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因人成事,因人废事”是什么意思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出自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勿因人废事,因人废论,因人废行”这句话(这是徐公子的《地师》一书中提到的。指的是不要因为对人的印象而影响对他所做的事情的判断。
先说“因人成事”,是著名成语毛遂自荐主人公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
秦国在长平一战,活埋赵国40大军后。紧接着继续攻打赵国。赵国公子平原君一行到楚国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二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毛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血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靠别人成事的!”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人的能说会道、善于辩论。
“因人废事”,勿因人废事,因人废论,因人废是不同的利益角度来看的,我的理解是有了你我他的概念,就有私有的概念,因为私有而有欲望,最后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有时会融合,但更多的是排斥。因事、因论、因行,就会划分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党争,会因事、因论、因行废人。
举例说明:
因人废事:隋炀帝有名的坏皇帝,但他修筑大运河,遗泽千年。
因人废论:牛顿在万有引力理论剽窃弗拉姆斯蒂德的观测数据和胡克相关论文,这并不妨碍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力学定律
因人废行:杜月笙青帮大流氓但不能抹煞他在抗战期间运用帮会力量做了很多有益的事。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人和事都要辩证的看,二分法。
毛遂自荐的毛遂什么结局为什么自杀了
“毛遂自荐”脍炙人口,主人公毛遂闪亮登场,一鸣惊人,从而青史留名。
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毛遂的结局是令人唏嘘的——自杀!
毛遂本来人微言轻,名不见经传,是平原君三千门客中的普通一员,最起码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
正是平原君的那次楚国之行,平原君想让自己的外交团队阵容豪华一些,希望这次出使能够不辱使命,解赵国邯郸之围。
陪同出使的智囊团偏偏缺少一人凑不够二十人,起码在平原君看来,余下的门客很难入他的法眼。
毛遂这时抓住了机会,自荐前往,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诈”,立马玩转了楚王,盟约搞定,赵国得救。
平原君立马另眼相看,直赞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此步入人生巅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出于众,人必妒之。
之后不久,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危机重重,发动对赵国的偷袭。
赵王昏聩,认定毛遂有才,任命毛遂为主帅与燕国作战。
毛遂有自知之明,推辞说自己不能胜任带兵打仗,只会搞外交。
那些嫉妒毛遂的小人就捧杀毛遂,极力支持赵王的任命 ,赵王最终没有改变任命。
毛遂无奈,与燕国作战,吃了败仗,毛遂感觉对不起赵王和赵国,就自杀了!
假使赵王能够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毛遂的外交才能,对赵国来说肯定是好事,对毛遂来说,也不至于兵败自杀。
历史没有假如,后人只能对毛遂的际遇报一声深深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