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我认为天河老师书法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境界,大家觉得如何
- 绿萝在鱼缸里可以培养硝化细菌吗为什么
- 国民政府为何要发动北伐战争有多少势力参与了这场战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上官仪
-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 这个时代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机会主义者,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 教育部:严查私塾代替义务教育让孩子回归真正的课堂你怎么看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什么不翻译成细嗅玫瑰呢
- 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走到招安这一步
- 你眼所见,创造财富的多,还是攫取财富的人多
我认为天河老师书法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境界,大家觉得如何
听你口气,有点行业执牛耳者的霸气,你只要认为行就行,饭笑锅都敢自称大宗师,你也可以试一下,“王导能行无理事”!
至于书法的技法就懒得评论了!
绿萝在鱼缸里可以培养硝化细菌吗为什么
绿萝在鱼缸里可以培养硝化细菌吗?为什么?
很多朋友在养殖观赏鱼时都喜欢在鱼缸中种一些喜湿的花草之类的植物,这不仅看起来更加好看,而且也利于鱼缸中鱼的健康和水质稳定。那么将绿萝种在鱼缸里面可以培养硝化细菌吗?
对于这一问题,踏火来分析一下鱼缸中的绿萝到底能不能培养水中的硝化菌,或者说绿萝与硝化菌之间又有何关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养鱼的鱼缸中种植绿萝对水质确实有一定好处,因为绿萝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掉水中的有机质,这样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而水种的有机质少了之后可以减少鱼缸中过滤的压力,这样会更利于过滤系统里面的硝化细菌生长,因为水中的有机质过高,当超出系统的分解能力之后,这时易导致过滤系统崩溃,这里面的硝化细菌会大量死亡,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在水中种植绿萝或别的植物对鱼缸中的硝化菌生长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将绿萝种在过滤中的生化仓,时间一久其会在过滤中长出大量的细根,这些细根也是硝化细菌很好的附着物,可以让更多的硝化菌在这些细根上面生长,因此对于培养鱼缸中的硝化菌也有一定好处。
不过要注意的,鱼缸中种有绿萝的情况下平时要多注意将绿萝上的枯叶清除掉,如果长的过多时,则也要适当修剪掉一些,要不也会影响到水质,这样而反不利于鱼缸中的硝化菌培养。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国民政府为何要发动北伐战争有多少势力参与了这场战争
北伐战争在十六年前,辛亥革命失败后,就开始酝酿了。
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是什么人呢?湖北新军中的同盟会成员。这就涉及到了两个势力:新军、同盟会。
同盟会的大老板是孙中山,新军的大老板是袁世凯。
可当时,武昌起义时,这两位大佬都没在现场。孙中山被通缉,流亡海外;袁世凯被辞退,赋闲在家。
清廷收拾不了局面,才把袁世凯请出来。孙中山一时半会来不了,也把自己的副手黄兴派过去。
双方都赶到湖北,老袁亲自指挥,两天攻克汉口。黄兴号称军神,组织三路军队出击。
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黄兴被革命党吹嘘为军。
结果,第一路军走错方向,出去打仗没找到敌人,走了半天冤枉路。第二路军,指挥官当天结婚,根本就没动地方。第三路军,黄兴亲自带队,手下却不给力,甘兴典竟然带头溃退。
就这么伙人,还不够丢人的。
袁世凯再不行,也是军界、官场混迹一生的人物。所以,看着这伙人也可能就是嘿嘿一笑。然后,袁世凯回过头来,跟北京要条件,得了一个内阁总理的官职。清朝给了官儿坐,袁世凯才再次发兵,九天后汉阳陷落。辛亥革命彻底失败。
孙中山一群人,除了搞搞暗杀,起义什么的闹了十多年,也没有一回成功的。闹的动静挺大,实力差得太多。当时真正的枪杆子在清朝编练的新式陆军手里。
清朝鉴于甲午战争失败之耻,开始嫌弃八旗军、绿营兵、各地团练兵,决心组建新军。于是,全国的新军一共组建了14个镇(师)、8个混成协(旅)、4个标(团),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北洋六镇的袁世凯。也就是说,真正的实力派是袁世凯。
袁世凯借助镇压辛亥革命,重新掌权。袁世凯掌权之后,清帝退位,民国建立。
所以,孙中山只能把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此后,镇压革命的新军势力与组织革命的同盟会势力,以袁世凯、孙中山为代表,形成两大阵营。
第二年,宋教仁被刺身亡,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要跟袁世凯叫板。袁世凯呵呵,孙中山跑路。
可袁世凯当了总统,又想当皇帝,这次全国都不干了。蔡锷率先在云南发兵,护国运动——要保护这个新生的国家。孙中山也提出了北伐。
可没多久袁世凯去世了,护国运动结束。袁世凯死后,北洋系也分裂为直系、皖系,以及旁支张作霖的奉系、阎锡山的晋系。皖系被排挤之后,直系的正统是曹锟和吴佩孚,又从直系里分化出冯玉祥的国民军、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从奉系中,分化出张宗昌的军队。
于是,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区被北洋军阀掌控,分别是:
东北、河北、北京的张作霖四十万军队
山东的张宗昌十万军队
河南、湖北、湖南的吴佩孚二十万军队
东南五省的孙传芳二十万军队
其中,吴佩孚风头正盛,地盘最大。
因为在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从直系中脱离,组建国民军,并且挑唆郭松龄反奉。结果,张作霖收拾完郭松龄,又与吴佩孚联起手来,对付这个反骨仔。
吴佩孚的主力在北京的北部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吴佩孚在南方布置的老弱残兵又遭遇湘军第三师师长唐生智的挑战。
但即使是老弱残兵,唐生智也抵抗不住,只能向更南方的广州求援。唐生智向广州求援,算是引爆了北伐的导火索。
因为看到吴佩孚南北两线作战,其他军阀袖手旁观,广州国民政府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同时,也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内部:
第一, 黄埔军校建立,并已经开学四期,储备了大量军事干部
第二, 广西的新桂系崛起,广东的不同声音陈炯明被打败,两广得以团结一致。
第三, 西南军阀也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国民政府的军队,主要构成是:驻粤滇军、谭延闿、程潜、唐生智的三部分湘军、新桂系、粤军。
集结在广东的各路军队共十万人,被重新编成了八个军,分别是: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贵州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在黄埔军校任职。军队由黄埔学生组建,成为之后的国民党中央军。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湖南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投奔孙中山。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驻粤滇军。滇军成立后,分为三部。一部由唐继尧留守云南,一部由蔡锷带领出兵四川,一部由李烈钧带领东进广东,与龙济光对战。李烈钧部留在广东,之后由朱培德率领,参加北伐。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粤军第一师。孙中山的嫡系班底,粤军中的精兵。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粤军中杂牌,出身草莽的一支部队。
第六军军长程潜。湘军将领,被谭延闿排挤出省,投奔广东。又收编了投诚部队。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桂军的新桂系。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算是新湘系,只是也没坐稳。
7月1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下达北伐动员令: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口号是“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北伐军逐个击破,分兵两路:一路走湖南、一路走福建。
湖南一线,走在最前面的是叶挺独立团。与之迎战的正是北洋军神吴佩孚。叶挺独立团迂回侧翼包抄,吴军溃败。
汀泗桥一战,贺胜桥再战,吴佩孚连战连败,军神之誉扫地。叶挺独立团,由此赢得铁军之誉。
吴佩孚比叶挺大十二岁,十二年正是一个轮回。
两湖战场溃败,引起孙传芳的警觉,发兵由江西袭击北伐军侧后方。
真假两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生:吴佩孚和蒋介石。蒋介石少量兵力占领南昌,差点被孙传芳包了饺子。引得其他几路北伐军的支援,孙传芳部败退。
这时候,北洋军阀终于意识到团结。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联合组织安国军。但为时已晚。
1926年底,北伐军占福建;1927年2月占浙江;3月占安徽,同月工人武装占上海,收复南京。
十个月时间,长江以南全部收复。
二次北伐
但革命尚未成功,蒋介石反手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相持三个月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事件。
蒋介石、汪精卫闹不愉快,结果共产党被踢出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九月,宁汉合流。
1928年,开始二次北伐,重新编组四个集团军: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直鲁联军、奉系被击败,张作霖退守东北,归途被炸身亡;
孙传芳下野;
张宗昌出逃。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家形式上统一。旧军阀被打倒,新军阀崛起。
蒋介石说,国家没钱养这么多兵,裁军。
冯、阎、李说,你咋不裁?
蒋介石说,不服就干。
冯、阎、李说,干就干。
中原大战,开打。
张学良说,谁也不许干,都听我大哥的。
中原大战结束。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上官仪
上官仪反对武则天垂帘听政,成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武则天利用心机和唐高宗对她的宠爱,当上了皇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参与朝政。他利用高宗与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在短短几年内,就杀了长孙无忌,罢免了20多个反对她的重臣。武则天对拥护她的大臣全部重用,李仪府、许敬宗因而青云直上,当了宰相。到了后来,武则天甚至和高宗一起垂帘听政,当时朝臣并称他俩为*二圣*,即称高宗为天皇,武后为天后。武则天作威作福,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受她约束。唐高宗很不满,就密昭上官仪,让他起草废武后的诏书。
武则天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历声问高宗:‘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很害怕,就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干的。’武则天立刻派人杀掉上官仪等反对她的人。从此大小政事,都由武则天一人定夺。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诺曼底登陆得打败德国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就英美法的利益而言,就战后布局而言,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问题所说的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值准不准,也没必要深究,最起码,意思是对的。二战后期,德国大部分部队被苏军消灭,是事实。德军在东线打了四年,死了400多万。算上受伤以及最后战败向苏联投降,笼统说被消灭了800万,差不多。而且苏军消灭的都是德军最精锐部队。
攻克柏林以后,苏军一共有将近50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几万辆坦克、战车,几万门大炮,几万架飞机......柏林西边到法国西海岸,还剩100多万德军,根本不够苏军碾压的。
如果美英没进行诺曼底登陆,那会是什么局面?
苏军已经占领了德国东部,德国西部剩下的残兵败将,根本顶不住苏军的进攻。过了德国西部,就到法国了。而那时候的法国处于德国管制下,根本没有正规部队,也不可能有力量阻挡苏联军队。到时候还得是苏军进入巴黎,巴黎市民欢迎苏军。维希政府再向苏军投降一次。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苏联基本上是控制了整个欧洲:苏联、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全被苏联占领。西班牙也怕很难逃脱。
然后苏军会抵达法国、意大利的沿海。这时候美英再想登陆,肯定是不可能。苏联可以组织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去抵抗,美英根本打不上来。这其实也是希特勒梦想的局面。他要是征服了苏联,就是他领导这些地区,抵抗美英。
后期,柏林往西一直到法国、意大利沿海,这片地区面对苏军根本没有抵抗力。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话,500万苏军一路平推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苏联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这是美英不能允许的。
美英登陆以后,在西线的总兵力也超过了500万,这个数是不是有点意思?打德国西边这100万杂牌,哪里用得了这么多人?美英这500万部队压根就不是为德军准备的,是为那500万苏军准备的。而且美国在本土还准备了800万人。
二战末期,苏联完全能够自己消灭德国。美英之所以发起诺曼底登陆,是为了抢地盘,防止战后苏联独霸欧洲。最后的局面也确实是美英和苏联对峙,平分欧洲。美英挡住了苏联继续向西的脚步。
二战战场打得很精彩,政治上的斗争也同样精彩。战争还没结束,美英就看出了苏联独霸欧洲的危险,于是赶紧登陆。斯大林也看出了美英这500万部队来者不善,是奔自己来的。于是他做了一件事:不计伤亡,猛攻柏林。
美英已经在西线上来几百万人,东线德军也已经被打残,德国的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最后苏联并没有等美英部队到来,而是单独的对柏林发起总攻。是强攻硬攻,死了不少人。所以后来很多人说斯大林这是灭绝人性,不珍惜自己人的生命,好大喜功......这么看就浅了。
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里,每一支靠近自己的军队,都得按敌人算。不要说是敌军,就是自己家的一支部队,前进的方向是自己的首都,都得防着。更何况异族异国的盟军。
国家间的斗争,不是泾渭分明,你们一伙,我们一伙,然后大家死心塌地的干,不是这样。二战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开始德国准备占领奥地利,最先怒的是谁?意大利。墨索里尼把部队派到了边境,当时德国还没准备好,把希特勒也吓一跳。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在那之前,他和德国勾结,瓜分捷克。波兰跟法国是盟国,但没少跟德国浑水摸鱼,和法国的关系很僵。德国和苏联打得头破血流,之前他俩也是好哥们,有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一直向德国出口资源,德军教官帮助训练苏军,德军跑苏联学习坦克技术。苏联本来是要加入德意日一方的,由于势力范围没划分明白,导致条约一直拖拖拉拉没谈拢。德国先打了苏联,但苏联那边也有打德国的计划。美英穿一条裤子,美国也有打英国的计划。英国开始是吃亏了,美国帮他。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表现得很强,美国的计划是联合德国打英国。法国投降以后,英国海军把法国海军一顿揍。中美联合对付日本,日本刚投降,还是蒋政府时期,美国那边就有遏制中国的计划了......
战争,尤其是这种世界大战,大混战,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谁咬谁,都是不一定的。敌国之间有勾结,盟友之间各自防备,很正常。
在斯大林这种老油条眼里,美英登陆的500万大军,是赤裸裸的威胁。不可能满心欢喜、充满爱意的当亲人看。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美英最仇视的国家。只不过德国太强了,美英不希望他成为欧洲老大,这才无奈地和苏联结盟。美英有多讨厌苏联,斯大林比谁都清楚。巴顿这些美国将军甚至明说了,应该联合德国打苏联。
如果斯大林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到时候谁打谁就不一定了。德国人本来就想跟美英联合,最后也是争取向美英投降。对于美英而言,德国已经不是威胁了,完全可以把德国剩余的部队收拢到自己麾下,到时候德军在柏林城里,美英500万盟军在城外,给苏军来个里外夹击......
斯大林是根本不敢等美英部队来会师。
他迅速打下柏林,德国这个楔子先拔掉。然后再占据城市,占据有利地势,部署好部队,严阵以待,美英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斯大林要是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再不加防备,不是勾引人家犯罪嘛。
这个时代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机会主义者,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不机会就没法生存,在这个经济社会的互坑时代,你可以保持良心不去坑人。但并不代表别人不会坑你,这就要绕坑生存。怎样才能绕坑,就需要完美的机会主义。在不违法,等油滑之间小心行走与生活,既不可缺德,也不要太过圆滑。总之,现在活一个人真的很难。
教育部:严查私塾代替义务教育让孩子回归真正的课堂你怎么看
公立学校部分教师三观不正,心态不正,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水平低下,教育手段的粗暴,简单。心理不平衡,认为国家对教育减负,没给他们减负,增加工资待遇,所以不由得眼红,怒从心生,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了他们手里的学生身上,残暴的体罚,泼妇骂街般侮辱,辱骂。再不然学生犯错,就睁只眼闭只眼用孙连城式的心态去对待教育事业。公立学校虽然我没去调查,但确实有如果不给教师送礼,孩子座位就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或是角落里的说法。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接受教育,私立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以我老家为例,六年级学生学费不到六七百,公立学校在二三百,可多数学生家长都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认为私立学校的教师比较负责,学生犯错误如没完成作业,没完成背书任务,教师会拍照直接发到微信群里,有时也会发一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照片,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方便家校沟通。所以多数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什么不翻译成细嗅玫瑰呢
现代品种的玫瑰是蔷薇和玫瑰的杂交结果。严格来说是已经不可分了。
只有传统的老品种才能分。
其实也不需要在分别的问题上计较,两者都是ROSA打头的品种,本来就是表兄弟。
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走到招安这一步
宋江不是强盗,是大宋良民
——读三/水,品智慧(21)
谢谢邀请!
宋江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那个“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的绿林英豪。一个是被后来的施大爷据此演绎的《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大扛把子。此题当指后者。
宋江是受过严格封建教育的,“自幼曾攻经史”——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孝义”正是封建社会那些经史360°无死角宣扬提倡的。按说,忠孝、忠义甚至孝义之间有时是不能两全的,但他真是个奇人,居然都做到了两全。比方说,一听到晁盖等人光天化日之下打劫生辰纲,明明就是违法犯罪,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配合办案,而是扯个把子偷跑出去给强盗报信。落后晁盖等人拘捕杀了很多官军,已经从重大刑事案件演化成造反,他也继续包庇、来往。这是在“忠义”之间选择了“义”。后来七拐八折他带起一伙弟兄投奔梁山路上,一听见父亲病危,就立马告辞回家看父亲去了。这是在“孝义”之间优选了“孝”。上梁山前,一路上相遇哥们儿/朋友也好,上梁山后历次出征、招降纳叛也罢,他反反复复晓谕/念叨的都是归顺朝廷、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梁山事业搞得风风火火了,他没有选择做威风山大王,或如李逵所说“杀去东京、夺了屌位”自己做皇帝,而是心心念念的运营招安,要回归于“忠”——当然,最后也死于忠。可见为了“忠”,他是即便万死也不悔,不辞。
你看,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圈儿,也玩了些格、也伤了些德,他还是回归了忠,接受了招安。
其实,这是宋江的局限,也是——作者施大爷的局限。施大爷虽据说参与过元末张士诚的造反,但他毕竟也是个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书生,他的才具/格局顶齐天算个谋士、辅佐,他绝没有刘邦、项羽、朱元璋之流那种“彼可取而代也”的豪霸气,他只有古来读书人的“忠君”思维,即使造反也最多达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高度。
所以,他笔下的宋江就逃不出这个“框框”:造反不是目的,终究是要回归——回归到封建社会那个秩序中去、做一个可以谋取既得利益的“良民”。
这是施大爷和他笔下的宋老大、他们的时代局限——他们既没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野心,也不可能有往后若干年那些牛人能提出各种“主义”的智慧。
但又不可能做强盗到底。在那种几千年传承的道统秩序下,盗贼毕竟是羞先人、毁声名的勾当,而且时时面临被剿灭的危险。
所以,宋江们的最光明出路就是“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你别怪他,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时候造反啦/造反标榜的口号啦都是骗瓜儿/傻蛋的幌子。
——做了官就……啥都好了。嘿嘿,你懂的。
你眼所见,创造财富的多,还是攫取财富的人多
谢谢悟空的邀请!说实话,自己只是一个农民,没创过业,也没做过商人,对社会上的事和人总是一知半解,一时都不知怎么回答。???现在的社会创业艰难,不是什么人都能靠自己就能成功。虽然开始不是自己创造的,但是自己有能力把别人的成功拿来参考,然后自己开创获得成功。不管是自己创造的,还是擢取的,但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就算一开始是擢取的又如何。如果你愿意和有能力为他人创造成功与价值,自己也就能获得财富。当然商场如战场,只要有关利益就有输有赢,就会有无心伤害他人,但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做好自己,总有一天也能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