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

你觉得《我与地坛》哪里写的好?《我与地坛》中命运是怎样一回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8 02:13:26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觉得《我与地坛》哪里写的好

史铁生是一个坐在摇椅上的“巨人“,他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文字舒缓自然却又感人肺腑,不加修饰却又用情至深。人们喜欢用“向死而生“这个词来形容他,说一个人的身体若无法行走,那他的灵魂一定走得很远。但是只要你去读一读史老的文字,从那敲击人心的字字句句中感受他细腻而强烈的情感,你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步“走“得都格外艰辛。他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方式向人们倾诉生命,却又从心底与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命运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让他年纪轻轻就只能以轮椅为生,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他的内心始终在不断地挣扎,有一片宁静而古老的园子,一直在等待着他,为他提供栖息与思考的场所,这就是地坛。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感知一下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体验他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力量。

1、 观察入微、一草一木总关情

史铁生在他的很多篇小说中都提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其实那就是地坛。他写自己与地坛的结缘,带着一种宿命论的意味:“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他双腿残疾,人生陷入绝望的时候,他走进了地坛,便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他觉得地坛早已为他这样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他来了。

对于地坛中的环境、景物,他早已烂熟于心、每一处角落、甚至每一株花草他都毫不陌生,因为差不多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他的车轮印。在他的笔下,原本荒废的古园又变得生机勃勃起来,用他的原话说:园子荒芜但不衰败。他将园中的一年四季写成了一首悠远的清歌,具有悠扬的旋律、动人的乐章和热烈的词曲。“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连萧索的废园中都充满着浓厚的生命气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更有趣的是,他将园子里的声响、景物各自对应四季,更是写得如诗如画一般。他说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通过他的笔触,我们感受到地坛或明朗或隐晦的春天,耀眼却又不失热烈的夏季,寂静悠长的秋天和寂寥清冽的冬季。

对于地坛的每一处,他都观察入微并且铭记于心。是地坛给了他生命的栖息地,给了他又一处安乐乡,使他徘徊的灵魂在这些草木中得到安置。厄运本使他对生命失去信心,却因为这园子,他又开始感恩于命运。对于地坛,他用了几句深情的话来描述: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2、 历数前生,向死而后生

史铁生在《存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这平淡的话语,却有使人泪流满面的力量。我们知道,史老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双腿残疾,当时他进医院的时候心里有着这样一个念头: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当时他尚且还能艰难的走路,都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可见他是无法接受自己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遭受此残酷的打击的。他在医院的时候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填满。二十一岁过去,他是被抬着出医院的,这是他进来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死,也再不能走,他对未来怀着零丁的希望更怀着莫大的恐惧。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写道自己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莫名其妙的摔东西、会拼命地捶打自己,他的生命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直到他无意中进了地坛。

这里是他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相信这一宁静的去处是上帝苦心的安排。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待过。他常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同样如此坚持不懈地思考着“活“的问题。他默坐、他呆想,他有时候沉郁苦闷,有时悠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也有时候软弱迷茫。在他长期的思想碰撞与挣扎之下,他得到了结论: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即使仅仅是因为不甘心。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堪说的,你也永远无法求得真正的公平。差别是有的,有幸福就有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去充任这些角色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句:休论公道了。

除了生死之外,他还思考了另外一件事:我干嘛要写作?开始的想法很纯粹,作家是被人看重的,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儿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他总在园子里一篇接着一篇的写着,像中了魔一样,就完全像是为了写作活着。这样一天天过去,就越来越感到恐慌,就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于是后来他明白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人总的为了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因为还想活下去,所以不得不写作。这样想通了之后,他才觉得自由。但也正是通过写作,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境界也得到了提高。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园神成年累月地对他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经历,浓烈的情感,他才能直面内心最深的苦痛,才能向死而生。

3、 深切母爱、竟成怀念

史老曾在文中多次提到过他的母亲,这是他的愧疚,也是他的遗憾,在《我与地坛》中也不例外。在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里,他就提到了母亲,开场说得是当年自己总是独自跑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很大的难题。因为当时自己的脾气已经坏到极点,唯有去地坛才能消解,他的母亲明白他心中的苦闷,她既疼爱儿子同时又很理解他,愿意让他自己出去散心。但作为母亲,却又不得不为陷入困境中的孩子而担忧,她害怕儿子独自在那荒僻的园子发生什么,于是在史老的文中便有了这样一句:这园子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是史铁生自己写下的。当时的他因为太痛苦了,所以他无法察觉母亲的辛苦,也没有更多的心思去体谅母亲。而到了后来,在他的写作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母亲却走了,这时他已经渐渐能接受自己的不幸,接受命运的不公,他已经能体谅母亲的苦楚,可是老母亲却已与世长辞,这成了他心中又一大遗憾。他又开始充满沉郁和哀怨,又每日跑去地坛中思考,很久很久,他才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纷纭的往事如洪水一般,将人摧残得遍体鳞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幼稚的孩子面前总是无法被及时的理解。现在再也不会有母亲来园子里悄悄地寻他了,也许上帝是对的,他让母亲解脱了。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着光阴的流转,会变得更加鲜明深刻。

4、 时光流转,园中众生

史老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了十五年中他在这个园子里碰到过的其他人。有几个典型的代表:十五年与他一样坚持来这园中的一对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爱喝酒的老头,一位中年女工程师,他的朋友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些人物本来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生动,温暖,使人微笑,使人忧伤,随着他的笔触心情不断起伏,却又让人心安,如静静的流水上面轻滑过的飞燕,掀起的波澜微微荡开,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恬淡。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对夫妻还有那个小姑娘。那对夫妻从中年到晚年,与史老一样始终坚持来这园子,他们穿着古朴,风雨无阻。十五年,女人始终挽着男人,他们在园中散步,走过这园子的每一圈,就像他们互相扶持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爱情,而这园子见证了一切。还有就是那个漂亮的小姑娘,不幸的是她的智力是有些问题的。在一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她被几个人戏耍,极度惊恐,后来她的哥哥及时赶来解救了她。通过她,史铁生认识到了命运是不公的,但是世界上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不好的事物与行为统统消灭,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高尚,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得有人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这完全是听凭偶然的,这才说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给人以沁透心脾的力量。即使在苦难中挣扎着,在暗夜中前行,也能感受到来自心底深处的勇气和不甘。要问这篇文章哪里写的好,可能好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感人至深的描述、深切伟大的母爱和充满生机的芸芸众生。这些都是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他的真实生活。他在沉静中热烈,在凝望中皈依,用情至深,感人至胜,所有的这些记忆都将与地坛一起珍藏。(一往文学作者独木)

《我与地坛》中命运是怎样一回事

史铁生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对生活的无望、失落、孤独、家庭的贫穷及世界对他的抛弃。便他对这座荒凉的地坛公园,成了接纳他的唯一去处。唯一让他能得到没有歧视,暂时的自由之土。也是他在此悟透了生命的真谛。悟透了“命若琴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