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需要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什么长短联平仄有什么要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1 15:58:09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什么长短联平仄有什么要求

谢谢邀请。关于对联的写诈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我觉得提得很好,也很及时。目前头条写作对联的朋友较多,但写出来的对联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不在少数。现在来谈这个问题,至少可以给喜爱对联写作的人提供一个善意的参考。

对联,又叫楹联,是汉文化圈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字数相等,除非要特意表达某种修辞效果,如空出某个位置让人揣摩,或者故意不对称,联中含有深意。因此从形式上来说,分为正对和宽对。

作为工对,其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需完全符合对仗的要求。如:“远山遮住浓浓雾/近水流来浅浅声”。而作为宽对,只要基本符合对仗要求即可,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是允许的,实质上就是形式要求稍微宽松一点。如果走得太远,当然不能算我们平时所讲的对联。

写作对联时除了注意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一原则之外,还必须做到上下联彼此对仗。首先要做到词类相当。作为对联,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词类必须相对,词性必须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等。其次结构必须相应,即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语法结构必须相同,也就是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再次,上下联节奏必须相同,即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上述对联的节奏都是2一2一2一1,即:“远山/遮住/浓浓/雾,近水/流来/浅浅/声”,这样读起来就很和谐。

写作对联还要做到上下联平仄对立。简单地讲,“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也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也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三四声。“平仄对立“即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下联就应当是仄声,或者相反。如:“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上联首字“心“属平声,下联首字“志“当属平声。此外,对联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尾字必须是平声,也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如上述对联上联尾字“碧”为仄声,下联尾字“青“为平声。

写作对联时还要注意上下联字不重复,特别是上下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是如此,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这些都是对联写作上的形式要求。

内容上,上下联不仅意义要有联系,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如:“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此联中“常德“对“长沙“,是地名对地名;“德山“对“沙水“,名胜对名胜;“山有德”对“水无沙”,特点对特点。此外,上下联完全同义叫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上下联意义雷同。

至于长联的平仄也应讲究。因为长联无非是短联的变体,只是字数有增加,因此其上下联的平仄也必须相对,结构也必须相同。这一点非常简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如有疑问,请留言探讨。

作者(右二)与朋友在KTV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字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 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 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 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 阴平、 上声、去声四声,皆分 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 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 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 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 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 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 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 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禁忌事项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点击右上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对联的平仄格律有几种要注意什么

谢邀,

对联为诗中诗,所以这种文学式样具备诗的一切点。不过由于对联的随意性,(春之联,喜联,庆节,庆祝联,戏对…),较诗有很大的宽范。对联(一)上下平仄相对,(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按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此交替进行,(四)禁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对联大体就这几种,但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完整意境,平仄可以不顾。

谁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清晰明白地讲解一下楹联的平仄规则

出上联一般应平起仄落(最后一个字是庂

声的就是上联,对下联时应以平声收尾。

应对时,凡上联是平声的字或词,你就以

仄声的字或词去对,反之亦然。

对对子时除了讲究平仄,还要讲对仗工整,

就要讲究词性,词性要一致,你不能用名

词去对形容词,词性要归类,如“打”对“敲“

既合了平仄又合了词性。

现在很多人只偏重了平仄,而忽略了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