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叫结发夫妻

“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常常听到“结发夫妻”的说法,为什么把初婚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5-21 12:12:36 浏览1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常常听到“结发夫妻”的说法,为什么把初婚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确实像提问说的一样,大家常常说“结发夫妻”,结发夫妻指的是原配夫妻,也就是初婚的夫妻。中华文化从古就把夫妇之义看得很重。《周礼》说结婚的意义:“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周代的礼仪告诉人,婚姻始于敬慎,始于重正,保持敬慎的心态、正式缔结婚姻,这是为自己的甜蜜家庭铺垫稳固的基础。

          “结发夫妻”是元配妻子的专称。那为何称“结发”呢?这是从婚礼中得来的名词。

       《仪礼.士婚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按现在说法就是结婚之夜由新郎亲自解下新娘系发的彩丝带。周代婚礼有脱缨之礼,但还没有见到“结发”的做法,而汉代诗中就出现“结发”一词,苏武有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同样在汉代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结发同枕席”的诗句。

         可见最晚在汉代的婚礼中就有了“结发”之礼。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依照男左女右之序,各剪下一绺头发绾结束发,作为永结同心的信物。这是古人婚礼中的重头戏,“结发夫妻”的说法就从这古礼来的。

         这种古礼,宋代民俗中也有记载,《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载有“”结发”用品:“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两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男女双方在结婚时出的匹缎、钗子、木梳和少许头发,都是用来’合髻’(结发)用的婚礼必备用品。结发之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唐代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其一》具体描写了夫妻结发的情境: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夫妻结发,表示双方永结同心的坚定心意,也是一种誓约,如古人诗中所吟的情义:结发为夫妇,契阔誓偕老。所以只有初次婚姻的元配(原配)夫妻才称为“结发夫妻”,元配妻子才称为“结发妻”。

为什么夫妻叫结发夫妻

在我国古时候,犯了罪的人,全要被刮去头发跟胡须。像秦汉时期,有两种常用的刑法,一种叫做髡刑,即刮去头发;另外一种叫耐刑,即剃去胡须。通常说来髡刑要比耐刑重些。反之,遵纪守法的人,无论男女都要蓄着长发。当时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了。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 由此可见,“结发”一词原先指男女成年的时候。汉代苏武有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那以后,依照这首诗,结发又被视为“结婚”的意思,同指夫妻。男女结发之后就变成了能结婚的成年人,此时结婚也称做结发夫妻。 人们叫成年之后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元配结发夫妻。如果再婚,就不再是结发夫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