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人说《史记》里记载了一个前后矛盾的故事,还有点荒唐,那是什么是司马迁的失误吗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记载了一件矛盾的事。
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在写尧的时候说: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理天子职务,并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
可在几段之后,又写了舜的事迹,却跟尧的记录不一样:
“年五十摄行天下子事,年五十八尧崩“舜50岁的时候开始代行天子职务,执政8年后尧就死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隔了几段就写的不一样,司马迁写书的时候不校对吗?还是信口开河?
司马迁写《史记》可谓一字千金,怎么可能不校对,而且还是第一篇文章,必定会反复查勘无数遍,他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尧、舜之间确实有问题,可是不方便在书中展开,只能曲笔,留下这么个线索。
随着《竹书纪年》的发现,司马迁曲笔的原因也水落石出了。《竹书纪年》是晋国、魏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晋朝时候在古墓中被发现。在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出人意料的五帝历史: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也就是说,被后代歌颂的尧舜之间的帝位禅让交接并不存在,舜是靠武力推翻了尧的统治,所谓“德衰”也只是个借口。
司马迁很可能知道尧、舜之间的历史恐怕不简单,但不敢写出来,毕竟当时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上古帝王禅让的美德,如果自己贸然写尧舜之间有猫腻,恐怕《史记》一写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中被毁灭。但为了史家的尊严,他还是在尧、舜顺位,前者死亡的时间上做了手脚,让有心人自己去揣摩。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是罗宾,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和老将廉颇化干戈为玉帛,最终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
蔺相如出身一般,本来是宦者令缪贤门下的一个门客,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恰逢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大意是说非常喜欢和氏璧,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量此事,大家都觉得比较为难,给了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给和氏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派兵来打。所以就想先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去沟通一下这个事情。
出使秦国的人选并不好找,这时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蔺相如,并讲述了蔺相如曾经劝犯错的自己不要去燕国,应该向赵王认错最后获得赦免的往事。由此蔺相如被派去出使秦国商讨和氏璧的事情。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观看,蔺相如看秦王并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假意说和氏璧有个小红点,我指给您看一下,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说我看大王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和氏璧,如果大王敢逼迫我,我就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赶紧道歉,并在地图上给蔺相如指出要交换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敷衍他,实际上是不会给这十五座城池的,蔺相如就说需要斋戒五日才可以把和氏璧献给他,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馆驿后马上安排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请蔺相如上殿献和氏璧,蔺相如说秦国历代君王都不喜欢遵守盟约,我觉得秦国不会把城池给赵国,所以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那赵国一定会把和氏璧送回来。至于我确实是欺骗了您,情愿被杀,请大王和各位大臣商量一下吧。秦王和大臣们有些不知所措,不一会秦王说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交情。最后还是放蔺相如回赵国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非常满意,拜为上大夫。过了几年,秦国开始进攻赵国,赵国吃了败仗,但秦国打到最后也打不下去了,于是就约赵王在渑池见面再度修好。赵王不敢去,蔺相如说不去的话就是示弱了,我陪您一起去,并让廉颇带兵在边境等候。
蔺相如随同赵王前去渑池赴会,秦王在宴会上说,听说赵王鼓瑟不错,给大家来一段吧,赵王就鼓起瑟来,秦国的史官马上记下这件事情,蔺相如看到对秦王说,听说秦王擅长击缶,可否来一段呢?秦王大怒,蔺相如拿起一块盆缶递给秦王,秦王不愿意,蔺相如说我离您这么近,别逼我做出对大王不利的事,秦王随从要上前被蔺相如大喝一声吓退,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这件事情。酒宴就这样结束了,双方各自回国。
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立下大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身边人说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蔺相如出身卑贱,凭着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劳,如今位置还在我之上,我觉得很羞耻,再看到他一定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称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看到廉颇也是调转车头避让。蔺相如的门客就不太理解了,纷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投奔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品行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我们对您很失望,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并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众人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了。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就像我们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一样,司马迁也是如此,只不过司马迁比我们更近一步或者说比我们接触的更多一些。
司马迁他们一家世代为史官,作为史官自然可以接触国家档案资料,要知道当初刘邦攻破咸阳城后,萧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封秦朝的地形,法令,户籍等图书档案,若是没有这些东西,汉朝想汉承秦制都没有可依据的范本。而这些资料,司马迁作为史官自然有资格查看。
其次除了国家档案之外,司马迁对先秦著作也是广泛采纳,比如《尚书》、《国语》《春秋》等等司马迁都曾引用过,这点在史记中可以明显得知,举个简单例子司马迁在写《五帝本纪》时说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
其三在了解司马迁生平时,司马迁曾说过他为了写史记曾广游名山大川,探访史迹遗存,这些也为他写史记提供资料。
最后司马迁在游历之余,也要和当地人交流探讨,这些当地流传的史料,司马迁在听闻之后也会辨别拾取,比如司马迁在写自序时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无不说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了当地人所说的史料。
当然司马迁毕竟不是完人,他参考的资料也许有所偏差,不过相比于两千年后的我们,司马迁与以前的时代更近一些,可能一些资料流传到了司马迁时代而没有就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再加之他所处的位置,整体来说史记所记载的历史还是值得我们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