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摧枯拉朽之势什么意思

摧枯拉朽之势什么意思(二战时为何美国打日本比较困难,而苏联红军打日本关东军却“摧枯拉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3 14:14:18 浏览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时为何美国打日本比较困难,而苏联红军打日本关东军却“摧枯拉朽”

这个区别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已经被美国打的半死,红军打死狗打的比较漂亮而已。

关东军是日本用来防范苏联的主要力量,鼎盛时的关东军有百万之众,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关东军的主力部队也多次被调到太平洋战场去救急,武器装备也被大量调走。到苏军对日宣战前,关东军虽然还有70万大军,但是武器严重不足,步枪、刺刀缺口在10万左右,坦克、飞机也大多残破不堪,只能爬在修理厂里休息,能用的坦克不过100多辆。而且在主力部队调走以后,剩下的日军里老兵数量也大为减少,战斗力和战争初期的日军不可同日而言。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军也是紧急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大多是临时扩充,战斗经验不足。而且珍珠港事件以后太平洋舰队损失巨大,在海军上日本暂时有着优势,在太平洋战争这个特殊的情况下美军自然打的辛苦。即使战争后期,美军的战斗也是以攻击岛屿上的日军要塞为主,损失当然会很大。

而苏联红军在对日宣战时,已经经历了苏德战争,部队已经身经百战,有着充足的战斗经验。加上苏联是从陆上进攻,适合发挥苏军装甲部队和炮兵的优势。加上关东军战略部署错误,大军都部署在边境线上,没有做纵深防御,被苏军突破以后根本无法组织起防御。但是即使如此,在攻击虎头要塞等日军要塞是苏军也不轻松。

所以美军和红军打日军不同,主要是美军是以自己最弱的时候就开始和日军最强的时候开始打,而等红军以最强的态势加入战争时,日军已经处于最虚弱的状态,自然好打。

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为何仅维持15年的统治就自取灭亡了

秦亡之论,历来颇多。最主流的看法是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导致了灭亡。也有人认为秦朝亡于六国旧贵族势力,因为秦国强吞六国后,对六国残余贵族过于仁慈,没有赶尽杀绝,导致六国旧贵族势力反扑而亡。本人认为虽然秦末很多农民起义都是六国贵族领导的,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广大的农民阶级。老百姓们无法忍受秦的急政暴虐,揭竿而起,才让秦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在诸子百家思想熏陶下,人民的思想开始得到一定解放,王权神授的思想不再深入人心。战国时代乃大变革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由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阶级开始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出现,而农民阶级的力量也开始壮大。及至秦国统一天下,取消封地,实行郡县制,封建领主制经济结束,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成规模。可以说在战国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为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秦统一天下后,没有审时度势,休养生息,忽视了农民的力量。秦始皇依然把六国旧势力视为主要威胁,却又没有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而为了防止六国的复辟,秦始皇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把六国富豪和强宗迁离故土,以便监视;销毁缴获的武器,铸成铜人;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以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修建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刻石纪功,以示威强;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等等。为了北拒匈奴秦始皇还征召大量农夫兵役北筑长城。这些措施不能说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当前实际,实施的太急太快,导致急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开始横征暴敛。到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于是随着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竖起反秦大旗,各地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看到机会开始复辟,最终秦朝灭亡。

所以秦朝统治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主要社会矛盾是什么,忽视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因急政而对百姓予取予夺,激化了社会矛盾,而这反而给了六国旧势力可趁之机。即使没有六国旧贵族领导,秦朝的江山也不会长久,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王朝更替历史证明:失民心者失天下。

春秋战国混战五百多年,秦始皇为何能以摧枯拉朽之势扫平六国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而建立秦王朝确实是有自身的优厚条件,首先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他的前辈祖先们给他留下了家底,这让他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去统一东方六国,并且合纵连横计策的实施让东方六国,并没有足够的外交政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又说秦始皇有什么优秀政策,我认为他是坚持了自己秦国前几代君主的优秀政策,特别是贯彻实行了商鞅变法之后,在秦国推行的各项制度,郡县制,军功制都是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有利政策。

秦始皇时期的政策。实际上是祖先留下的军国主义体制,最大程度上的榨取秦国的民力和军力。这种以统一天下为目的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之后就已经不合适了。

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要推行这些制度,并没有注重休养生息,所以秦王朝二世而亡,不得不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就是实行了商鞅变法之后的军国主义体制,以发动统一战争为目的,最大程度上的扩充军队,扩大农业生产,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在外交上实行合纵连横政策,各个击破东方六国的外交联盟,从而让秦国有时间逐步去统一天下。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本人,对于天下统一的政策,就是很好的继承了秦国前几代君王留下的政策,秦国军队人数,最多的时候将近100万,那时候整个天下的人口,才千万左右,可见秦国为了统一,把国力发展到了极致,这就是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逐步实行的军国主义体制,为的就是最大程度压取秦国的国力,从而能够统一天下。

其他国家改革也有,但是并不像秦国那么极端,秦国对于国内的压榨达到了极限,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大优势,就是祖宗留下的家底太厚了,远超东方六国,秦始皇又实行了比较好的外交政策,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从而统一了天下。

“水能行舟,亦能覆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蕴含什么样的哲理

水乃是万物之源,是而平静,时而风起云勇。水面平静,则可以载舟,水大了,照样能把舟给颠覆。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文武双全,冠盖满京华,天下第一军军座

一生桀骜不驯,喜欢喷人的李敖曾说: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他为抵御外侮,弃笔从戎,南征北战、创不世之功。

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

孙立人,这个人,人格魅力犹如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身上所积聚的每一个元素,与他的同县老乡(舒城县,也是圣明君我的家乡,哈哈)周瑜一样,都羡煞旁人。清华大学毕业、身高185,光这两样就已让我辈仰望不止了。但于他来说却是最微不足道的元素:他英气勃发、写的一手好字(意思就是帅,有图为证),1914年以安徽省理科第一名成绩入读清华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同时担任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队长,率领清华篮球队所向披靡,一路过关斩将、称霸京师,后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队,为其时的“东亚病夫”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真是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啊!但这些还不够描述孙将军的万一:1924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学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并成为其安徽老乡—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学长(24年后邓稼先入读普渡大学)。1925年学士毕业,弃笔从戎,入读全美排名第二有“南部西点”之称的维吉利亚军校,马歇尔、巴顿是其师兄。学成归国,入宋子文旗下组建税警总团,亲自训练一兵一卒,淞沪会战爆发,身先士卒遭日本火炮炮击,弹伤无数,昏迷三日,次年伤愈参加抗日战争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此战全国抗日热潮最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并最终凭战功升任第三十八师师长。

一生的巅峰,极尽殊荣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以不足千人,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取得自唐明以来第一次杨威于域外的胜利,而名扬四海(中国自唐明以下,李如松出兵朝鲜后近400年已无此胜利了),也是在杜聿明领导的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可称道的胜利。其后孙立人与杜聿明闹翻,率军入印度兰姆伽,而杜聿明领军入野人山几近全军覆灭,十万青年埋骨他乡。

1944年第二次入缅作战,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通中缅边线,与陈纳德飞虎队打通的驼峰航线遥相呼应,因功获青天白日勋章。次年于广东接受日军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视察欧洲战场,目中无人、心比天高的巴顿将军亲自为学弟当司机并开车门,极尽殊荣!

后记:

下半场我不想写了,比较敏感,就写三点:

1、东北那场与我军及黄埔军校第一战神林帅的巅峰对决精彩绝伦虽争议颇多,但孙立人平生未偿一败,无论对谁都是没错的,但这场战役里面角逐的力量太多了:国共,孙立人与杜聿明,卫立煌与陈诚,还有更重要的美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此为内战,我们彼此会有纷争,但我们从没有忘记真正的敌人是谁,所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军人的最高成就是开疆拓土、封狼居胥、扬威域外!

2、我军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威,百万雄师过大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推海南岛,最终折戟沉沙金门岛了!

3、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十里长街送总理”,我们的孙将军也是十里长街送军座的(还有胡适,我以后会写他),弗吉利亚军校与清华大学校旗覆盖其棺,只以区区台湾岛而集十里民众,自愿下跪并痛哭流涕......

好的,完了吗?完了,没有完的只是我们对于十万埋骨他乡的远征军将士与实不符名、实不符名军座的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