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郁达夫的文章里常提林语堂,而林语堂的文章里少提郁达夫
一般说来地位低的写地位高的多,粉丝写偶像多,年纪轻的写年纪大的多。
林语堂集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于一身。他写作《京华烟云》都是用英文的,还将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介绍给西方。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用大幅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林语堂在《语丝》周刊上发表多篇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是一个保护与践行文人自尊的人。
郁达夫年龄上小一岁,差别不大1921年出版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可以说在地位是两人差别也不大。
私认为,郁达夫可能崇拜林语堂的婚姻幸福,相比较林语堂新婚之日烧毁结婚证以示“白头到老、永不离婚“、婚后夫妻二人和和美美,相敬如宾,郁达夫的感情经历就让人唏嘘不已。三段婚姻,几段感情是他深受其苦,又不能自拔。郁达夫抒情小说中的病态性欲描写也一向遭人非议,这正是他以自身为对象,袒露自怜的表现。
今天是作家林语堂忌日,您读过他哪些作品
1、代表作: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2、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是中国人,汉语是他的母语,他为什么用英语写作
野狐习禅
林语堂用英语写作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林语堂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等大学担任英语教学,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林语堂英语底子很厚实,可以说英语是林语堂的第二母语,他用英语写作也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这也是他个人写作习惯的问题,没有什么奇怪的。
客观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也是文化本身。林语堂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是用英语写的,这源于林语堂想要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试了几次没法翻译,因为文化差异太大。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开玩笑说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直接翻译过去,外国人肯定看不懂,要注解,下面就要解释中国婚聘礼俗,茶是古代婚聘常用的聘礼,吃茶就意味着受聘,现在结婚还保留着敬茶改口的礼俗。《红楼梦》中像这样的情况太多,到时翻译完了,注解恐怕要多出正书好多倍,这能看吗?只好直接用英语写一部红楼梦吧,这就有了《京华烟云》。
其实翻译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有读原著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翻译本身就有着翻译家的二次创作在里面。再举两个例,看看翻译的差异。
几十年前,我有一个文化衫,胸前印着“Dog king by war”这样一句英语。我分别找了几个英语老师翻译,结果如下:“通过战争获得了狗王的称号”,“打出来的狗王” ,“百战百胜的狗王”,最后我自己翻译为“战无不胜的狗王”。
下面这个例子是个笑话,但更能反应翻译的差异有多大。“追了一个姑娘很多年了,一天她发了一条微信给我:“If you do not leave me,I well by your side until the life end”我看不懂,请教一个英语过了六级的师兄给翻译了一下,师兄说:“你要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我只好忍痛不再联系那个姑娘了。后来我英语过了八级,才知道那句话的意思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古诗文翻译虽没有外语翻译差异那样大,但也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古诗文也好,外文也好,能看原著是最好的了。
鲁迅和林语堂之间因什么反目这主要是谁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受人尊敬,林语堂也是名人。可以说都是同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志向情趣不同,走的道路也是不同的。作为新时代生活的人们又有啥可以对他们作为评价,历史是公证的,还是去查查历史的资料,再读读他们的作品,谁如何可能你就有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