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有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它们是否科学
天气谚语——最早的天气预报方法
我们知道,自人类诞生以来,天气就像呼吸一样,一直与我们时刻相伴。千百年来,人类也一直试图认识和预测天气。而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只能以肉眼观察为主。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雨、雪、雷电、冰、霜、雾、露、日、月、星、辰、动植物等,不停地提炼和总结它们活动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实证,以简明概括的语言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动静走向。这些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就形成了天气谚语。
天气谚语——躲风避雨的好“参谋”
作为谚语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天气谚语别具一格,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实用指导性。对古人来说,天气谚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生活的“好帮手”;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多天气谚语同样可以成为日常活动的“好参谋”。
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其实是钩卷云,出现在离地面5-7千米的高空,由上升的暖湿空气形成。当出现钩卷云时,一般都预示着不久将有阴沉多雨的天气要移过来。
再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说的是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即是有雨也大不了。类似说法还有“未雨先雷,船去步回”、“先雷后雨,有雨必少”等。这种雨多指地方性的热雷雨,即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形成热力对流而导致的降雨,一般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天气谚语——科学使用还需去伪存真,因地制宜
时至今日,分析和使用天气谚语仍然是许多气象台、站预报天气的依据之一,很多老农、航海人员以及气象爱好者还在一直使用和研究天气谚语。毕竟,它有着千百年的实践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寻找启迪、有所新发现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天气谚语带有区域性,在某个地方用起来很灵验,而在其他地方就不适用了。另外,天气谚语还有季节性,如果用错了季节,也很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还有一些天气谚语,在一代代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果不仔细甄别也会出错。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弄清含义,了解原理,边用边总结,方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达到有效的趋利避害。
(原创回答,喜欢的话欢迎点赞,转载的话请注明出处 O(∩_∩)O)
老祖宗留下的都有哪些预测天气的谚语,有时比天气预报还准
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测的谚语可多啦!下边,我来说说我们这里的民间谚语吧。
下雨的预测:
山戴帽,海拉套,蚂蚁赶集,蛇过道。
早怕东南,晚怕西北。
老云接驾,不阴即下。
东酱日头,西酱雨,北酱出来发大水,南酱出来卖儿女。(注:我们这里跟天空出彩虹叫:酱)。
先下牛毛没有雨,后下牛毛没有晴(连阴雨)。
百里不通风,隔道不下雨。
冷成风,热成雨。
云的预测:
旮瘩云,晒死人。
天空出现鲤鱼班,来日晒谷不用翻。
早霞晚雨。
傍晚漏日头,明天好天气。
雹子预测:
黑云黄梢子,必定下雹子。
听到礳子雷,雹子肯定来。
(注:磨子雷,就是雷声不断,听不出个数,一直响)。
风的预测:
是风刮三天。(注:冬天或春天)
风不过酉,过酉刮一宿。
(注:酉时是傍晚五点至七点)
如果夜里看到月亮出现风栏,天亮以后肯定刮大风。
另外,我们这里还有很多预测未来很多天以后的天气谚语。例如: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注:如果初二阴天或下雨,这半个月的日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好天气)。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总之,我们这里是沿海地区,可能跟别的地区气候有些区别,可能我们这里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在山区或其它地方不太适用。不过,我认为:不管你身在何处,肯定都会有老祖宗留下的适合当地的天气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总之,我们这里还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其中有很多的谚语还是非常准确的。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争取把那些谚语都总结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我认为还是有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