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哪些关于蕨菜的诗
登上高高的南山头,采摘鲜嫩的蕨菜叶。没有看见那个人,忧思不断真凄切。如果我已经见着他,如果我已经偎着他,我的心情就高兴了。
铜川的方言有什么特点
铜川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下属中原官话区的陕西关中方言片,铜川方言属于关中方言东府话,内部差别比较大,大体可以分为洛区和渭区两个方言片。铜川方言主要是指位于铜川市近郊地区即川道上的山上农村地区的铜川话。通过结合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对铜川话形容词中的状态形容词加以说明。文中当X的本字不好确定时,或用同音字代替,或用“囗”表示,读音用国际音标拼注。二、“AA儿”式与“AA子”式 (一)结构构成1.“AA儿”式:红红儿、高高儿、白白儿、低低儿(形容人或事物矮小)、碎碎儿(形容人小)、细细儿、粗粗儿、胖胖儿、圆圆儿、浅浅儿、辣辣儿、涵涵儿(形容人无事可干)、慢慢儿、轻轻儿、款款儿、尖尖儿。2.“AA子”式:汤汤子、沫沫子、块块子、斜斜子、抽抽子、挤挤子(形容小气)、塞塞子、囔囔子(形容鼻子堵得一种状态)、啾啾子(形容小而不成形的东西)、渣渣子(形容碎末的东西)、绺绺子(主要形容事物变褶皱或者缩小)、溜溜子(形容事物变成条状)。前一种即“AA儿”是单音节状态形容词重叠后带儿化,仍然是表状态的形容词;“AA子”式为单音节形容词,或单音节名词,或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再加词缀“子”而成为表状态的形容词。(二)语义特征两种格式,都是描述一般的性状,重叠之后加重了修饰的程度。“AA儿”式表明所描述的对象符合说话人的主观愿望,需要的正是这种性质或状态,因为儿化使这个形容词具有喜爱的色彩。铜川话的“AA儿”式与普通话的AA式的差异在于普通话的AA式大都是不带儿化的,而铜川话的AA式的后一个音节必须带儿化。“AA子”式表明所描述的对象违背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因为加词缀“子”,使这个形容词且具有失望或不如意的感情色彩。(三)语法功能“AA儿”式的形容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有时还可充当宾语、主语。如: 1.你慢慢儿地,小心跌嘎子。(谓语)2.圆圆儿的脸,矮矮儿的个子,平时总是笑笑儿的。(定语)3.款款儿地放好,不敢再动弹了。(状语)4.把台子搭得高高儿的。(补语)“AA子”式的形容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定语,有些可作补语。如:1.一个囔囔子鼻子,不知道他说了些啥。(定语)2.汤汤子饭,吃老不顶饱。(定语)3.那屋子盖老个抽抽子。(补语)这两种格式的形容词,有些在一定的语境中可变为与这个形容词意义有联系的名词。例如: 1.这全都是茶叶尖尖儿,根本就没有好的。2.满脸长了些颗颗子。3.衣服被挂成了绺绺子。三、重叠式状态形容铜川方言中的重叠式状态形容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复合后重叠的,另一种是由一个相同的语素经过重叠后再加“地”构成一个完整的状态形容词, 充当中心语素的都是由形容词构成,可表达为“AA地”。(一)结构构成 毛毛躁躁、瓷瓷磨磨、木木囔囔、吱吱哇哇(形容人声音很大)、黑黑地、然然地、端端地(形容直)、光光地、稀稀地、稠稠地、亮亮地、利利地。(二)语义特征第一种形式的状态形容词多有一种不耐烦、贬义色彩包含在里边,如毛毛躁躁形容一个人时多指做事急躁,不稳重,丢三落四的;木木囔囔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缓慢,没有效率。第二种形式中“黑”、“然”、“端”等都是表示一种性状,感情色彩并不浓厚。(三)语法特点重叠式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状语、定语1.他黑黑的。(谓语)。2.端端地走路。(状语)。3.光光的头,大冬天看着挺冷的。(定语)四、带后缀的状态形容词(一)ABB式状态形容词“ABB”式的构成:“ABB”式是指“乱哄哄”、“硬邦邦”一类的形容词。A为词根,B为叠音词缀。在铜川方言中,其构成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带儿化的“ABB儿”的,例如:酸溜溜儿、软活活儿、笑眯眯儿、苦凄凄儿、湿漉漉儿、胖乎乎儿。第二种是不带儿化的“ABB”,例如:活生生、死巴巴、干巴巴(形容小孩瘦)、紧巴巴、干□□、低杵杵(形容人个子低)、乱哄哄、暖烘烘、肉囔囔、绿瓦瓦、烧呼呼、气哄哄、明晃晃、臭烘烘、水浆浆、甜滋滋、旧出出。上述的第一种也可不带儿化,带儿化则重于表现喜爱色彩,不带儿化则重于表现被描述对象的性状特点。第二种重在描述对象的性状特点,是程度上的加深,因多表中性或贬义,所以它不再附加喜悦色彩,一般不带儿化。从词根的性质上看,“A”大多数为单音节形容词,如:酸、软、矮、胖、湿、硬等;也有少量为名词性语素。如:火、油、水、灰、霉、皮等;还有少数为动词性语素,如:笑、哭、烧等。其A为形容词,构成的ABB式仍为形容词,没有产生新的词汇形式。只有A 为名词、动词时,所构成的ABB式,是一个新的词汇形式,并赋予了新的附加意义。(二)A不BB式状态形容词结构构成如下:酸不叽叽、油不叽叽、霉不呼呼、红不叽叽、瓜不叽叽、蛮不啧啧、灰不惙惙、软不塌塌、冷不出出、苶不呆呆。这类A不BB的形式,其原式和变式,均为贬义的。反过来说,凡原式为褒义的,也均不能构成A不BB的贬义形式。句中的“不”并不表示否定意义,反而还具有加强或凸现贬义色彩的作用。(三)A不BC式状态形容词这种形式的状态形容词,A为中心语素,表示性状,BC均无实际意义,当地人作为一种语言使用习惯一直保留使用,只作为语素出现。如:黑不溜秋、油不拉几、瓷不愣登。A不BC式可以作谓语、补语和定语:1.这里黑不溜秋的。(谓语)2.这盘菜炒的油不拉几的。(补语)3.一张黑不溜秋的脸。(定语)(四)A里A气式和A里BC式状态形容词这两种形式的状态形容词多带有贬义色彩。“里”和“气”、“里”和“稍”也并没有实际意义。例如:流里流气,形容一个人比较具有痞子。妖里妖气,是形容行为举止不正派。静里静气,是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或别人不真诚。花里胡哨,形容装扮或色彩太过复杂。五、结语铜川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从格式上来看,具有融合的趋势。从语法上来看,具有非常一致的组合特征和造句功能。
各位书友看看我硬笔有几年功力
这字,可以看出作者扎实的书法功底,和较高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水平。字里有赵有米,笔笔有出处,非常难得的好字,但字数较少难以展示通篇的驾驭能力。功力几何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人能肯定自己,证明自己的学习方向是正确的,值得的!
但这种字体需要一定的年纪,更一定的书法阅历的人欣赏。也就是说水平是有的,但不是值得推广的大众书体。
《红楼梦》中妙玉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
妙玉喜欢的是黛玉。
虽然原著中没有明写,但有细节可寻。
第一处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妙玉请钗黛喝茶。
黛玉问是不是雨水,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
很多人认为妙玉在此处故作清高,贬低黛玉来承托自身。
其实不然,我觉得此句倒拉近黛玉与妙玉的关系。
显然妙玉与众人早就见过而且私下有往来,同住大观园内,哪有没见过不了解之说?
所以我们这样看,两个相识相知的女孩,都以为对方和自己一样,结果黛玉说了这么一句话,妙玉就觉得,你应该和我一样懂啊,你怎么不懂这个?
妙玉可以说黛玉俗,但是别人不可以。因为妙玉是姑子,是跳出俗世的,和妙玉比,黛玉自然是俗。所以黛玉在这里没生气,我想她甚至有点惭愧,因为能被妙玉这样的人高看是很难得的。
再看妙玉为黛玉准备的器具:点犀䀉。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是妙玉引为知己的意思了。
有版本作:星犀䀉,还有杏犀䀉。
星犀与点犀无异,杏指向颜色,故而87版黛玉的点犀䀉为杏色。
宝钗是?瓟斝,上有晋王凯珍玩,还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一行小字。
有人认为点犀指宝黛关系,?瓟指二宝关系,也是一解。
不过本文旨在谈妙玉等,我倾向妙玉引黛玉为知己,对宝钗与众人一样同是敬重。
第二处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玉乞红梅。
李纨要派人跟着,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而不得。
众芳皆是聪明人,于是都知了。
巧妙的是,这一点黛玉先点出来的。也就是说,黛玉很了解妙玉。
前有妙玉引黛玉为知己,后有黛玉知妙玉为人,这两人真可谓互为表里。
第三处是怡红夜宴后,宝玉看到妙玉的帖子。
妙玉帖子上写的是:槛外人。
宝玉不知道如何回,想去寻博学的宝姐姐,忽然恐宝姐姐批驳怪诞,于是去寻黛玉。
这是在妙玉黛玉两人之外的第三人看她们的关系。
宝钗会觉得妙玉怪癖,会认为她一些行为很怪诞,但黛玉不会。
从这一层看,已一目了然。
宝玉已知,何况他人?
第四处是凹晶馆联诗,妙玉“高兴如此”。
我常同人说黛玉湘云的感情是好过湘云对宝钗的,比如中秋夜联诗,宝钗断然不会有这样的随性和意趣。中秋夜在凹晶馆联诗只有湘云黛玉才做得出来。
妙玉是出来赏月的,听到联诗站住了脚,此时妙玉动了诗兴,于是邀两人往栊翠庵,为两人烹茶,又亲自书写两人方才的联句,还自己续了一段。
黛玉从来没有见过妙玉写诗,也从没见她“高兴如此”。
这种诗情,这种在月夜里散发的诗人气质,是黛玉湘云妙玉共有的。
宝钗的含蓄,端庄,藏愚守拙,注定她不会太喜欢妙玉。妙玉也是一样。
------------丸----------
文:祁门小谢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全文
《庄子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 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