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寢梦佳期。
。。这是张九龄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与亲友天各一方共望同一个月亮。亲友与我这样的有情人,彻夜不能入眠,只把对方苦苦思念。怨恨这漫漫长夜大长,把屋里的蜡烛灯灭了,看见月光充盈令人怜爱,披衣出屋望月露水却打湿了衣裳。手捧明月光又不能相赠给亲友,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中的佳期与亲友欢聚。
。。海上生明月,首句就紧扣题目写望月。望见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这画面这情景多美。天涯共此时,这句写怀远,怀念远在天涯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此时应该也在望着同一轮明月。情人怨遥夜,诗人与亲友是有情人,与情人相思夜不能寐,怨这漫漫长夜大长了。灭烛怜光满,把屋里的蜡烛灯灭了,屋外的月亮正是满月,更使人怜爱。披衣觉露滋,披衣走出屋去,却被屋外的露水打湿了衣衫。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相隔天涯,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手捧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但又怎样才能赠送给你呢?还是回屋去睡吧,睡着了也许在梦中能有与亲友相聚的佳期。最后两句构思奇妙,意境清幽。诗至此也也戛然而止,余韵袅袅。更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友的一片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望月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是望月的千古名句,《望月怀远》也就成了千古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理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调校书郎,又授左拾遗。玄宗即位后,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岭南道按祭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娛,写了不少清淡捥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号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
此诗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与稍早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思念之时。
第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漫漫长夜,彼此不能见面。“竞夕起相思”,竞夕,通宵达旦,生起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写作者徘徊月下的思念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亮了吗?于是作者灭烛,可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作者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皎洁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得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作者仍站在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竞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谓在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么赠给友人呢?我唯有满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饱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与。如何是好呢?我还是睡吧!或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日呢!诗到此突然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相思?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后面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望月怀远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节
从“披衣觉露滋”,“还寝梦佳期”句来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秋天,可能就是中秋之夜。因为好多写月的古诗、词,都写中秋之月。如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也可能“佳期”并不是指一个日期或者是什么时期,而是作者希望能够睡着后有一个好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明月徐徐升起,使人想起这时候和我一同瞭望明月的,还有远在天涯的伊,长夜漫漫难以入眠,这时候她可能披衣如闲散,忽觉露珠侵入肌。唉,这月光虽美却难采撷,送它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的佳期。
此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情意绵绵,感情执着热烈,不愧为望月怀远的名篇
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
《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
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二、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
1、觉
披衣觉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也是仄声。
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不
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
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青楼挂明镜,秋风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马戴 (唐)的《落日怅望》,也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结束语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显景龙初年(707年)进士及第。从张九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已经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为试帖诗的主要诗体。
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