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配合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是为满足顾客和相关方、承接公司实际运营或经营,这其实是一套管理系统,不能说满足公司领导的需求是一套系统,满足顾客要求是一套系统,甚至满足认证又是一套系统。
尤其是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系统/制度/机制很重要,规模越大,管理复杂度会越高,不确定也越高,所以要想降低管理复杂度,就需要将相对确定的方式方法,以往经验和教训、最佳实践、管理经验等沉淀到相对确定的体系流程中,按照既定的路径去处理相对确定的事情或任务,让公司在策划好的体系流程中运行,即便公司规模再大,也是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地运行日常和基础任务,形成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如果广泛地延伸,比如公司治理,战略分析和决策等,这其实也是公司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顶层设计,是公司最高层的职责范围,离普通员工较远而已。
成本、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精益、生产、质量、这是公司经营直接需求的职能,其他的如人事、行政、后勤、采购等这些间接的是服务和支持职能,如果以上职能都是称为某某系统,或某某体系也没什么,这只是名称差异而已,就怕这些职能真是各自为战,各成体系或系统,未在一个公司全局的管理系统下进行统筹策划,导致各职能间的不协同甚至内耗。
说个简单的例子,就拿生产制造来说,生产制造既要满足交付,又要满足质量,还要满足成本和效率,同时生产过程中还要满足法律法规相关的环保要求,职业健康要求等,这一个过程需要满足不同的要求或输入,但其本质就是一个过程而已。其余的如后勤,服务等职能也是为了支持生产制造过程,所以一个公司就应是一个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为公司的经营或运营服务,公司如果想要持续经营,那就需要盈利和满足顾客需求,所以体系就是为顾客和公司经营服务。公司的经营体现的是治理和管理需求/意图,所以体系也是承接公司治理和管理需求。
体系的范围应该包括哪些?
交付?岗位资格?培训?绩效指标?考核?薪资?文化?
比如设计能力是研发品质的前提,但是设计能力需要明确且合理的岗位资格以及培训,岗位资格和培训是支持设计能力提升的基础,对于岗位资格和培训这些过程定义为体系范围,这是顺理成章的。除此之外,还有影响设计能力的其他因素吗?如果职业规划和职业晋升政策等,包括薪资政策如果不利于研发人员的培养,那么设计能力如何确保?所以设计能力也需要人事制度/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举个例子,如果研发岗位的工资较低,有的优秀员工可能就不会从事研发工作。如果公司人事制度没有引导员工进行专业提升,那么谁还会努力提升专业?如果仅仅是职务提升才能提升工资,有可能造成公司内部争权夺利。对于需要专业技能,并且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岗位,是需要人事制度/政策支撑的。
再举例,比如公司的文化或者人事制度不合理,可能造成优秀员工流失,进而影响公司的质量、效率、成本,这也是很强相关的因素。所以公司的运营体系是一个体系,各个职能版块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各自为战,是无法确保全局最优的。不管体系的职责划分到哪个部门,总之是需要有一个职能负责体系的全局最优,确保各个过程或职能之间的协调和协同,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率、组织效率等。
流程策划时需明确每个任务的责任,一般情况下需明确到岗位,如果公司的定岗定编工作不到位,没有进行岗位细分,那么流程文件的任务如何确定具体的责任,毕竟一个部门或一个科室有很多职能和分工,有的任务如果直接把责任定位一个部门或一个科室,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流程运行效率,所以定岗定编和流程体系也是强相关,因为这涉及到资源和职责的匹配,而且也影响体系流程的效率(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绩效的达成需要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对应的是人员的优劣选择或筛选机制,即如何让有能力的员工有合适的位置或平台,上升和下降渠道是否通畅(能者上庸者下)?衡量工作好坏的绩效指标是否合理?如果以业绩为导向,通过各核心流程(顾客导向流程)以及支撑过程(职能部门的价值)相互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将全公司的力量聚焦到品质、顾客满意、销量、成本降低和利润这些主要目标上。
有正确的策略,有合适的文化氛围、流程、和人员,才能达成公司的经营目标。或者说策略正确后,重点就是干部和人员,因为再好的策略也需要合适的人去执行和落实。人员对应的是治理和管理,活动和任务都是由人完成的,人员的态度和能力是基础,是体系策划和运行的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所涉及的范围。
不同等级的绩效指标、或者不同等级的质量和成本需要不同的基础、条件、规则、流程、人员能力、组织架构、团队层次和能力等级、培训、职责的变化等(以上可按过程方法分析), 所谓变革也是企业运作方式的调整,最主要的体现是战略/策略、文化、组织架构、流程等变革。
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关系
顾客需求/要求Vs战略(方针)==》体系架构==》流程确定VS职能定位==》流程方式和内容==》组织架构和定岗定编
不管是体系还是组织架构,它们的基础都是围绕着什么人负责什么事去策划的。公司里的事情(任务或活动)是体现在体系流程里的,而岗位都是负责或担负任务的,所以组织架构设置的基础是体系流程。或者说设置什么岗位是需要依据什么任务或活动,如果连任务都不确定,怎么进行组织架构设置?任务是顾客和战略导向的,任务是为了达成顾客满意,例行的任务会转化成流程在公司运营中固化下来,通过流程承接战略经营,同样,例行的任务也需要固化的岗位去完成,各个岗位确定后再依据职能定位进行合理的组织架构设置。在实际进行流程策划或者公司变革时,体系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是同步的,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用和影响的。
六、职能定位和职能价值
1、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是职责的基础和框架,也是方向;
2、直接或间接为公司的经营起到什么作用?能为销量、成本、质量等提供什么价值?
3、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须的职能;
4、虽然不是必须的,但是能提升效率和质量,岗位的产出价值大于投入成本,且没有不利影响,尤其是组织架构上的管理复杂度带来的问题;
职能定位和职能发挥定义一:组织、策划、主导、指导、协调、推进、追踪、反馈、检查、审核、评审、验证、执行、把关、总结、决策、判定、培训、推广、宣传、文化和氛围营造等;
职能定位和职能发挥定义二(适用于部门和员工):
核心能力:别人无法代替,而且这种能力是体系运营所必须的;
业务能力:比别人效率高很多,你的参与能为公司节约更多的时间(虽然你花费的时间不多),节约更多的成本;
一般能力:有替代性,没有高效率,只是执行力;
指导能力:能让团队提高整体能力和效率,如外聘专家的价值定位;
备注:识别职能价值的时候要应用增值思维,用来衡量或评估职能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尤其是支持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设置,比如服务和监督、检查和追踪等职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考虑和分析,不去检查就不执行吗?有的服务是否可以在自工程内自行完成?应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识别职能设置上的浪费。
部门的职能按其本职工作发挥,就能对系统起到更好的效果,不需要过多地纠正差错,或者补漏,表示职能定位和系统架构设计比较合理。自然的,会是放松的,快乐的,有动力的,有激情的,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顺理成章的,符合本性的。即便是违反人性的,也通过流程或制度顺其自然地让人感觉不到(直接的)违反人性,比如有些习惯是不好的习惯,所以需要防止这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工作。
如生管的职责是满足交付,让生管统计实际产出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真实,防止生产部门的数据失真影响交付,因为生管统计和确认实际的产成品,才能对交付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顺理成章的本职工作。比如让销售统计售后质量问题,因为质量问题影响销售业绩,同时品保部门也统计售后质量问题(处理质量问题),因为这是品保部门的本职工作和业绩,顺理成章的成了两套数据,而且是本职工作内的数据,不是为了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
比如采购部门和供应商谈判时就应考虑降价原则和售后责任,在合同签订之前谈是更有利的,即能让供应商赚钱时谈更有利,如果不合作了,再谈如何售后和保证金,影响效率。
比如外购件质量问题谁处理比较合适,肯定是事业部的进料检验职能的人员处理比较合适,模块或配套本部的SQE处理起来就不方便。所以划分职责或职能定位时要考虑事情的规律和性质,使职责定位和分工,以及流程的结合,达到顺其自然或顺理成章的效果。
哪里可以系统学习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如果有时间的话去修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历,系统地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学习;如果时间不充足的话,可以参加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称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强制化的学习和培训;再者可以上网去查阅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参加一些专业的论坛与专业人事多沟通多交流,不断积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