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 为什么

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飞船运行速度很快的,为什么航天员出舱感觉不到任何风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4 13:18:05 浏览1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飞船运行速度很快的,为什么航天员出舱感觉不到任何风力

飞船运行速度那么快,航天员出舱会不会被大风刮跑啊?毕竟快速骑行的摩托车都让人感到风力很大!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读者心中都有数,但我们还是可以借着这个提问,来讨论一下航天员太空行走时,会有哪些经历和感受。

不过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飞船和空间站是不同的两种设备,飞船是运载航天员往返地面的交通工具,不存在出舱的情况。

而题主所说的出舱,应该指的是在空间站或者早些年的太空舱,相当于在太空建造的房子,所以下面的内容我们是以空间站来叙述的。

1、空间站运行速度有多快

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中国的天宫空间站,都位于距离地面400千米的位置,这是空间站运行的最佳高度。

我们知道在空间站上是失重的,但是这种失重并不是没有重力,而是空间站绕地高速飞行所产生的离心力,几乎抵消了地球对空间站的引力,两者处于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空间站能够绕地飞行的原因。

事实上,空间站一直都在以很小的幅度向地球坠落,所以每隔一段时间,空间站就需要很小的助推剂,稍微向上抬一点,以继续维持400公里的高度。

三大宇宙速度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就是航天器绕地飞行、脱离地球引力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分别是7.9公里/秒,11.2公里/秒和16.7公里/秒。

而空间站绕地飞行,需要保持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7.9公里/秒。这让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飞行一圈,一天飞行16圈。

如果在地面上,以7.9公里/秒的速度移动是无法想象的,人类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速度带来的后果。

我们拿行驶中的高铁来举个例子,假设高铁的时速是300公里,也就是83米/秒左右的速度。在车厢里,乘客只能感受到高铁在平稳地向前行驶,但如果有人把头伸到高铁窗外,相信很快就会被强大的风力撕裂。

地球上最强的风暴是强台风,风速是50米/秒,这已经可以将建筑物掀翻了,而高铁运行时产生的风速属于超强台风级别的,人类无法承受这种风速。

但是在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执行任务时,在高达7.9公里/秒的速度下运行,却像原地不动一样毫无波澜。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空间站上,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原地不动的参照物。航天员只有望向地球,才能感觉到自己在移动,但由于距离太远,他们不会感到自己正以23倍的音速在飞行。

另一个感觉不到高速的原因,则是太空之中没有风!

2、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出舱时,为何感受不到任何风力?

风力是什么?我们原地不动时有空气流动过来,或者我们快速奔跑时感受到的空气阻力就是风力!

风又是如何形成的?简单点说,就是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不均,有些地方的空气温度高膨胀上升,而有些地方的空气较冷收缩下降,这一升一降之间产生了落差,空气互相流动起来便产生了风。

也就是说风产生的必要前提是要有空气,我们地面的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们有质量、有压强、有阻力。

当空气流动达到一定速度,或者人们相对移动速度够快时,人体就能感受到来自空气的阻力,也就是风力。

而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之中,完全是真空环境,是没有任何空气的,即使有一些空气中的元素,也可以忽略不计。没有空气也就不可能形成风,航天员更不可能感受到风力。否则别说航天员了,就算空间站也无法正常飞行!

另外,航天员在执行出舱任务时,穿着相当于小型宇宙飞船的舱外航天服,人体与太空环境是完全隔离的,也不可能直接感受到太空的真空环境。

舱外航天员,就像空间站上的一个部件一样,跟空间站一起以7.9公里/的速度在绕地飞行,航天员不会感受到任何风力。

关于舱外航天员为何感受不到风力的话题,确实没有太多内容可写,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

下面借着这个话题,我们来看一下航天员执行舱外任务时,还有其他那些内容可以讨论的:

3、关于航天员执行舱外任务的其他内容

7月4日,刘伯明、汤洪波两位航天英雄执行舱外任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尤其他们身穿的第二代舱外宇航服更加耀眼。

1、舱外宇航服是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他们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气压和水源。我国的舱外宇航服还增加了提供食物的功能,这一点在国际空间站执行舱外任务的航天员是无法享受的。

2、舱外宇航服除了要灌入纯氧,还要保证足够的气压,比大气压强要低一些,大致相当于地面9000米高度的大气压强。

3、我们在地面直播视频中可以看出,两位航天员舱外行走的速度非常慢,这主要是因为太空行走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太空行走最大的特点就是失重,航天员每一个动作跟在地面上都不一样。太空行走靠的不是腿,而是靠双臂和双手的力量攀爬前进。

为了能够在太空中“行动自如”,航天员训练时,都是在水下模拟失重环境进行舱外行走训练的。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高强度的水下训练,只为在太空中行更方便一些。

4、航天员执行舱任务时,一般不会出现脱离空间站的情况,因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他们始终与空间站相连接:

一是航天服的手套,手套上使用了特殊的胶质材料,增强了手套的附着力。二是航天员每次停留在一个安全的位置,都必须将安全绳跟空间站连接起来,这根绳子大概长1米左右。第三层保险是航天服与空间站,始终用一根安全钢索连接,靠活动轮轴来控制长度。

5、航天员舱外任务的路线都是提前规划好的,路线要绕开有安全隐患的位置,航天员在出舱前,要把行走路线烂熟于心。

6、航天员舱外行走必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慢节奏的行动,以避免头部出汗。因为汗液不会像在地面那样向“下”流动,如果汗液进入眼睛,将会非常危险。汗液会停留在眼睛处,致使航天员看不清东西,而且没办法擦拭。

7、如果航天员的宇航服不小心划破了,宇航服内的氧气会很快消散,气压也会迅速降低,航天员会处于真空的环境,这是致命紧急情况。而且宇航员不会因为窒息而亡,而是在窒息之前,身体会因为真空沸腾起来,这发生在窒息之前。

4、总结一下

1、飞船和空间站是两类不同的航天器,飞船负责交通,空间站负责居住,飞船上没有出舱任务。

2、空间站位于距离地面400千米的高空,以略低于第一宇宙速度飞行,也就是比7.9公里/秒稍微慢一点点。

3、风产生的前提是要有空气,在空气中还要有相对运动才能感受到风力。

4、航天员执行舱外任务,虽然飞行速度很快,但是太空之中没有空气,也就不会感受到风力。

5、最后介绍了一些其他关于航天员舱外行走的内容,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进行补充!

和孩子一起观看卫星发射、火箭发射等航天新闻时,你会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这些知识呢

我们这里有个职业体验馆,就是让孩子穿宇航员的衣服,体验乘坐宇宙飞船升太空的!里面有仿真的操作盘,还有专门的老师讲解,孩子非常喜欢,回来之后经常给我们讲!

我和他爸平时很少看电视,都是各守着各的手机,很少关注航天新闻,以后应该多领着孩子看一些火箭发射直播,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肯定更深刻!

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看的科普短视频

谢邀!

首先,科学无国界,知识全球流通,想要获得一手权威专业生动的知识和科普,需要有全球视野。这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毕竟全世界60%以上的知识和信息都是用英文来记载和传播的,核心期刊摘要也得英文写,这是基本事实。

在国内比较容易接触到的科学传播知识类视频作品和创作者中,第一要推荐的,还是BBC纪录片,不论从人文历史还是自然科学的跨度和前沿性、知识解析得权威性还是视频呈现的趣味性、可视化,BBC纪录片都是全球行业标杆,同类型的还有美国NASA和JPL空气动力实验室的系列科普视频。

其次,国内知识视频化传播的几个官办的大渠道推荐有:央视的科教频道、科协的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

、中科院的中二所

@中科院物理所

,航天界的我们的太空

@我们的太空

等等,这几个都是权威性和传播调性都兼优的。还有像国博啊、军博啊、海洋博物馆啊、其他科研、博物馆等单位做的一些片子也还好,但不如前边几个整体实力强。还有像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官办科技媒体,传统报道和科研报道比较强,时不时出点独家猛稿,但科普视频传播能力较弱。

第三,就是市场化的大科普IP,现在也基本都在做科普视频,比如果壳

@果壳

、回形针@回形针(好像已经凉了,但单纯从制作水准上看算是国内行业头部了,还有专门的文献撰稿、分镜师、原创3D建模分工等)、还有像凤凰科技

@凤凰科技

腾讯科技

@腾讯科技

这类网媒科技频道,偶尔也做点科普视频,但也是零星输出。

第四,再往下数,就是UP主、创作达人,某站知识区的头部账号或粉丝暂时不多的黑马账号,在其他平台叫科学或科技领域创作者,比如:

1、科技数码类的“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极地笔记”

2、生物类的“芳斯塔夫”“鬼谷藏龙“无穷小亮”

3、人文历史类“青蛙刀圣”

4、影视科技类的“影视飓风”

5、帆船游艇类的“海上小巨头”

6、航天、极地、海洋硬核科普类“神仙号科学之旅”

@神仙号来自南极

7、硬核科学知识类的自然科学宇宙锋、硬核熊猫说、eyeopener

8、人文社科类的“所长林超”

9、学习英语演讲类的“夏冰雹频道”

上边是拍脑门想到的,挂一漏万,不完全以粉丝量论英雄,不过列出的至少都内容质量比较可靠,信息来源信得过且制作精良。想到了 我再来补充。

自己平时也刷一些视频平台,经常刷到所谓的知识视频打着科普的名义发“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造访”、“美国登月是世纪谎言”“南极冰层下的外星人秘密”这类不负责任、耸人听闻的内容,平台也不一定都能鉴别出来,所以大家还是多看点来源靠谱的科普吧,野鸡民科误国误民,整体提升国民的科普素养、媒介素养,也从可靠的渠道获取自我学习进化的知识。

觉得有用的话,赞同一下吧,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