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究竟有什么用
- 基层教师如何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上达到平衡
- 有些教授们都愿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却安排上很多的课,你觉得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 为什么很多老教师科研成果很少,教学水平很高两者有什么关系
- 大学的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
- 作为一名高校新教师,我究竟应该侧重教学还是科研呢
- 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研
- 教师教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究竟有什么用
感谢邀请!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很有必要。并不是像某些老师说的为了考核学校和评职称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专业化发展方向的需要,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己,把工作中的经验体会,转化成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现在的教育专家都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这是教师发展历程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也是一线教师,每年都承担一个市(区)普教课题研究,前几年的普教课题都已结题。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
我刚开始对课题研究也很反感,要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选题、立项、开题、研究、报告到结题,每一步都要老师认真对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查阅相关资料,拟出可行的方案报告,联系推广的学校等。把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这一些步骤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其他学校运用时,心里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认可,这不是金钱能够解决的事。
经过几年的教育研究,我的收获颇丰,被教育局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我也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技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运用,教学业绩突出,近几年连续被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基层教师如何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上达到平衡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基础教育是在假设教材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照本宣科的同时,要有质疑与批判思维,敢于创新。
基础教育要结合实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研究问题,写出见解,公驻与众。
有些教授们都愿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却安排上很多的课,你觉得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为你解答。
关于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两者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缺一不可,但谁更重要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真经有一个朋友,在我们学校一个“双一流”学科当老师。能评上“双一流”学科,足以说明这个学科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学科应该是国内该领域内科研做得最好的。确实,他们几乎每个老师都拿项目拿到手软,一些大牛,一年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即便是年轻人,一年拿百十万的项目也很轻松。此外,这个学科的实验室条件也是国内最好的,很多老师都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出科研成果也更加容易。
我的这个朋友,和其他大多数老师一样,从留校起,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科研上,教学就马马虎虎过去。然后一路评职称,最后在不到40岁的年龄,评上了教授。应该说,功成名就了。这个时候他如果花时间做一些企业横向项目,很容易年入百万。但当他开始招收硕士的时候就发现,尽管是双一流学科,培养的本科生水平也不怎么样,专业基础不扎实,进实验室之后,还需要大量补课。所以,他晋升教授后,非但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做科研,反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目标是打造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他也开始从大二学生中遴选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交流。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他有这样的体会:
第一,教学更重要,但是大多数年轻教师无法体会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在学院的安排下,不得不去做教学工作,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及,一方面因为科研压力很大,很难沉下心来去思考教学的事,更多的时候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教学经验匮乏,体会不到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
第二,如果没有科研,教学就只是一个熟练工种。随着教学经验慢慢丰富,甚至可以做到不备课就讲课。在做科研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很多书本里没有的内容,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些内容记下来,然后作为教学内容讲给学生。这些知识,也会形成与课本上不一样的体系和逻辑关系。这就是科研反哺教学。如果没有科研,这些新东西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
第三,讲得好不如学得好,听不如做。老师讲得再好,知识再丰富,学生不听或者接受不了,都没有用。而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所以,有条件一定要让学生(本科生)自己动手做科研,做一次,比上几节课更管用。
第四,在科研和教学两者间选择,考验的是教师良知。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大家都知道,从来不会有哪个老师认为,教学就是随便教教就可以了。但是,面对科研工作产生的巨大效应,很少有人能够抗拒,特别是对一些来说,科研甚至意味着生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丰富科研经验且没有职称压力的教授、副教授们是最应该去做教学的人。而年轻人,应该更多地做科研,待科研有所成之后再来从事教学。
只可惜,现在国内大多数大学的情况是相反的。也许,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教学科研谁轻谁重的问题,而是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老教师科研成果很少,教学水平很高两者有什么关系
个人认为,科研成果少的老师教学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所谓高可能是靠时间磨出来的。为了一己之私占用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只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这样的教师缺乏全面发展的理念,其实是师德不合格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迎合了当今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潮流,社会认可度高。
大学的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
我认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教学和科研应当并重。
作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当然首先是要做好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一名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学搞不好,就等于空中楼阁,所以就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还要掌握授课的技巧;
其次,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要做科研,科研不仅反映一名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一个高校的知名度,设想一下,在当前的环境下,你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还有你的立足之地吗?
另外,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搞科研花费的时间过多,就会影响教学的质量,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学和科研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教学做好了,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需要通过科研解决的某些未知的问题或机制与机理,通过科研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素材,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新教师,我究竟应该侧重教学还是科研呢
现在高校逐步开始进行分岗制管理,分为:教学岗、科研岗。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自由选择,比如:
(1)如果你侧重当一名教学的老师,那么主要工作就是给学生好好上课,而承担的科研任务就比较少,仅仅完成一项教学研究课题或者教学论文就可以;
(2)如果你侧重去当一名科研工作者,那么对科研成果要求比较多,而承担的教学任务就比较少,比如一周就需要给学生上1-2次课,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3)你也可以遵从学校的安排进行轮岗,逐步摸索自己的适合方向。
以后这种教师发展方向将逐步实行,此方案为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细化之后也为教师的发展指定了方向。
《方案》的具体内容,对教师的发展方向选择有重大指导作用,比如:
(1)针对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唯”学历………而是要求素质教育阶段教师以实际教学质量为主,注重师风师德建设;
(2)针对高校等高等教育,也是要求不再唯论文、唯课题、唯学历来评价教师教学,同样注重师风师德和教学质量,(但是高校学生没有升学任务,高校又承担科研任务,所以需要寻求明确的发展路径,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岗制,一部分老师从事教学,一部分老师从事科研,两者都能发展)。
原来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你现在的问题:
在985、211等重点高校里边,教师往往重视科研,不太重视教学,很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是非常少的,主要精力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
甚至很多教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自顾自的念教材,或者是念PPT,至于学生上课能不能听得懂,甚至有没有在听课,老师都不会干涉和管理。
这是由于在高校里普遍形成了一种“唯论文”评价体系,就是以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主要评价,如果这个高校教师课题拿的多,论文发的多,那就优先评职称,就被认为是优秀的老师。
比如有的高校规定发表7篇SCI,就有资格评副教授,而那些潜心在教学一线岗位上教育育人的老师,却因为没有科研成果,职称永远得不到提升。
旧的评价方式存在优点,也存在缺点:
(1)优点就是非常的公平,并且非常好评判,学校借助外部核心科学杂志的录用稿件情况或者获奖情况,对老师的能力进行判定,因为这些材料有利于学校的知名度和科研实力的提升。也让那些善于拍领导马屁、善于搞人际关系、有后门的老师没法得到提升。
(2)缺点就是导致老师不重视教学,失去了高校教育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帮助,大学里培养的学生也只懂得课本知识,而没有真材实学。
(3)最严重的缺点就是发现:投入了这么多的科研经费,发表了这么多滥竽充数的论文,但是都没有转化为成果!没有给科技水平带来进步!
《方案》为你提供了发展方向。
这个方案很快将在各个省市学校进行细化施行,现在你的选择应该有方向了,就是看你适合做什么。
待在教学一线上从事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发展前途,也可以评上教授等职称。这尤其对普通的二本院校教师来说,是最轻松最容易的职业发展方式,毕竟在二本院校里科研实力比较弱,科研环境比较差。
我建议你:根据所在高校情况,以及自己的优势进行选择,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从事教学,将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我进入高校之后,首先选择的是教学,然后尽量去做科研。这是根据我自我优势和所在学校决定的,先把教学工作做好,保证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然后如果发现自己有科研能力,再往科研方向发展,毕竟教学有一定心得和体会之后,需要把它做到科研上去,然后科研取得成就之后,可以反哺教学,让自己教学更好。
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研
找到捷径,事半功倍!
面临教育大变革的大好机遇和挑战,好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老师都想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鼓励老师们加入教育科研的行列。
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既是大形势需要,也是老师们自身工作的需要,更是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
但科研工作有其重要性、专业性和特殊性,如果依靠自己摸索,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找到好的学习途径,无疑会事半功倍。
不久前,学术志平台为满足老师们的这一愿望,组织了一次针对中小学教师如何搞科研的专题培训。这次培训共4讲,由我们的老师冉乃彦领衔,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为老师们讲授。
因这次培训反响非常好,好多老师希望学习更系统、更全面、更具体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学术志平台再次邀请我们团队,以冉老师的专著《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内容为主,专门录制完整课程,全面讲授。
我们正在准备之中。这里先简单介绍冉老师的这本书。
教师教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教师教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严格来说,我感觉都算不上,教师只是涉及到科学和艺术的一个职业。
教师是传授知识、科学的媒介。
从教师教授的学科门类来说,他必须具备所授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已经存在,而不是老师研究出来的。老师要通过一些授课方法、技巧,让学生认识这个学科的知识,从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艺术,从而喜欢自然,喜欢科学,喜欢艺术。
教师的授课效果需要技巧和艺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职业很特殊,教学时间短,但是见证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教育成效的时间长。如果教师急功近利,只看学生的个人分数或者某一件事的效果,学生一般两个分化,要不就是骄傲自大(成绩好的),要不就是卑微如土(成绩差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显现出来。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时有技巧,好听点讲究教育艺术。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薄弱,又不能将他的信心打入尘埃。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学生想学知识而做不到,应该帮助她迈出微小的一步,这一步就是推动学生思维取得认知的愉快感的情感动力!”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教师,是个职业,它平凡;它又是一个树人的职业,于是不平凡!因为归根结底,素养高的社会,也是因为有素养高的人在推动,高素养的人起步的重要引导人之一就是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天下师者共勉!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