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冬至即将来到,为什么老话说: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呢
2020年12月21日18时02分是冬至,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当然每一年的冬至日期都差不多,但是准确的时间是有区别的,白昼时间的交换,夜间变长慢慢转换为白天变长,这个二十几号是阳历的日期,用我们农历的24节前算法就是,冬至不离十一月,也就是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其中有月初月中和月尾的说法,就是冬至在阴历来的早晚决定了寒冷的时间。
今年的冬至在农历11月初七,属于冬至在早,这次冬至数月头,冬至过的第一个九天为一九,正常来说最冷的是三九天,也就是冬至厚的一二十天,到出九就是在阳历三月中旬了,气温回暖比较慢,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上旬那代表着的是这个冬天是一个暖冬,属于前半段没有寒冷的冬天,以晴暖天气为主,这样的季节农民是不太喜欢的,说明来年的气候不会太好,当然前段暖和后段冷,大寒小寒近年底,所以上旬冬至天气前暖后寒为基本规律。
阳历的冬至基本上跟农历算白昼交换的时间重叠,所以阳历的冬至几乎算是固定的,一般每一年差别就是一天以内,这个跟二十四时节的清明差不多,属于后来人为定性修改的,阳历代表的冬至没有前中后说法只有阴历有,冬至在月中呢,那当年冬天以干冷为主,来年的天气有可能是比较缺水的,对于农作物也不是很好,缺少雨雪使得土地中的昆虫会比较适合生存,有句谚语说的好,地里盖上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是说冬天的雨雪对于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大,缺少雨雪不但让昆虫存活,还会造成土地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冬至在十一月份的月底,那预示着这个冬天将是一个温暖的冬天,冬至在十一月底,那将会出现倒春寒,冬天不冷春天冷的情况,这叫做冬天来得晚冬天无冬,寒潮来得晚推到二三月,这样的季节就是倒春寒,但是也并不是说一定准确,只是大部分的规律只是这样。
就好比今年的冬至来得早,像这个冬天其实前面也是偏暖,而且还是非常的暖,虽然这一段很短不过也算差不多,今年的冬至是上旬,前暖后寒也是对的,12月初的天气还反常偏暖,在过了十号之后严寒来到,导致了偏冷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闰六月是怎么来的
继6月24日迎来农历六月之后,7月23日又将迎来农历鸡年的第二个农历六月,即“闰六月”。那么,鸡年为何是“闰六月”呢?天文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农历六月没有“中气”所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而,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
赵之珩指出,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一个普通的农历月必须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就设为“闰月”,鸡年的六月正是如此。当月只有“立秋”节气,而中气“处暑”落在了农历七月初二。
由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其运动速度的不同,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很小,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
农村老人说的“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人说的“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是冬至,我们这里属于北方,冬至节是要吃饺子的,今天的羊肉饺子吃了两大碗,确实味道非常的不错,不过话说今年的羊肉真的是特别的贵,好久没有去买羊肉,今天买了二斤多羊肉花了将近100快,今年养羊的估计都发财了。在我们农村冬至除了吃饺子,喝羊汤,还流传着许多的冬至俗语,不知道下面这句俗语大家有没有听过!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要冷正二月”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俗语,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在月中的话,那么这个冬季就会容易比较干冷,天气冷但是无霜,没有霜,雨雪天气就会比较少,所以冬天就会比较干燥,人就容易上火,俗话说的好,“天寒不可怕,就怕冬天气候干”,气温干燥加上天气寒冷,人就容易上火感冒,所以冬天要多喝水,多吃水果。
当然作为庄稼人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地理的庄稼,冬季如果雨雪天气少的话,那么庄稼就容易干旱受到冻害,所以村里有经验的老农,会在这个冬季提前把防冻水给交了,防止小麦缺水受到冻害,影响来年庄稼的生产。
冬至在月尾,要冷正二月:同样的道理,如果冬至在这个月的下旬,那么这个冬天就会冷到下年的二月份,过年春节的时候也会比较冷,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过了冬至一年冷的时候后才刚刚开始,而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又是三九天,就像我们小时候后背的数九歌一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天为一九,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算,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那么来年的二月份就正好是三九四九天。所以农村也有“冬至在月尾,提防倒春寒”的说法。
在我们关于冬至俗语还有很多,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性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气候环境也不尽相同,并且随着气候天气的变暖,有些俗语已经没有了准确性,所以我们也就参考一下就可以了。今天冬至,你们那里有哪些关于冬至的俗语老话呢?欢迎大家一起补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