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

诗词与诗歌,有区别吗?古代有哪些唯美诗词与“大暑”节气相关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7 07:46:43 浏览1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诗词与诗歌,有区别吗

在隋以前的古体诗,其表现形式大多为合乐演唱的,故又统称为诗歌(诗謌)。《汉书·礼乐志》有记:

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至南北朝,古汉语基本完成发育。梁文学家沈约等人,在梵音中获得启示,总结出以“四声”为标志的声律。另开一脉,即发展出以不合乐吟诵作为表现的诗体,并在唐代定型为格律诗。也至使诗歌一词的定义发生变化,以合乐演唱者称为歌,不合乐吟诵者称为诗。

至当代,歌为合乐演唱的表现形式,已基本笃定。同时,诗也发展出带配乐朗诵的形式,故又将所有以朗诵表现的诗,统称为诗歌。其中也包括已经“失乐”的词。但诗歌一词,已基本上将真正意义的“歌”剔除。

从广义上说,当下的诗歌一词,含义较广,既包括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也包括外国的诗作。而近体诗词也可看作是诗歌的其中一种形式。

古代有哪些唯美诗词与“大暑”节气相关联

大暑(五绝新韵)

舟中燃火炬,

烈日挂晴空。

爱犬花间睡,

渔翁酒意浓。

(此诗为答本题目即兴之作。我才不屑抄别人的。)


描写春天的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描写春天的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教科书明明写着是“ 粉身碎骨”,为什么诗词大会认为是错的

谢邀。

教科书明明写着是“ 粉身碎骨”,为什么诗词大会认为是错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不看诗词大会的。没有原因,如今连电视都很少看了,更不要说综艺节目,不管什么类型的。所以我并不知道诗词大会是如何认为“粉身碎骨”是错的,看了一些回答,估计应该是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和我们平时使用,教科书中学习的“粉身碎骨”产生了冲突,才出现了题主的这个问题。

《石灰吟》

我们先来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大明名臣,是抗击瓦剌大军的中坚力量。这首诗正是他清白人生、高洁品格的代表。据说写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真是从小可见志气高洁。

那么我们为什么平时说“粉身碎骨”,明明更顺口,而于谦这里要使用“粉骨碎身”呢?

我们不管诗词大会的对错论断,因为如果认为“粉身碎骨”这个词是从于谦这里出来的,那自然是错的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我们后面再议。我们先看两个词语的平仄通顺。

哪个更顺口

“粉身碎骨”平仄上来说是“仄平仄仄”,“粉骨碎身”平仄上来说是“仄仄仄平”。这样比较,看不出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再讲究一点,用“四声标注法”标注一下看看,注意“骨”是入声字。“粉身碎骨”是“上平去入”,而“粉骨碎身”则是“上入去平”,但是普通话发音已经没有了入声字,所以实际上从今天的发音来看“粉”和“骨”都是发第三声。这就清楚了平时说“粉骨碎身”不顺口的原因,就是两个第三声相连。

连续两个第三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要把前面的第三声变化成第二声,这样才会有平仄起伏,音律清朗。

比如说“火把”,念成“活把”,再比如说“你好”,咱们一般读作“泥好”,这样才能不别扭。

拿到“粉骨碎身”来说,就必须读成“焚骨碎身”才合适。但是终归是麻烦,而“粉身碎骨”就清朗通顺多了,意思也完全一样,所以老百姓都会选择后面这种表述方法。而且在说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表达一种愤慨、激烈的意思。如“我们一定粉身碎骨,奋勇杀敌!”这种表达用仄声收尾,会更加急促,在口气上更加合适,而“粉骨碎身”以平声结尾,则会显得慢悠悠,犹如近体诗收尾,没有气势。

那么为什么于谦不使用“粉身碎骨”呢?

首先是平仄问题

《石灰吟》是一首符合平仄的近体诗。到了明朝,近体诗已经完全成熟,小孩子从小就学起。虽然好诗不在乎平仄格律,但是于谦当时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写出符合平仄又有诗意的作品,必然是自身的追求。而且这首作品确实也达到了这个效果,千古流传。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五删”的近体格律诗。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凿”、“出”为入声字,所以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得出整首七绝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格律,第三句前四字的平仄必须为“中仄中平”,毫无疑问,“粉身碎骨”的“仄平仄仄”是不符合平仄结构的,而“粉骨碎身”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就是符合的,这样才保证了这一句既不失替,也不失粘(相关格律知识参见本人格律专栏)。同时将“粉骨碎身”放到七字句里,因为有其他字的平仄变化,这个四字词语没有单独念出来那么不通顺。

其次是内容问题

从内容来说,“粉骨碎身”是要比“粉身碎骨”合理的。因为骨头才可以“挫骨扬灰”,才能真正变成粉状,而身子因为有血肉,是无法真正成为齑粉的,但是撕成碎片是可以的。

“粉身碎骨”或者“粉骨碎身”的来历远早于于谦,《石灰吟》也不过使用了成语而已。这个成语,是指身体粉碎而死。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谢封甄城王表》:

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我们看到,这原本也不是“粉身碎骨”,而是“摧身碎首”。之后到唐朝,有蒋防的《霍小玉传》:

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这里就出现了“粉骨碎身”,宋代《五灯会元˙重善禅师》:

“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师曰:“东方甲乙木。”曰:“凭么则粉骨碎身也。”

实际上在汉魏曹植到于谦的《石灰吟》,这个词语还是“粉骨碎身”,是以内容的合理性为主。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文化下沉,下里巴人攻陷阳春白雪,大众文化上行,这个词语单独拿出来,就变成更顺口的“粉身碎骨”了。

老百姓并不在乎合不合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夸张意味的词语,你说“粉身”不合理,那又有几个人真的“粉骨碎身”?这终归只是一种夸张、一种比喻,所以老百姓只选择顺口的说法,并且随着流传越来越广,终于成为教科书的内容。

这也正说明了,唯大众化才能真正流传。即使意思不合理,也不影响大众使用和固化成为教科书中的样板。

到底错没错

诗词大会说“粉身碎骨”是错的,还是得看它是出于一个什么角度。从《石灰吟》来说,当然是错的,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诗词大会这种唯书本论的纠错态度本身就错得远了。

所以到底是对是错,交给看了这个综艺节目的大家去评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苏轼被贬儋州时,写了哪些文章或诗词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再度重用新党。苏轼先被贬黄州,行至途中,又接诰命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顿。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再贬海南儋州。

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期望,便把全家安顿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同渡海。其时儋州非常荒芜,“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常以红薯、紫芋果腹。为了处理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播种,以便自力更生。

苏轼初到儋州,原住官舍,后被朝廷得知逐出。所幸当地大众和一些文人学子对他很友爱,帮他修造草屋五间,牵强遮风避雨。苏轼遂把草舍命名为“桄榔庵”。儋州日子尽管极端艰苦,可是苏轼依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侄孙书》)。一方面勤勉创造诗文自娱,一方面“著书认为乐”(《宋史》本传),进一步修正收拾在黄州时业已完结的《易传》和《论语》,一起又作《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在《答苏伯固书》中他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

因为自己的境遇,曩昔一向推尊杜甫的苏轼,在儋州时则把陶渊明作为自己最好的精力伴侣。《入寺》诗,很详细地表述了他的这种心态,诗云:

曳杖入寺门,楫杖邑世尊。

我是玉掌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园摩民珠,照射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摩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苏轼《纵笔》诗川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极写诗人青丝萧散,寂寂病容,“物我两忘”的无限趣味。《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维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迷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光照苍凉。

这很像陶渊明《归去来辞》。

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大众,尤其是与黎族公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所以,他便展开文化教育,培育黎族公民自己的知识分子。《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州姜唐佐从苏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许多传世美谈,为我国知识分子从政为文、升官浮沉供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描绘。

苏东坡被贬儋州写过那些诗词?

绍圣四年(1097),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谪居海南昌化军(今儋州)。

七月的海南,阳光毒辣灼人。

已近垂暮之年的苏轼携次子苏过,在一家人的扶送下,跄跄踉踉地来到了海安。在行将渡海时,苏轼老泪纵横,拱手与长子及诸子预作诀别。一家人恸哭于海滨,悲愤交加,其情惨痛,令人感叹!

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二,过了退休的年纪,不只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逼投荒南蛮之岛、家离子散。

苏大师的心境非常暗伤。

眺望这海天苍莽无边、四周环一岛的晚年居住地,苏轼忍不住宣布:“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痛慨叹。苏轼不得不给诸子留下:“首当作棺、次当作墓、死则葬海外”的遗言。

然后,在次子的撑扶下,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沿着琼西荆剌丛生的小道,向儋州走去。

苏轼在路上走了多少天,今无从考证。但当苏轼来到昌化军衙门前时,必定已没有了旧日在京都时的恣肆张扬、强梁霸气了。当著屐破裘、形销骨立的苏大作家携其子,站在昌化军使张中面前时,令张中扼腕感叹!

张中官不大,顶多仅仅个正处。但这位进士身世的文化人,打小就一向敬佩苏东坡。当年,在京都投考时,要想见一见其时处在云饥霞蔚的苏大师英姿,非常困难,甭说这样面临天涯。文人身世的昌化军父母官张中,对大文豪苏轼的仰敬,想不到到是在这么一种形情下谋面;文人身世的张中对苏东坡的蒙难,非常怜惜。

苏轼来昌化军尽管挂着“琼州别驾”的衔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虚职。何况,当权的政仇视贬谪到昌化的苏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务”。但是,文人气十足的张中没有理睬朝庭的红头文件。“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张中不只好洒好肉供给,并且还经常将“公务讨教一二”。让苏轼这种大材小用的落拓文豪,心境总算有了一丝安慰。

但是,好景不长。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算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一个小文人为一大文豪便就此断了出息。

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苏大作家为这位在自己遭难时给予照顾,而受牵连的朋友,只得送首诗《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于他,算是诀别,也是感谢。

苏轼在失掉日子来源后,只得用积储,在城南桄榔林下,买了块薄地结茅于其下,躬耕自处、自力更生。

似乎到此刻,苏大作家对人生、对宦途才有了些觉悟。

穷愁潦倒的日子,反而使他的心境得到了调整。

在谪居儋州三年的韶光里,他食芋饮水,著书认为乐,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信件、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这时期的著作,已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奥衍闳深;也不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在很多的农家日子的写实中,寻求陶渊明动听自乐的隐逸日子。

苏轼在琼州写过的诗句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装点,天溶海色本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澄迈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华夏。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莽。

幽人抚枕坐叹气,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青丝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咏景诗

和拟古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恩情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东坡先生在儋州的传说故事

椰子冠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跟着对环境的逐渐习惯,与当地黎汉大众交游的日趋亲近,他那洒脱豁达、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落日,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风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他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容貌,纷繁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问询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样制造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所以抿嘴带笑,摇头摆尾,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划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仿照制造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其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叔叔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分外快乐,当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

后来,一些士大夫也效法制造“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椰子冠

规划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着短 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关于海南的诗词

苏轼被贬谪海南岛时,曾作诗描绘当地黎族妇女也爱用茉莉花装修鬓发和含槟榔的风俗: 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莽。

幽人抚枕坐叹气,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青丝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东坡写海南黎族酒的诗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莽。 幽人抚枕坐叹气,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青丝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喜欢徐志摩的朋友,你最喜欢他的哪一句诗词

徐志摩是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

认识徐志摩是他的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记得《再别康桥》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诗歌,当时老师对这首诗歌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

徐志摩是浙江人,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曾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的那段时间,徐志摩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大多是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最喜欢的一句诗歌

《再别康桥》很美,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广为流传。

但我最喜欢的一句徐志摩的诗歌却并不是《再别康桥》里面的,而是《最后的一天》: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从这句诗歌里能看出徐志摩自由、浪漫的心性。他对待爱情是大胆、热烈的,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当有惊艳感。

我喜欢这句诗歌是因为它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自身情感的追求令我感动。年少时,我们是不是也曾说出过类似的话,做出过类似的祈祷呢?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是的,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能冲破重重束缚而勇敢的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个世界才变得这么多姿多彩。

虽然这句诗歌反映了徐志摩一定的空想性和软弱的性格,但单从作品本身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至今我们不知道《最后的一天》里,徐志摩的那个她指的是谁?也许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林徽因吧。但徐志摩这种浪漫的诗人是做不到一生只爱一个人的。

总结:《最后的一天》里的“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是我最喜欢的徐志摩的一句诗歌。

你读过最励志的一句古诗词是什么

您好!谢谢您的邀请。

我读过的最励志的一句古诗词,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现分享给您。

鹏北海,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回答完毕。


李清照为什么被称为,千年第一才女,李清照又有哪些经典的诗词

李清照,《醉花阴》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昨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巜浣溪沙》绣暮芙容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紅瘦。

4,《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同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一剪梅》红藕香消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6,《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满尘埃,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7,《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汉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你读过最美的古诗词是哪一首

1.

一两清风二两愁。

三两酸楚四两忧。

五两醉意邀明月,

六两孤单入我喉。

2.

半生风雨半生寒,

一杯浊酒敬流年,

回首过往半生路,

七分酸楚三分甜。

3.

少年壮志不言愁,

饮醉人生万事休。

明月常邀星作伴,

人间烦恼任风丢。

4.

年年如此年年愁,

月盘迎面泪心流。

为银几两顶日月,

一杯苦酒已入喉。

5.

我心本是看客心,

无奈人是剧中人。

笑看红尘多少梦,

历红尘方弃红尘。

6.

千言万语诉流年,

尽是愁思落满天。

退却红尘三百步,

风轻云淡笑人间。

7.

老酒难解人生愁,

醉罢东楼上西楼。

明月伴我两分醉,

清风赠我三分忧。

8.

日出东方催人醒,

不及晚霞懂我心;

即便此去归陌路,

夕阳依旧映黄昏!

9.

千帆过尽暮云归,

碧水东流几时回。

闻君尚无归来意,

千里相随终不悔。

10.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终有弱水替沧海,

再无相思寄巫山。

古代诗人的诗作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我来回答一下。谢谢大家。

以前我看到一种说法,就是咱们现在在读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诗词也好,文章也好,心里面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现在我们能读到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因为,咱们今天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充其量是古人全部作品的1/10而已。数量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文字作品这一块在流传过程当中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这里面涉及到比如战争、天灾、死亡、还有时间的流逝等等非常多的因素。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知道的古人作品怎么流传的一些方式方法。

第一就是口口相传。

这方面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通过音乐或者是舞蹈来进行传播。古时候的戏院、茶馆等娱乐场所是文学作品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另外一点,民间百姓的传播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白居易的作品、杜甫的作品,民间传播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杜甫生前的作品是很少结集出版的,他不出名嘛,当时的人选唐诗,都没有选杜甫的诗。所以,在杜甫生前,他的作品流传主要就是靠的口口相传。还有一点,是好友之间的互相借力。吹捧也好,赠送也好,我写好了一首诗,送给你看,你再传给第三个人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作品就传开了。

第二种方式就是出诗集。

古代人出版自己的诗集一般都是自己掏钱的,比如白居易在生前就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进行结集,刻印。当然也有达官贵人,那些有钱人来进行资助。另外一点就是,出版商出的。这种情况尤其到了南宋之后就比较明显了。到了南宋,我国的出版业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古籍,都和宋代的出版有关系。

第三点,就是刻石或者是题字。

古代的文人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走到哪里,然后有点感触,马上就会用笔写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很多风景名胜区能够看到他们留下诗词的原因。有的作品是刻在石碑上的。有的是写在墙壁上,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后人的收集和整理。

这一点可能是最主要的流传和保存方式。要不然经过战乱或者是经过朝代更迭,作品的流失是非常严重的。这时候就需要出现有心人去进行收集,并且整理出版。

另外,每逢盛世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收集前朝的作品进行结集保存。比如最出名的《永乐大典》,就是明朝的时候搜集整理的大型图书。清朝的时候呢,有《四库全书》。像这样的情况都是后人收集前代的作品进行整理保存。当然,这种情况有利也有弊。好处就是能让作品保存的更长久,坏处就是这些保存下来的作品,经过了人为的删减,有一部分不是原来作品的样子了。因为有禁忌嘛。

最后还是开头说的,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经典的古代作品,这些书能够流传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国历史这么悠久,这么长。每隔一段时间呢,总是会发生一些战争。但是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断。这就归功于前人在收集、整理、保存文字作品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感激他们。

谢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