如:各个专业的学术论文库。
以前搞学术研究,搜索参考文献,跑图书馆是非常费精力的。
有了电子化的论文库,就方便多了。现在写论文,基本上都是网上搜索文献,比如: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真的非常方便,还生成各种各样参考文献格式,以前,没有这种工具,填参考文献人的头都是大的。
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信息,比如:各个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数据库。各个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美国NOVA的全球气象观测信息。都在网上可以找到。
在非网络时代,获取这些的成本有多大?
只能说:网络上信息量非常巨大,虽然方便了信息的检索,但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产生者,所以,网络上大部分信息质量非常低。
因此,网络时代真正问题是,需要你有一个敏感和理智的头脑,对信息进行审核、过滤再加以接受。
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在学术活动中,要设计无比繁杂且标准化的的引文注释体系和参考文献格式?
比如: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常见【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作者-日期法(Author-date method)】。
中国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的标准化格式叫做【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之所以设计这套体系,就是在引用和转述的过程中,指明信息源头。
有信息源的信息,别人就能进一步查证核实,衡量其可靠性。
论文是给别人参考的,有了信息源,你就能为别人提供潜在知识线索,能够帮到别人解决某一个问题。
一句话,注释和参考文献体系,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在流传不发生讹传和误导。同时,为他人提供潜在的知识线索。
为什么写学术论文,不准引用网络百度、维基等百科全书?
因为网络百科的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是没有经过专家审定,或者同行评议的信息。
只有经过同行审核的学术论文、经过同行评议的专著,信息的可靠性才有一定保障。
为什么在法庭上,每一个证据都要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质证?
因为人都有利己的天性,会看不到自己的疏漏,有时候甚至故意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藏匿不利的信息。
所以,在英美法系中,没有经过交叉质证的证据,是不能让陪审团看到的。
另外,人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认知偏误:人性天然不喜欢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接受度很低;对相同意见,接受度比较高。
所以,交叉质证和同行审查就是为了听取正、反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尽可能的增加信息的可靠性。
英文维基百科,其实有一定参考价值,基本上都有交代信息源。百度百科基本上劣质信息集散地,参考价值的词条非常少,且大多数是抄袭的维基。
中文网络信息质量非常低劣,简直叫人没有办法容忍。如果你对信息质量有要求,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也就是说:寻找可靠信息,遵循最基本的两个原则:「可追溯的信息源」和「经过专业审核、交叉质证的信息」。
没有信息源,无法进一步追溯,也没有经过专业人士审核的信息,都是值得怀疑的,不要轻易相信。
网络上一些自媒体的文章,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人正儿八经的交代信息源,保持信息的可查证和可追溯。
其实,都是百度搜来的真假不明东西,拼凑的。
我说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历史问题,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
很简单,从历史文献知道的。
如果历史类文章,答题者不交代他的结论是从哪一个历史文献看到的。
我怎么知道是不是瞎编的?没有信息源,无法查证的信息,等于就是撒谎!不要相信。
有些历史文章如同写小说一样,『据说』这样模糊引用张口就来,随便就下结论。这肯定就是瞎编的,想都不用想。
凡是接受一点智力训练的人,都应该有这个敏感性,但是,大多数人显然没有。所以,网络上总在辟谣。
大多数谣言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追溯信息源就可以识别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接受信息应该有一个门槛,保持怀疑的精神,不然你并不会变得更聪明。
网络只是改变了人类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对信息的审核、运用的关键因素是人。
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有哪些本质区别
一、出版途径不同1、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就是通过特定的网站和论坛发布。2、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主要是通过文学期刊,或者单行本。二、文学性不同1、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强调套路,强调强烈的戏剧冲突,让故事更精彩。2、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则不一定有典型的坏人,不注重人和人冲突,或者说更注重内心的冲突,目的不是故事好看而是启发和引导思考。除此之外,传统文学经常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用来塑造人物,解释动机,让文本更完整,网络文学则很少。三、目的不同1、网络文学:网文是商品,以故事会为核心的商品,能挣更多钱是网文的价值和创作目的。2、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属于比较纯粹精神产品,核心价值是更多的人生体验、感悟、思考,以及传承性。
如何看待有些语文老师解析阅读理解,答案拿错了也能解释的通
在我们语文组有两位大神级的人物,他们从来不看语文的解析答案,都是根据着自己的理解,结合一些答题的方法来解析。所以每每遇到语文试卷没有答案的时候,就请这两位大师级的人物来为我们制订答案,正如题主所说的语文老师解析阅读理解是答案,答案拿错了也能解释的通。
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阅历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给予的答案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即便是标准答案未必是作者当时想法的体现。
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有些被选中做中考的阅读段,让原作者做答案,结果也得不了满分,而且作者说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么多呀!这就是为什么阅读题基本没有得满分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你不是制定答案者肚子里的蛔虫,你永远也答不到他所写的标准答案。
可是近两年我觉得答案制定过死(河南中招),导致语文分数过低,这也会束缚孩子们的思想。我觉得只要言之有理,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就应当给一定的分数。
就算是经典的文章,也是常读常新,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也是在变化。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我初教这篇小说的时候,主题思想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那放到今天,我觉得就不能这样概念化,我们当今社会多少这样事例证明我们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为了房产多少兄弟姊妹对簿公堂,不顾亲情,还有多少人一心巴结讨好有钱有势的人,对于没钱没势的,瞧不上还打压你。所以对于这篇的主题,我觉得应当是揭露了和批判了人性的劣根性(我的父母),当然也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小说中的我)。
再如《项链》中的人物玛格丽特过去都认为她虚伪,虚荣心强,爱面子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现在呢,又重新定义她,她身上还是有很好的品质,如诚实守信,有契约精神,勤劳吃苦,敢于担当。
当然,题主所说的拿错答案这件事,我觉得语文老师还是要引起重视,还是要认真地备课,看语段,万一这个文章跟你的答案风马牛不相及,那岂不是在误人子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