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能说出唇亡齿寒的由来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6 07:48:25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唇亡齿寒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原创)淡说唇亡话齿寒

唇亡齿寒,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词,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类似唇亡齿寒的事比比皆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我们人的特点说起。

我们中国人有个爱好,那就是看热闹,既然是看热闹,那么看热闹的就不怕事大,假如两个人打起来了,旁边的人可能希望打的越厉害越好,越血腥越好,似乎这比袖手旁观更进了一层,这种见死不救的习惯有人归结于社会的风气,可我觉得这也和人的特点有关系,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个人有纠纷不要紧,要小心旁观者,因为一旦这种纠纷升级,真正得到好处的旁观者,而对于矛盾的双方来说,都不是赢家。即使你的对手倒下去了,旁观者就会成为你新的对手,所以说,你与对手、旁观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三国一样,相互是牵制的,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是相互转化的。

一个人不怕有对手,因为你有了对手,其对手的对手就能够成为你暂时的朋友,尽管这样的朋友是临时的,但也是可以利用的,至于这个朋友能存在多久,就看你的对手什么时候倒下,此时你的对手就是你变相的保护伞,所以说,自己与朋友和对手之间就是一个唇齿之间的三角的关系。

作为领导,不要惧怕手下人有矛盾、不团结,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矛盾,他们才都想拉拢你去压制对方,如果你的手下完全团结,他们的对手就只能是你了,你应该利用手下的这些矛盾,让他们都为你所用,让他们的任何一方都成为你与另一方之间的唇,这时你的地位才是安全的。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因为很多事都是事在人为,所以说人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国家的人多,竞争也激烈,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容易产生,都说团结就是力量,一点也不假,但问题是团结起来确实很难,所以我们才提倡团结,如果团结和吃饭一样自觉,这个口号就没有必要说了。

我们常说和气生财,确实是这样,矛盾尽量不要扩大化,不要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否则自己无论能否战胜对手,都是输家。在我们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很多,我们面临的对手都可能是自己与另一个对手之间的唇,故而需三思而后行!

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际上的关系也是如此,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让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朋友,而二战结束,美苏就成为了敌人,这里的轴心国,无疑就扮演了唇的角色。战国时期,秦国就是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把六国当中扮演唇的国家先灭掉,此时六国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为时已晚,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唇亡齿寒,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相互牵制、相互依存,敌人和朋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周围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

你能说出唇亡齿寒的由来吗

唇亡齿寒成语则表示唇与齿的亲密关系,唇亡了,齿自然就感到寒冷了。

唇亡齿寒的出典:《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但凡关心历史或对汉语有研究之心的人都知道唇亡齿寒故事的出处?

既然被邀请了,不妨赘述一下。

大约在公元700年前,东周列国年代。晋国一直以来都想吞并虢国,可中间隔着一个虞国,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进言,只有借道虞国才能成事。可献公又担心虞国拒绝?荀息又献计:“虞国君贪财,主公可将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釆挖的宝玉进献给虞国公。”但晋献公又担心宝物给了,虞国公拒绝借道又怎么办?荀息又说:“作为国君,他不会这样处理咱提出的问题。只要虞国肯借路,这些宝物仍会回到你手中。这好比您的宝玉只是临时让虞国公保管,骏马也暂时给虞国放养。等到灭了虢国,归军时顺手将虞国灭了,宝物岂不又回到了您的手中?”

晋献公一听有道理,于是一切遁计行使,虢国很快给灭了,旬息凯旋时又顺手牵羊将虞国也灭了。而在之前,虞国大夫宫之奇也对虞国君说过“这是晋国的阴谋。“但,虞国君得到了光彩夺目的宝石和神形俱佳的骏马,甚在欢喜之中哪里还听得进宫之奇的衷言逆耳啊!

从此,虢国和虞国便从东周列国中消失。唇亡齿寒的成语因此也因这两国的失败而应运而生。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宋朝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前后历时三百一十年的赵宋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王朝了,作为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局部统一),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和国家富庶程度要明显强于之前的汉、唐王朝,较之后来的明朝,宋朝也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富庶繁荣的王朝,在军事方面和抵御外敌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的,两宋的历次对外战争总体上几乎都是屡战屡败,不仅常年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最终两宋还无一例外的被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灭亡(北宋亡于金朝,南宋亡于元朝),甚至两宋的灭国方式都惊人得雷同:北宋亡于联金灭辽,南宋亡于联蒙灭金。如果说北宋的灭亡是意外的话,那么南宋君臣难道不知道联蒙灭金是自毁长城之举么?

宋金“海上之盟”与宋金灭辽: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人的支持因此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了辽朝,至此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南下的契丹铁骑如入无人之境,石敬瑭的举动也直接的导致了后晋乃至之后的历代中原王朝北方边境压力的剧增。宋朝立国之后,在完成了对中原境内割据政权的兼并统一后,深感北方辽国威胁巨大,因此多次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由于宋朝的军事制度问题以及正逢辽朝国力鼎盛时期等原因,北宋的收复失地运动收效不大,甚至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北宋的历代皇帝都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念念不忘,无奈积贫积弱的宋廷武力始终无法压制北方的辽国,宋辽双方就这样干耗了一百多年。

转眼之间历史发展到了北宋徽宗时期,此时中国境内的形势已经由昔日的宋、辽南北对峙变成了辽、宋、金三足鼎立,新兴起来的女真人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将昔日战无不胜的契丹人打的溃不成军,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占据了辽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能够尽快的灭亡辽国,金朝派出使者联络北宋,约定共同灭亡辽国后平分辽国土地,宋徽宗听闻金朝的提议后大喜过望,为了建立不世之功,因此派使臣此自山东登、莱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军事合作盟约 。 因为当时宋、金之间隔着辽国,并无领土接壤,因此宋朝时这只能漂洋过海,历史上这一举动称为“海上之盟”。

最终辽国在宋、金两国的夹击下灭亡,但实际上宋朝军队在灭辽过程中收效甚微,出力不大,面对风雨飘摇的辽国,宋朝军队的表现依旧让人绝望,除了屡战屡败,就是屡败屡战。而宋朝的军事行动也暴露了其军事虚弱政治腐败,让金国看清了宋朝的虚实的同时也坚定了其灭宋之心。果不其然,金朝在灭掉辽朝之后乘胜南下,将还未来得及庆祝的北宋瞬间灭亡。金灭辽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是这个悲剧在一百五十年后竟然再次在南渡的宋廷上演。

金朝“南掠政策”与联蒙灭金:

历史转眼便到了公元十三世纪,称霸东亚大陆的女真铁骑在经历了一百年承平的生活之后已经堕落到了骨子里,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这个曾经弹指间灭辽亡宋的强大民族变得毫无抵抗之力,面对蒙古大军的不断南下,金朝皇帝宣宗犹如惊弓之鸟,在所组织的抵抗均遭失败后,金宣宗决定放弃中都南迁开封。就这样,做了六十多年金朝都城的中都城被金朝放弃,金朝将都城南迁到了是昔日被其灭亡的北宋都城开封城中,但是金朝此举犹如饮鸩止渴,不仅没能挽救金朝的败局,反而加速了金朝的灭亡。面对金朝的败局,南宋朝廷内部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支援金朝,以金朝为南宋屏障,组织蒙古南侵,而另一派则主张联合蒙古,南北夹击金朝,以报“靖康之变”的世仇,正当宋廷内部为了是联合还是援助的问题吵闹不休的时候,金朝的一个举动使得南宋王朝铁了心的联合蒙古了。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金宣宗可以说是金朝历史上的民族罪人,其任内连出昏招,非但没能挽救金朝的败局,反而加速了金朝的灭亡。金宣宗南迁之后,面对北方与蒙古作战的接二连三的败局,他非但不能在南方与宋朝握手言和,保证自身后方的稳定,反而在蒙古侵金的时候大举攻宋,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此举却招致了宋廷上下的愤怒,金宣宗的南掠政策加速了南宋朝廷内部就是否联合蒙古夹击宋朝这一问题上达成的统一,宋朝至此同意了蒙古的邀请,与蒙古军队联合,共同夹击宋朝。可以说,金宣宗的“南掠政策”加速了金朝的灭亡,是其任内最大的昏招。

宋朝并非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实事求是的讲,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无论宋朝是否联蒙灭金,其灭亡都是不可避免的,联蒙灭金实际上时宋朝无可奈何的选择。如果南宋政府拒绝了蒙古联合的要求,反而会在蒙古灭金后招致更快的进攻和更残酷的报复。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