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可为

在这个时代如何写好格律诗词学这些东西还有用吗?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7 00:14:36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这个时代如何写好格律诗词学这些东西还有用吗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始而终的,有盛到衰而转变的,格律诗也一样,它也逃不出这一定律,就是你不乐意接受这个事实,仍然拽着格律诗的衣角不放,也不会改变它走向没落的命运。

格律诗的出现大概是在唐朝后期,也就是说唐朝中叶以前是没有平仄格律之说的,最起码是不重视平仄格律的。格律诗的繁荣与盛行是在唐朝以后的宋,明,清时期,一直到五四运动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体诗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格局。

新文化运动的异军突起,打乱了旧的教育体制下的条条框框,对格律诗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年轻人喜欢自由洒脱的新体诗,他们和平仄为架构的格律诗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是现在的各个媒体包括头条号上也在进行着你来我往的较量。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就是意境与格律相处的问题,都说意境重要,那在严格的平仄格律的约束下意境还能发挥到极致吗?发挥不到极致的诗还是好诗吗?

又有人说了,也会有既格律又意境的好诗出现,那问题又来了,一匹千里马你让它迈着方步走,它还是千里马吗?你既要它是千里马,又要它按照规定的步数来走,这不是很矛盾吗?

既然要平仄格律那意境必然受损。那又有人说了,意境与格律发生冲突时,平仄要让位与意境,这种说法对吗?不按立的规矩办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思维确实让人难于理解。

其实格律诗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文化表现样式。当现在文言文不受推崇的情况下,格律诗的处境也显得非常尴尬,年轻人写格律诗的越来越少了,这是实情。

的确,格律诗是与地方文化相冲突的,古今格律也有相悖的问题产生。地方用声用韵,古今用声用韵都不能很好得衔接起来。就连文坛大佬巨匠也感到无奈和困惑,这说明无人能得到正宗的格律精髓,也无法得到。所以说学写格律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学好更难。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烦燥的人们情绪,还有与世界接轨的大环境下。格律诗大厦的倾倒是必然的,也是无法阻挡的,但是它也是在回归初衷,是去寻找唐以前自已的原始样子。

值得赞扬的是,现在一些捍卫格律诗的文人墨客们,仍挥舞着格律大旗在那里笼络人马,以图东山再起,毕竟它也是华夏文明的所在,中华瑰宝必须有人来继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律诗也会经过由盛到衰的过程,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谁又能阻挡,盛行了多个朝代的格律诗也将会随着东去的江水,汇入到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不能,因为东周与诸侯国性质不一样

当年周武王带着800诸侯去攻打商纣,一共有三千多辆战车,平均下来一个诸侯就四、五辆战车。周武王只需要拥有上百辆战车就可以形成辗压式的优势,控制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战车就达到千辆,甚至万辆,换句话说周天子想要震慑天下,就必须要是这些诸侯国的实力的十倍或更高,也就是要达到几十万辆才可以。

战车是需要土地财力支撑的。

分封制的问题就在于这里,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天子。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土地,他手中控制的土地可以分给诸侯,功臣以资奖励,但是他不能夺回某一个诸侯的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地盘。

名义上这些土地都是你的,然后你再去抢自己的东西,从逻辑上也说不通。换句话说只要分封制在,周天子的地盘只会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相应的实力会越来越弱,这是一定的。

管仲是根据齐国靠海的优势,利用盐铁专营增加收入,搞活商业促进齐国经济发展。同时还发动战争,拓展影响力。东周并没有这些优势,如果真有,债台高筑这个成语也就没有了。周赧王为了攻打秦国,只得向富人借钱,富人要求周赧王立下字据,保证在打败秦国之后,将本息一次性付清。周赧王同意了。

周军出发了,本来说好大家一起打秦国,结果只有楚国和燕国来了,其他人没有来。军队三个月要吃要喝的。最终楚、燕、周看看就仨,于是就散了。钱花光了,啥也没有捞到,他只好躲进深宫的一座高台上,来躲避讨债声。

这就是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情况。

当年周武王做天子是因为周部落有绝对辗压周边部族的实力,到了东周,一些诸侯国的实力就比东周强大了。此时东周就算有贤相管仲,也无法作为,因为土地有限,身份也限制,你总不能慢慢蚕食周边的诸侯国吧。既然土地有限,国力就有限,要知道任何东西最终是靠实力说话,所以不管是谁,遇到东周这种情况都没有任何办法。

后来刘邦改良了分封制,他设计的制度是允许朝廷收回分封出去的土地,也就是国除。

国除之后那块地上的老百姓就重新成为朝廷的百姓,用这种方式确保朝廷对诸侯王的绝对碾压。汉武帝时期还推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双管齐下才解决这个问题,你回头看东周天子,一不能扩大地盘增加自己的实力,二不能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久而久之自然如同李斯所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当根本性出问题后,不管是谁也无法改变,管仲也不行。正如刘备得到庞统和诸葛亮依旧不可能统一天下道理是一样的。

天皇统治下的日本为何会进入战国时代

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的主要原因还是室町幕府的原因,与天皇无关。

室町幕府时期,因为天皇本身就是靠着幕府的拥戴才得以承继大统,再加上室町时代的武士是典型的天不怕地不怕,所以在镰仓幕府时期还有一些权力的朝廷,到了室町幕府中后期连最基本的祭祀权都丧失了,完全变成了幕府的傀儡。天皇朝廷夺回祭祀权之事,得到织田信长上洛以后方才实现。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进入战国时代呢?下面来说说几个原因:

1、应仁之乱

应仁·文明之乱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那么为什么这场战争会成为一个历史的标志性转折点呢?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尽管应仁之乱之前也有过许多战乱,但是这些战乱都没有打破室町幕府的统治秩序。当时室町幕府施行的是“守护在京制度”,也就是许多有实权的大名需要长期呆在京都,协助幕府办公。

应仁之乱期间,东军、西军在京都的战争扩大到了地方,使得大名们的领地叛乱跌出,再加上大名们都在京都作战,领地内的守护代依靠着战争不断地树立起了新的权威,威胁到了守护的统治。所以在战争结束以后,曾经在京都的守护大名们纷纷率领军队返回了自己的领地,开始经营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室町幕府的守护在京制度彻底崩坏。

2、无能的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是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尽管这个人在就任将军初期非常有重建幕府的雄心壮志,但是最后的事实却证明他只是草包一个。

足利义政在应仁之乱前有无数个机会可以阻止应仁之乱,即便在应仁之乱发生以后,他也仍然有可能维护住幕府。但是这个人的政治手段非常低劣,经常朝令夕改,见到谁强就抱谁大腿,在应仁之乱结束后,室町幕府于各地的御料所被领主们侵占,足利义政竟然没有想办法去恢复这些领地,而是就近将山城国改为直辖领作为补偿,向守护势力妥协。

再者,足利义政骨子里是个文化人,并不被武士们认可,这也是为什么他儿子足利义尚亲征近江国时,会有那么多人受到鼓舞,认为幕府将要复兴。实际上足利义政要是有他儿子那样的魄力的话,室町幕府也不会那么快就走向衰弱。

3、守护大名势力过于庞大

这口锅得甩在建立幕府的前三代将军身上,当时为了对付南朝的势力,室町幕府赋予了守护过多的权力,使得守护们摆脱了镰仓时代“幕府代官”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个割据一方的领主。若是一个一个领主搞事,幕府还能应对,但是像应仁之乱这样几十国守护都参与进来的大战,也让室町幕府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