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吕布如果被曹操收编,凭曹操的智慧和吕布的骁勇,有可能一统天下吗
- 各位觉得三国时期哪只部队最为骁勇
-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 汉族算得上骁勇善战吗
- 形容一个勇士骁勇好战还有什么成语来形容
- 秦国是受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吸取了斯巴达主义的骁勇善战的精神才统一中国的吗
-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 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吕布如果被曹操收编,凭曹操的智慧和吕布的骁勇,有可能一统天下吗
吕布如果被曹操收编曹操能统一天下吗?估计还是不行,因为:第一,曹操平定吕布如果听从吕布求饶,接受吕布投降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吕布虽然勇猛但对整体大局影响不大。比如当初司徒王允曾经收服吕布,但吕布有勇无谋,连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之流都对付不了,让这四人杀入长安胁迫汉献帝,把持朝政,还杀了王允,可见,吕布虽说是三国第一猛将,但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第二,曹操灭吕布的时候,天下还处于大乱状态,马腾韩遂,刘璋张鲁,刘备刘表孙权等割据势力都在扩大自己的力量,平定天下的任务还非常繁重。第三,曹操自赤壁之战大败后,心态变化很大,也可能有年龄因素吧,自建安十四年(209) 年起,当初的雄心壮志有所收敛,劲头略减。最典型的在占领汉中平定张鲁后,刘晔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乘势出击益州,当时刘备刚刚驱逐刘璋局势不稳,曹操拿下汉中后民心浮动确实是一个机会,但曹操却说岂可得陇望蜀乎?决意撤兵结果被刘备诸葛亮后来攻破汉中,还杀了夏侯渊。第四,曹操后期长时间在立储问题上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无形中使俩儿子曹丕,曹植都心中悬念,不断相互较劲;另一方面也造成内部各派在俩儿子之间选边站队,这种内耗削弱了对外扩张统一的能量,决策层没了动力,将领是难以发挥作用的。第五,吕布也不是省油的灯,如果孙权,刘备适当的拉拢添堵,分化瓦解,说不定会帮倒忙。第六,接班的曹丕在军事方面没有大作为,虽曾经多次发动伐吴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年纪轻轻四十岁就挂了,魏明帝曹睿更是只活了三十六岁。因此,三分天下既是大趋势也是天意,人力无可挽回。
各位觉得三国时期哪只部队最为骁勇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期有过不少骁勇的部队,像是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袁绍的先登死士、吕布的陷阵营、刘备的白毦兵等,但要说到当时最厉害的一支军队,恐怕还得数曹操的虎豹骑。
首先,从兵源的构成上来看,能够被选入虎豹骑的士兵那都是百里挑一的。虎豹骑中的大部分都是原先都是军队中的百夫长、屯长之类的基层军官,然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严格的挑选,才会有资格进入虎豹骑。
其次,被选入虎豹骑中的士兵之后都要进行严格的骑术、箭术等训练,这是他们基本的入门技艺。况且不同于影视剧作品中的刻画,其实历史上三国时期是没有马镫出现的,人在飞奔的马背上进行骑射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每个虎豹骑都要花费数倍于普通士兵的努力。除了基本的骑射,虎豹骑还要学习搏击及各类兵器的使用,训练强度很大。
还有就是这支虎豹骑后勤装备上的花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养这么一支军队的花费是相当高的,一般的小势力根本养不起。虎豹骑中最重要的装备便是马匹,中原地区不产马,所以只能从关西、东北、西北等产马区地购进。而且养马更是个精细活,不仅是普通草料为了使马匹强壮还要搭配其他的精饲料,这就要比当时普通的士兵花费的还要多。武器装备上来说,据《三国志》中的记载,一个虎豹骑光武器就配备就有弓箭、长矛,更别说铠甲和其他的一些装备了,这要比当时普通士兵花费多的多。
正因为如此,虎豹骑才能在群雄逐鹿的东汉三国中有不少光辉的战绩,其中就有击败以骑兵见长的乌桓骑兵和西凉骠骑。
乌桓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属于是东胡部落的一支,他们一度是长期臣服于匈奴。在两汉时期匈奴被汉朝击败,乌桓人逐渐南下,后来发展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强的一支。乌桓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而且乌桓人上下全民皆兵善于骑射骁勇善战。而曹操在北征乌桓白狼山之战中以少胜多,当时在张辽、徐晃等人率领下的虎豹骑杀得乌桓骑兵大败,甚至连乌桓首领都被斩首。
虎豹骑除了击败乌桓骑兵,还曾击败由马超率领的大名鼎鼎的西凉骠骑。西凉本就是名马的产地,再加上四周又都是游牧民族,而且在马超的西凉骠骑中本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羌人骑兵,这些羌人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而在公元211年曹操平定关中的战役中,马超纠集了韩遂等十部十万人马对抗曹操却还是被曹操击败。在潼关、渭南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曹操麾下的虎豹骑,以骑兵对骑兵击败西凉骠骑。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李广难封是成语,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文帝十四年,对匈奴作战英勇封为中郎,景帝在位时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骑兵万余出雁门击匈奴,因孤军深入作战,敌众我寡,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臥于二马之间,途中奋力跃起,夺马飞奔回中原,匈奴敬服,人称"飞将军"他一生对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常以少胜多,匈奴闻之丧胆,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深得将士敬佩;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匈奴,李广向卫青表示自己愿意做先锋,从正面进攻敌人,卫青没有同意,李广很生气,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在执行东路的任务中,向导出了问题,迷失了方向没有到达指定地点,李广与卫青的个人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是一生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族算得上骁勇善战吗
汉族从来就是最骁勇善战的民族,不容反驳。事实胜于雄辩,汉族本来只是中华这块大地上众多民族中的一支,能够战胜和同化其他的民族,始终占据地理位置最好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而其他的民族,大多分布在高原、山区、草原、荒漠、气候干旱寒冷区。翻开历史,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发生过很多战争。基本都是汉族获胜,其他民族逐渐退避到偏远而未开发的地区。
从汉代起,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从宋朝开始,又开始搞以文抑武。这些都造成了汉族的武力弱化。在宋朝特别明显,但是宋朝依然存在了几百年。到了元朝,汉族人最终还是把蒙古人赶走了。明朝的灭亡,主要也是因为内部的问题,土地兼并、文臣压制武将、腐败、小冰河期异常气候造成干旱引起的饥荒、流寇作乱、朱姓皇族的泛滥、再加上皇帝选拔制度的混乱和不靠谱。满清只是压垮明朝的最后那一根稻草而已。努尔哈赤如果生在戚继光还在的那个年代,终其一生肯定是也就是一介顺民,连造反的念头都不敢有。
清朝灭亡后,特别是袁世凯称帝死亡后,国家陷入了军阀割据并且混战的状况,国力下降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但是抗日战争中,国人的战斗力开始逐渐恢复起来。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面对全世界装备最好、训练有术、实战经验丰富的美军。以汉族为主的国人战斗力充分的体现了出来。战斗素质在美军和其他联合国军之上。战斗意志、战术技巧、士兵战斗能力都占优势。如果不是因为武器和后勤支援相对落后,必定可以战而胜之。这也充分证明了现在的汉族,依然是最骁勇善战的民族。此后的1962年中印战争,开始于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也是很好的证明。如果有人不服气,查一查率领这些军队的将领主要是什么民族,就足以说明问题。在解放前,势力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就是西北的马家军,以骑兵为主,装备也不错,颇有战斗力。其主力,不也被解放军消灭在兰州吗?
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个民族保留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无可厚非,并且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财富。非要刻意的说哪个民族比另外的民族强,实在没有必要。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应该为国家的建设和安全出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因此享受的相同的权利。
形容一个勇士骁勇好战还有什么成语来形容
骁勇善战
xiāo yǒng shàn zhàn
释义: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
出处:《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近义: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反义:贪生怕死、胆小怕事。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秦国是受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吸取了斯巴达主义的骁勇善战的精神才统一中国的吗
在封闭锁国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秦国和古希腊是两个老死都无往来的国家。秦国的胜利和古希腊毫无关联。而且印象中秦朝的兼并六国要比外国的斯巴达主义要早很多年。
秦国的胜利主要是釆取加功进爵的方式来激励士兵的斗志,靠士兵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取得的。
古希腊斯巴达的精神主要是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骁勇善战精神和反抗敌人压迫不得已的民族精神,才使他们去勇敢战斗的。而秦国兼并六国是一个民族内部的争斗。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和区别。|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叶志超的勇武同淮军一样,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叶志超是围剿捻军的名将。
捻军是什么货色?
说好听了是四处流动的农民军,说不好听了就是四处逃窜的土匪。
捻军其实就是土匪一类,无论武器装备、军官素质、士兵斗志、战略战术,都无法同正规军相比。
捻军的几次胜利,几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轻敌的机会,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伏击作战。
如果真刀真枪的正面作战,捻军不是湘军也淮军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压根就不是同一档次的军队。
以淮军为例,后期已经装备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军仍然是拿着冷兵器和土枪作战的部队。
所以,打这种部队胜之不武,辉煌的胜利也没什么了不起。
叶志超除了打捻军以外,就是歼灭热河朝阳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军还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叶志超根本没有碰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
萨沙突然想起小时候看到的漫画《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罗国,被头号罗将加欧打败。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轻松击败加欧。
为什么?拳四郎说的很清楚:加欧从没有遇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强手对抗,当然会输。
叶志超也是一样。
在平壤之战,叶志超遇到比自己强的日军(其实强的也不多),立即惊慌失措。
其实,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叶志超的清军已经和日军交过手。
当时清军对日军的凶狠顽强就有所畏惧,认为日军和捻军、太平军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边,叶志超虽然谎报战果,自称自己部队大胜,伤亡数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实,他当然知道日军非常难对付。
在被委任为朝鲜总指挥时候,叶志超心惊胆寒,多次以有病为理由推辞就任,甚至要求回国养病。
畏惧作战到了这种地步,还打个屁的仗啊。
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当时日军火炮更多,有60门,而且炮火更为准确。
大家都知道,清军大将左宝贵在宣武门被炮弹击中,战死。
叶志超则有40门火炮,但炮兵素质低劣,胡乱炮击,很难击中目标。
另外,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大体一致,但日军勇猛顽强,敢于冒着清军枪林弹雨冲锋。激战中,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这种军官都冲到第一线,中弹受伤。
而清军的士气低落,形同雇佣军。他们只是在较远距离开枪,一点日军突破到较近距离,清军就立即放弃阵地逃走,不敢近距离作战,因为太危险。
就具体作战上,清军还是秉承淮军对付太平军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筑简易碉堡工事,以绝对的防御为主。
但太平军没有先进武器,日军则有很多大炮。
最终就是这些并不算坚固的碉堡成为清军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关键的是,日军分4路猛击,清军抵抗不住,仅仅1天之内就大败。
叶志超也被日军猛烈攻势吓住,认为此战必败无疑。
在清军伤亡并不大的情况下,叶志超竟然放弃抵抗,下令全军从一个城门撤退。
日军伤亡和清军差不多,本来准备强攻。结果发现叶志超溃逃,立即将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线上,猛烈攻击。
清军在撤退途中根本无法抵抗,一时间死伤巨大,仅仅在城门附近就伤亡2000多人。
同时,清军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日军缴获大小炮40尊、枪万余支,大获全胜。
平壤战役前后只有2天时间,清军就大败特败。
如果说平壤的惨败,还是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叶志超无可奈何。
但关键在于,从平壤到鸭绿江,有长达500里的距离。这里是朝鲜北部山区,最适合进行防御作战。
当年志愿军就是在这里,通过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战役,重创美韩联军,后者狼狈逃回南韩境内,连汉城都放弃了。
如果叶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最低程度还能够在朝鲜打一段时间,这样东北就安全了。
然而,叶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溃逃,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对岸,完全放弃朝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叶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组织部队有序撤退,导致清军秩序混乱。
撤退途中连军粮都没有的清军,开始靠武力抢劫朝鲜农民,引起朝鲜人的愤怒和反感,转而反对清军,民心尽失。
这么做大将,叶志超没有被斩立决已经算是客气了。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这么说吧:汉族不仅善战,并且在战略布置、执行上都是世界第一等,为何我敢这么说?
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最早春秋“尊王攮夷”击败狄戎开始,华夏族就开始了漫长的对外战争。在齐桓公的率领之下,中原的诸侯国击退了入侵河北的狄戎并占据了大片土地。战国时代,赵国灭掉了河北的邢、中山,并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山西高原的土地,赶走了狄戎;秦国和赵国日常就是揍狄戎,同时还派司马错灭了巴蜀夺取四川盆地。战国二雄把土地一直延伸到了400毫米降水线地区,在荒漠遇到了更难缠的大漠部落才停下脚步。
秦国横扫六合,北上抗衡匈奴的同时还派大军南下夺取了岭南,越人被逼的只能依附。汉代时霍去病封狼居胥想必国人都知道,就不多说了。但在同时代还有一件被世人遗忘的大事,相比卫青和霍去病灭匈奴,这件事更能体现出汉人伟大的战略想象力和战斗力:这就是汉征大宛。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安到大宛的距离可以说是万里之遥,并且在2000多年前的交通更是极度落后,面对一无所知的异国,汉武帝依然选择了出征。在穿过了茫茫大漠和帕米尔高原万里长路后,几乎强弩之末的汉军,依然顽强的击败了以逸待劳的大宛。
经此一战,西域终于知道了大汉朝的可怕,纷纷表示顺服,至此汉朝的势力渗透西域,为以后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基础。
对匈奴的战争一直贯穿了两汉,直到强大的匈奴瓦解,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被迫西迁。
东汉时期屡屡击败羌人的袭击,哪怕是赤壁之战前一年,曹操依旧先破了乌桓。244年-245年,虽然只有半壁江山的魏国,但依然派兵打破高句丽,从而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东北远征壮举。
一直到半个世纪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强势才慢慢消解。但即便如此,才过100年,刘裕就率军北伐,灭了胡人建立的南燕、后秦,威震华夏。
历经百年沉浮后,到唐代时汉人的武力再次达到巅峰:
630年,灭东突厥;
634年,打服土谷浑;
646年,灭薛延陀;
657年,灭西突厥;
668年,灭高句丽;
670年,唐军甚至跑到伊朗高原设置了波斯都督府。
至此,汉人的武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唐军的英勇奋战使周边及西域国家都畏首臣服,让每个窥视汉人土地的敌人都销声匿迹。
开元盛世时期国力发展到了顶峰,747年高仙芝完成了一次即使实在今天也难以完成的远征: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率军翻越数千米高的连绵高山,击破小勃律。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古代的交通极度落后,在经历各种高山的行军后,依然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这让汉人的武力又一次震惊环宇。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汉人发展的轨道,这次的战争不但毁掉了中国盛世,也让汉人开始了反思,汉人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内敛、保守。
自从安史之乱后平定后,西域阻塞,吐蕃强势,但到了10世纪,深度汉化的李存勖仅以河东一地,战马一万,还要阻止后梁的情况下,依然击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逼的契丹求饶:“我再也不敢了”。
959年,柴荣北伐,再次大破契丹,一直打到了幽州城下,可是柴荣突然染病,夺取幽云十六州的不能不暂停。但也就到这里,汉家儿郎的光辉被终止,979-1004年连续的宋辽之战,原本主动进攻的宋军没能拿下幽云十六州,还无奈签下了“檀渊之盟”,于辽国称兄道弟。
仅仅还不到十年间,靖康之耻的发生,让堂堂大国以极度讽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南宋在之后的十多年对金战争中终于站稳了脚跟,在1234年联蒙灭金的战争中表现的不错,不但攻破了金都,还成功回到了开封、洛阳祭祖,算了搏回了点颜面,只是这个时代注定不属于汉人。
蒙古人的想象力不差与当时汉征大宛、唐击小勃律,他们从北方经川西高原,绕过南宋进攻云南,从而实现包抄,然后他们真的成功了。
汉人政权灭亡后,一直到朱元璋登上历史的舞台,汉人才又回到了“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消灭元朝,把蒙古人赶回大漠牧马,平定云南、辽东,朱棣横扫大漠,打的鞑靼姑爹喊娘。
虽然经历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但明朝并没有一蹶不振,恰恰相反,在不久之后,明君便大破建州女真,打的几乎灭族,史称“成化犁庭”。1480年,王越更是翻越阴山击破了蒙古王庭,重现了当年霍去病的壮举。
然而在这之后,随着明朝廷的腐败加深,明军的武力慢慢在下降, 但还有威猛的“辽东铁骑”、还有最能打的特种兵“戚家军”,即使不是原来的明朝军官,对付当时小小的倭寇还是手到擒来。16世纪90年代的朝鲜战争,随随便便就将日寇赶回海里捉鱼,缩到岛上不敢出来。
进入17世纪后,明朝腐败更为加深,国家已经到达生命终点,无法压制后金的崛起,直到入关。
但汉家儿郎消沉了吗?不。到了近代,红军完成了难度不亚于汉征大宛、唐击小勃律、蒙古征大理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1962年,解放军翻越重重雪山,在藏南击败了印度,赢得了西南和平。
汉人善战吗?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东亚地区最适合农业耕种的地域,在没有无线电和蒸汽机的情况下肩扛手抬控制了最大疆域。国境线外不是大洋,就是高山、沙漠、雨林。
翻开史书,5000年下来全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吴子兵法》、《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等等,各种兵法堆起来能塞满几个集装箱。
然后有人问,汉人善不善战?
汉人自古以来都是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谁敢不跟汉人热爱和平,便杀的他们能歌善舞。
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蒙古与女真的对决,各有胜负,主要在于领袖的能力,而非民族战斗力强弱!
同样的女真,曾经两次建国,即灭掉北宋的金国,与灭掉南明的清朝。
然后金国曾欺凌蒙古,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崛起时,将金国宗室屠戮一空,明末女真天命汗努尔哈赤,又击败蒙古部,其子皇太极将成吉思汗黄金血脉又断绝。
因果轮回,实在太过巧合!
相比较而言,女真与蒙古都保持原始部落的本质,甚至女真是以渔猎为主,而非真正的马上民族,但艰巨的环境锻造女真人的勇猛!
蒙古与清朝最后的正面交锋,准噶尔部在康熙年间,当时准噶尔部由沙俄提供支援及武器装备,清朝武器装备并未占据优势,但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漠南蒙古助战。
但此战清朝汉人过半,所以如果以战争结果论,汉人的贡献更是超过清朝八旗,但为何不能将其称之为,汉人比蒙古人更善战?
所以,同样的士兵,由不同的将军率领,会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同样的民族,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也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因此,战争充满偶然性,只是优秀将领取胜的概率性更大,却不能证明哪个民族战斗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