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古文为什么叫“文言文”
想了解一件事物,通常是从它的概念着手的。所以,在讨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之前,我们要先对文言文这个名词有一定的认知。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
简单来讲,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语,它只负责让人“写”和“看”。至于日常交流,那是口语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
除了文言文之外,大家最常看到的还有一个词,就是古文。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不论是诗词曲赋,还是策论制诰,不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而古文,则特指的是文言文中的散文。
因此,虽然我们平时说的古文是指文言文,但实际上,“古文”和“文言文”是不可以混用的。
搞清楚这一点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1.从语言层面来讲,是为了学好现代汉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完整的名称应该是现代汉语。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则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
语言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就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许多语法词汇和修辞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演变而来的。所以,当拥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后,会加深我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做到正确使用。
如“不然”和“不以为然”,两个都有不同意和否定的意思,但它们的具体用法却不相同。
“不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句子开头进行否定。而“不以为然”则必须和人搭配使用,还有轻蔑的意味。
同样是不赞同某人的看法,可以直接说“不然”,也可以说“不然,事情不是这样的”。换成“不以为然”,就只能说“XXX不以为然”,或者“XXX心中不以为然”。
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学好现代汉语是大有帮助的。
2.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讲,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断进行各种尝试。
尽管提升自我的途径有很多,但不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读书永远是门槛最低还最容易有回报的办法。
诚然,读文言文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但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当看到大海时,你一定不会只想说:“大海啊,你全是水!”那么你可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当因为思念自己的那个TA而日渐消瘦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只想说:“你看,为了你我都瘦了。”那么你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忽然看到灼灼的桃花林时,时,你一定不会只想说:“哇!这些桃花真美!”那么你可以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你可以得到的,其实不止这些。
只要你愿意开始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得到更多。
3.从社会层面来讲,是为了教育下一代
说到部编版教材,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部编版教材的古诗文明显增多了不少。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校本教材,其中包括很多课外的古诗文。这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古诗文的时间大大增加。
在学校里,在辅导班里,孩子学不懂,还有老师可以教。那么在家里呢?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可以去请教谁呢?
当然只有家长了。
所以,想象一下,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拿着自己不懂的文言文来问你,你难道可以坦然地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吗?
因此,学习文言文,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至少让他们的起点更高一些。
4.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为了民族的传承
中华文明五千年,而文言文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华夏民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古人的聪明才智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历史其实惊人地相似,我们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古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
不读文言文,不熟悉传统与文化,我们拿什么来传给下一代,拿什么让我们的民族推陈出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所以,文言文不止要学,还非学不可。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学得像专业人士那么好。而是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这就够了。
文言文实虚词怎么整理好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实词和虚词,向来是文言文阅读的热门考点。
把握好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我们翻译句子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要掌握120个常见实词含义,需要我们平时去积累。
但是,一般在高考中,会考查120个实词之外的实词,是不是很惊喜?
所以说,若想提高实词含义理解能力,就需要我们平时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读文言文,要做到理解每一个实词含义,不懂得,可以查看资料。
接下来,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实词和虚词的相关知识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一、实词
?二、虚词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难记还难懂
首先,有一个误区。你猜猜古人平时说话的口头语是不是文言文?
答案是不是。他们平时说话骚话一大堆,毫不吝惜唾沫。文言文只是他们的书面语。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使用文言文的原因。
古时候的书写材料十分有限,甲骨、竹简、丝帛、木片,一直到后来即使发明了纸,还是数量稀缺制作麻烦。书写过程也很复杂,以前都是往上面刻字,写错了拿吧小刀刮刮刮,还有“杀青”这样的专业储藏技术,后来有了笔墨纸砚,也没简易到哪里去。写完的东西,拿起来也不方便,读书人搬个家能拉三车,古代帝王阅奏章,直接是称斤头的。
为了省钱省资源,省时间省力,古人发明出了文言文,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所以,这道再加工是必然的。
古人的日常用语虽然不同于文言文,但也不同于现在的日常话,而是类似于明清小说那样白话文,我们读起来不太吃力,但还是有很大区别。
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
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雍正皇帝就更逗了,他批奏章直接写的是: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试着回答你的问题,谈谈我的浅解。
先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不是。
文言文是古人使用的书面文字,平常人与人语言交流不说文言文,说的是白话。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文言文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废除的,在文言文没有废除以前,人们读的书,写文章以及书写文字材料,好比书信、婚约、地契等等都是按文言书写。但是口语交流就是白话,这件事,50多年前我曾经问过我的爷爷,他跟我说过新文化运动前就是这样。
古代文言文是读书人的专利,只有上过学的人才会文言文,没有文化的人是不懂文言文的。
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早在3000多年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不但可文字费劲,材料也有限,上述各种技术难题导致当时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基础。
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废除了文言文,开始用白话文。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即便是现在是白话文,但是写文章的语句和平时我们说的话还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是竹简、丝绸等物,因为价格和方便的问题,后来大规模使用时“纸”,来往“公文”使用“文言文”,“文言文”逐渐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的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标注的标点符号是后人所校对辑注,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在古代,读书人占少数,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没有经济条件去读书的,不但不不可能说“文言文”,能听懂文言文的都是极少部分人。
读书人之间倒是有可能说“文言文”的,因为彼此之间都能够听懂。但是,读书人和不识字的老百姓交流肯定也说不起来“文言文”,对方听不懂,说了也白说。
官僚阶层的人说“文言文”吗?答案也是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官场应酬、与文人墨客打交道时可能会说“文言文”,和普通老百姓也要说大白话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主审案件时,用“文言文”说,这官司还怎么打呢?
简单地说古人说文言文,或古人不说文言文,都是很武断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讨论。
文言文三行翻译法怎么做
下面我结合初中文言文的课文,讲一讲翻译的方式,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的方法。
第一,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比如《愚公移山里》面的一个句子:甚矣,汝之不惠。如果直译:太厉害啦,你的不聪明!这样翻译显然不够通顺,所以我们就采用意译:你太不聪明啦!
第二,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信: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通达语句通顺,雅就是语言优美。在翻译的时候,至少应该达到前面两个要求,忠实于原文,句子通顺,第三个要求比较高,语言优美。
第三:翻译方法,记住5个关键词:保留,替换,补充,调整,删除。
保留:保留各种专用名词,这些名词包括时间名词,人物名词,地点名词,年代名词,官职名词,以及各种专用名词。例句: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这个词就直接保留,不用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比如《论语十二章》里面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可:可以,为:成为。
补充:补充省略的成分:通常是宾语主语。比如《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将以攻宋:省略了主语:楚,以的宾语:之。楚将以之攻宋,翻译:楚国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调整:调整语序,主要是针对倒装句,倒装句的类型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陋室铭》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翻译:有什么简陋呢。
定语后置句:《马说》马之千里者,正确语序:千里马。翻译:能行千里的马。
状语后置句:《曹刿论战》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于长勺战。翻译:在长勺作战。
主谓倒装句:《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你太不聪明啦!
删除:删除不用翻译的部分。蒲松龄《狼》句子:久之,目似瞑。之:助词,凑足音节,不翻译。
第四,多读文言文,增强语感,多看多背课下注释,都能帮助翻译,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