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2013北京高考语文作文(2018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的作文应该怎么立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4 06:05:40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2018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的作文应该怎么立意

2018年的全国卷I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是:1、任务指令有明显的对象意识;2、考生要根据不同的指令选择相应的文体。2018年的任务是给2035年时的18岁的一代人写一篇文章。与2015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虽然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未来的青年人,但并不强调书信文体,忽略了文章格式的考生大可放心。不过格式虽然不强调,但对象意识必须很明显。即你要在文章中营造出每句话都是写给某个具体人群的氛围。

除了“对象意识”,这道作文题还有三个要点。

其一,写作人的定位。

题目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你们”,都在暗示考生你不是以个人名义给某个未来的青年写信,而是要代表2018年的青年群体给2035年的青年群体写信。即,考生不是在书写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而是在模拟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交流。由此,考生必须弱化个人特征和个人小情感,突出群体特征和群体大精神。“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则暗示了考生要将个人的经历、梦想、情感与“新世纪的中国”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个人来反映群体进而反映新世纪的中国。

其二,价值观的导向。

材料的第一节给出了六个时间点十个事件。考生要对这十个事件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可以百花齐放,例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未来会发生的事,其余是已经发生的事。还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遇到的灾难,其他都是中国取得的成就。还例如“北京奥运会”涉及体育,“天宫一号”涉及科技,“村村通”涉及基建,“精准扶贫”涉及民生……但无论怎么分类,你都必须看出这些材料都在描绘中国进入新世纪至今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这些进步和成就都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以及,正因为新世纪的前18年中国就已经取得了那么多进步和成就,所以2020年和2035年的目标是必然会实现的。你可以添加中国近18年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外交上建设一带一路,但你不可以想象2020年和2035年的中国没有实现目标。

其三,写作内容的留白

如果考生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精准扶贫等大事件一项项写过来,那么文章就毁了一半了。已经发生的事只是写作内容的一部分。你给未来的青年写信,必然要告诉他们你的时代发生了哪些大事件,这些时间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你还要想象经过你这一代青年人的奋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以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是怎样的。考生可以大胆展开想象,描绘未来中国得美好生活。但要注意不能“过火”,例如房价50万一平、中国男足卫冕世界杯冠军、中国煽动夏威夷独立之类的政治不正确的想象是不能有的。

此外,考生还必须知道十九大除了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以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此你在“时光信”中还应该和未来的青年人一起畅想2050年的中国,并鼓励他努力奋斗,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综上,本题的写作内容可以是:

1、上一代人的奋斗,和过去18年中国取得的成就和进步(略写)。

2、“我”这一代人的奋斗决心,和想象2035年中国必将实现的阶段目标(详写)。

3、鼓励下一代人努力奋斗,和畅想2050年中国必将达成的伟大复兴。(略写)。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

另外,据说衡水中学压中了这道题。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已有满分出炉,今年题目为议论文“文明的韧性”和记叙文“2019的色彩”二选一你怎么看

回顾近几年的北京卷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纽带”、“老腔”“英雄”等等……

今年果然还是跟“时代”“文明文化”有关。


先来看第一道作文题“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这个题其实不难,大家先注意“韧性”的定义。“韧性”的定义在作文的材料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然后我们再把这一定义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指的是中华文明柔软坚实、不易折断。

中华文明的“柔软”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柔和性,中华文化不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文化族群,而寄望于通过自身的文明修养来感化他人。《论语》中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

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类的理念则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柔软”即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与“包容之中”。

然而,“柔和”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会选择一味地退却与妥协。中华文明,更有“坚实”这一特性。“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的名言,就能充分地证实中华文明的这种“坚实性”。

正是中华文明兼具“包容性”“柔和性”和“坚实性”,所以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延绵不绝。可以说,“柔和”、“包容”和“坚实”就是中华文明“不易折断”的根本原因。

就这几个关键词,可以选择的素材太多了。例如,文天祥在五岭被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然而,文天祥就是不为所动,最终慷慨就义。文天祥的不屈不挠,不正是中华文化之“坚实性”的具体表现吗?同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坚实性”的人物还有史可法、吉鸿昌等人。

从中提炼出来的立意角度,诸如“民族脊梁的韧性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中华文明的韧性”。


再来看第二道作文题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因为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大hit的考点,几乎每个省市的高三崽都在月考期末考摸底考中练过“时代”主题的作文。

回来看题目,“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写色彩不是重点,写色彩背后的意义才是重点。

然后,题目对我们的写作范围已经规定得相当明确了。那就是“2019年”。那么接下来,我们只要去梳理2019年的意义就可以了。

2019年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

作文题中已给了提示,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2019年的意义可以有“青春活力的唤醒”“家国担当的重塑”“奋发图强的觉悟”等等。

这些“五四运动”所赋予2019的意义,似乎都与“热血”有关,那么,你就可以赋予2019年以“红色”的主色调。因为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所以,大家可以讲一讲五四运动中的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热血和“红色”主色调。

对于高三的考生而言,2019年更是“高考之年”“毕业之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之际正值炎炎夏季,透过教室的窗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蓝蓝的天空。所以,我们又可以为2019赋上“蓝色”的主色调。蓝色,也意味着我们高三学子在历经一年的艰苦奋战之后,终将迎来未来的一片蓝天!

2019年对于每一个考生都是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和意义,确定一个色彩很重要,但阐述年份与颜色的关系,以及颜色背后的意义更重要。

还记得你们高考时的作文题吗

我是78年参加招生考试的,因为考试的第一天就是语文考试,正巧作文的题目与当天(8月1日)吻合,“八一节的感想”,所以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记得我首先写了八一节的来历,老一辈革命者,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最后联想到自己八月1日来参加的高考,一定要考上,要更加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由于紧扣了八一这个主题,联想到八月一日的考试,及今后的理想,所以得了一个好成绩,终于考上了财贸学校。

199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子作文题目是什么

1991年高考全国统一卷(包括北京),小作文——圆的想象(200字15分);大作文——写辩论稿“近朱者赤”与“近朱者未必赤”(500字35分)。但湖南、云南、海南(著名的“三南”改革)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漫画命题作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本人当年高考,语文112分,考入湖南师大。

说起三南改革,三年三改,堪称奇葩。1990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公布,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即4类*4科,4*150=600分。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一时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考生为避开数学或语文欢呼,当然令人郁闷的就是英语必考,然并卵,那年的高考录取率不到20%。几经变换,三年三改,1992年9月官宣重回文理分科两类的轨道:湖南高考设置变成“3+2”模式,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而文科考语数外加历史、政治。

谨以此文,向1991和1992两年参加湖南高考的小白鼠致敬!

高考那年,你的语文考了多少分

谢邀~

2006年江苏老考生路过,语文116还是118记不清了,可能我们班比较水哈,我好像是班里面最高的吧,作文题叫啥也都忘了,反正云里雾里写了一大堆,还好平时没少练字,板板正正的行书卷面应该额外也加了一点分吧~

我觉得语文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还应是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汉字的书写,苦练三年的字最后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平时唐诗宋词不管有用没用也全都背了个遍,至于拼音错别字和成语,天天做的晕头转向,字典都翻的卷页了,就为了那几分选择题,不过现在看书对我来说生僻字确实不多了,基本都是那个时候学的,这也让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所有的高考科目就语文还有点用,其他的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

今年的语文卷没有看,只知道作文大概,感觉不像是出给高中生的作文,没有点人生阅历感觉不好写到点子上,不过我相信江苏的考生不一般,话不多讲,坐等满分佳作揭晓~

高考语文作文怎样可以从材料中准确的提取中心词

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并非易事,因为这关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那么,高考作文怎样可以从材料中准确地提取中心词,这个问题属于高考作文的第一步:审题立意,即,提取中心词,确立中心。

今天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加以具体介绍。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产生

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年全国卷首次出现,2016年,2017年,2018年延续了这一命题模式,预计2019年及以后高考仍会青睐这种题型。

2、特点

①有明确的指令性任务,写作目的性强;

②有具体的言说对象,对象明确性强;

③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生的选择性强;

④有多维的权衡比较,写作的思辨牲强;

⑤有鲜活的现实事件,材料的现实性强。

此类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文材料+指令性任务,学生先要完成任务,而后围绕任务进行写作,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它的关键词相对容易确定一些。

3、审题步骤

①审材料;②审任务;③抓关键词,确定立意。

二、真题讲解

例1、2015年高考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立意分析】

1、审材料

①人物:父亲、小陈、警察、网友。②事件: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屡次开车打电话。③结果:警察对老陈进行教育和处罚并公布于官方微博;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④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以及公民的责任意识;警察教育处罚老陈源于交通法规的要求。⑤网友点赞出于对小陈维护和遵守规则的肯定;网友质疑是出于对小陈呵护亲情方式的不理解(或许出于对警察公布小陈举报事件的不认同)⑥关键词:(小陈)举报父亲(老陈);(警察)处罚并公布(老陈);(网友)点赞、质疑(小陈)

2、审任务

①表明你对该事件的看法态度;②写一封信;③收信人:小陈或老陈或其他相关方。④写信人:明华

3、确定立意

①小陈的角度,亲情的另类解读这也是一种亲情。

②老陈的角度:责任意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

③警察的角度:树立榜样的意义,树立榜样要把握度。

例2、2017全国I卷高考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1、审材料:材料给出了12个关键词;

2、审任务:选出两三个关键字写中国,关键字之间有有机的关联。

3、确定立意:在所选关键词中找到媒介,找到载体,进行辨析,如能构成辩证关系最好。比如“一带一路”与“高铁”,以共享经济与“高铁”出口带来的效益为媒介;“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以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思考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为载体;可以选择“共享单车”、“高铁”与“移动支付”,以“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共享与出行的便捷为媒介;可以选择“美丽乡村”与“空气污染”,以美丽乡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为载体。

例3、2018年全国一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1、审材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事实性的叙述材料,引导性的议论材料。

事实性材料的关键词需要概括:①关键对象:世纪宝宝及其成长;②关键事件:2000年以来的国家大事;③两者关系: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

议论性材料有几个关键词:际遇、机缘;使命、挑战;追梦、圆梦;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

2、审任务

想象把所写内容装进时光瓶,2035年再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现代化宝宝)阅读。

3、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大事是一代人抓住机遇,与时代共行的结果,其中的精神,比如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积极探索、责任担当、团结进取、珍惜青春、追梦圆梦等是下一代人依然需要的,应该传承下去。据此可以围绕“青春”、“奋斗”、“梦想”、“责任”、“使命”、“担当”等来命题写作。写作文时要注意两个重点:一是自我与国家、时代的联系;二是自我与2035年青年人的衔接。

个人看法,请批评指正,谢谢!


今年语文高考,是否正在透露一个消息:教育重心正在转移

透过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展露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要让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树立起正确良好的人生观,要把自内心的话语真实的全面的表述出来。不管是用古文言文命题的还是用直白语言命题的,无不都在让考生诠释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念,怎样去做一个为国家为人民有用的合格的人。一颗红心还要有两手准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事何种职业,照样都可以为国家和人民添砖加瓦,都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尽的贡献!正象毛主席所倡导的那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一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今年的高考,又是对那些死记硬背,习惯于培养学生刷题押题的人和学校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为文者,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写的人,才是做人,做事,做学文的基本要素!即便是未曾考入名牌高等学府或考入名牌高等学府的学生,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是相通的!他们同样会成长、成材、成为合格的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这可能就是我们国家教育转向的信号灯,航标塔吧!
这么多年以来,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甚嚣尘上,许多人都认为只有考上了名牌高等学府才能逆天改命,才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尽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最广大的普通的民众群体的巨大贡献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些不健康的陈词滥调和世界观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前一段时间,风靡全网络的衡水中学那个叫张锡峰同学的激情演讲,真的不知道会坑害了多少高考学子,这应是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所推举出来的张锡峰在误导广大的考生!今年高考语文命题穿透了每一位考生心里,就是对衡水中学教学模式和张锡峰同学不健康的煽动性的演讲的一个强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