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思乡的诗歌 思乡的古诗 古诗

关于思乡的古诗15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5-22 11:53:31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思乡的古诗15首

1、静夜思(李白)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4、次北固山下(王湾)
5、 泊船瓜洲(王安石)
6、黄鹤楼(崔颢)
7、望月怀远 / 望月怀(张九龄)
8、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9、秋思(张籍)
10、渡荆门送别(李白)
11、采薇(佚名)
12、逢入京使(岑参)
13、山中(王勃)
14、绝句二首(杜甫)
15、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16、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17、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韦庄)
18、望月有感(白居易)
1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20、长安春望(卢纶)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这首古诗,的解释是什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主。

(2)清晨: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光。古寺:指破山寺。

(3)初日:初升的太阳。

(4)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住所。

(5)禅房:即后禅院,僧人的住室。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6)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悦:娱乐。这句是说,鸟儿在初日映照下山上美丽的景色中飞鸣自乐。

(7)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这句是说,恬静清澈的潭影使人万念俱消。

(8)万籁:各种声响。此:此时。

(9):钟、磬(qing庆)寺院中诵经和斋代似是而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

【诗人介绍】
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今属江苏)尉。一生仕宦颇不得意,终于一尉,遂浪迹山水,最后移家隐居鄂渚。诗也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并称为“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像《题破山寺后禅院》之类,大概就是旨远兴僻之作。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则似非长安人。说见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

【鉴赏】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