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为何现代的人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误解成情爱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5 04:44:50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何现代的人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误解成情爱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讲讲我个人浅识,与大家一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里面。我们可以来欣赏全词,结合词中意境来回答问题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一气呵成,其中不少经典句子,传颂至今。苏轼的这首词也成为我国诗壇中,自古以来传颂和传唱最多词曲,迷倒了无数诗词歌赋爱好者,我也是其中爱此首词人之一。

为什么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谓误解成情爱呢?我个人观点认为不是,而且作者在写这首词时,就包含了情爱的成份在里面。理由如下:

一: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密州。这首词就是苏轼在此背景下,于一次喝酒后大醉而创作的,他一气呵成,终成经典。我认为,人在失意低落时,就一定会思念最亲的人,也就是苏轼故去的爱妻王弗和七年未见面的亲弟弟苏辙。我认为词中作者思念爱妻成份多一些。因此词中就含有情爱意境在里面。

二:词人在词前叙言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这个词前言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信息。我很肯定的讲,苏轼这首词怀念爱妻多于亲弟苏辙。为什么呢?请读者注意其中一个“兼怀”这个词,想念弟弟是实事,但弟弟还在,只是兼怀,即附带的一起怀念。真正在诗人心里怀念是苏轼的亡妻王弗。王弗与苏轼举案齐眉,可以算得上是红颜知己和知音了。王弗美丽大方、懂诗词创作、能写会写、她知书达理,在苏轼心中的份量应该重于活在的弟弟。

三:我在词中读到“人有悲欢离合……”这句时,就隐隐约约能感受到苏轼思念亲人的切肤之痛。因此,词的结尾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句。这里就含蓄的藏有情爱成份在其中。

四:明月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文人墨客都是把月亮当着寄情的宝物,来舒发感情和爱意的,其中绝大多数诗人是比喻纯洁的爱情。把月亮比作“婵娟”本身就是女性化的比喻。有女性就必定会有情爱产生在其中。

总之,我本人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有舒发情爱的成份在内,现在人并没有误解之嫌,反而是把她发扬光大了,并且正确的延伸了该句诗的意境和美景美意,这也是很奇妙的事。

谢谢!有不同观点,欢迎探讨或指正。勿喷。




诗词摄影:如何拍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古诗意境

诗词摄影:如何拍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古诗意境?

文/图 张晓虹(原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诗、词、文、书、画皆通,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当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四年没见面了,但是,词人不道凄凉语,反说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表现了词人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后来人们常用此句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

这句词的意境可谓意味深长,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情”与“理”的升华,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这种艺术表达还原成摄影作品,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产生激动心灵的美学力量。

首先,先设计一个场景,找一个有水面的地方,能拍出月亮倒影,比如湖、河、江、海。水的对面有个高地或小岛子,设计上人物,利用巧摄app或者是天文通等软件,查找月亮的位置和升起时间,找一个皎洁圆月的夜晚,支上三脚架,选择28-300头即可,将水面、人物、山丘、月亮摄入镜头,然后再进行后期色调的冷处理,一个层次分明的横幅作品出现了,它像一个透视镜,把整个环境展现给人们,引领读者去读这幅美丽的图片——— 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那连绵起伏的山丘仿佛披上了淡淡的银装;那款款西去的江水映衬着月亮的丽影,闪现着粼粼波光;那剪影的人们,仰望着明月,祈福着心中的思念……多么美妙且意境深远的一幅图片啊。

这幅图片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其意境而豪放,其艺术而醇厚,图片人物那种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独具特色的风格,不仅直吸人们的眼球,而且还塑造了图片的艺术生命力,直抵人们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大有“画有尽而意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