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原文

《咬文嚼字》的基本观点,用原文回答?朱光潜咬文嚼字是议论文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5-20 15:59:56 浏览1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咬文嚼字》的基本观点,用原文回答

文嚼字,《辞源》(1979年修订本)的注释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接下来又说“后转指掉文,形容冬烘迂腐。”且援引《司马相如题桥记》中“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为书证。这街市常人,粗读几句书,就爱用文言说话,人说他是咬文嚼字,讥笑他是半瓶醋,实不为过。按《辞源》注释,他是“冬烘迂腐”,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掉书袋”。如果,我们说他是“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也没有错。他用文言说话,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过书的,与常人不一样。人家说他是咬文嚼字,就是因为他头脑迂腐,不明事理,在有意地卖弄自己是有学识的人。这跟斟酌字句,是过分了,还是没有过分,似乎没有啥关系。孔乙己满嘴之乎者也,他也是“冬烘迂腐”,他也是“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但是,孔乙己对“君子固穷”、“多乎者,不多也”等是脱口而出,他何尝“斟酌”?更哪里有斟酌“过分”之说?孔乙己是“读书人”,他满嘴之乎者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他又是“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他不愿脱下长衫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他不能审时度势,拘执而不达世情,在他那十分迂腐的头脑里,“之乎者也”和“长衫”都是代表着读书人的体面。这跟“斟酌字句”是否“过分”,似乎也没有啥关系。在那疯狂的年代,造反派秀才(年轻的中学生)辅导百姓学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大讲“形而上学”。一位老大爷说:“你咬文嚼字,讲了半天,我们听不懂;你刚才又说,形而上学又叫什么‘玄学’,我看,的确有点儿玄乎。我孙子,每天吃过饭就上学堂,其实他没去学堂,是在玩。依我看,这就是‘形而上学’:看他那样子,是上学了,其实他并没有上学。”这个造反派秀才只是按本本去讲,照搬而已,他自己对字句何尝斟酌又何尝斟酌得了?我以为,他只不过是不能看清对象,更是他自己没有那个能耐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人家听得懂,弄得明白而已。人家说他是咬文嚼字,这跟“过分斟酌字句”又哪能沾得上边儿?还有,在批斗一位“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时,造反派说:“你还很不老实!交代罪行,不实事求是!”这位“学术权威”说:“我不仅是实事求是,我已经是实事求‘五’了!”造反派也知道没有这样的语词,就对他动武。“学术权威”就说:“我本来就没有罪行,你们逼着我交代,我交代的已经够多了,难道‘五’不比‘四’大吗?”造反派更加恼火,于是,边打边骂:“你真地是个反动透顶的家伙,还敢跟我们咬文嚼字!”我看,这位“学术权威”倒是真地“过分地斟酌字句”了,也是真地在“咬文嚼字”了,他是否就是“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又是否就应当是“讽刺”的对象?

朱光潜咬文嚼字是议论文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中文名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体裁散文出处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编入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 快速导航注释 文章释义原文作者: 朱光潜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

高中课文《咬文嚼字》中这几句古文如何翻译

是《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的原句》翻译为:李广(一次)出去打猎,看见草中的一块石头把它当做是老虎,就用弓箭去射它,箭射进了石头内,把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细)看它,(原来射的)是块石头。就又用箭再来射它,(却)始终不能再把箭射进石头了。
2、认为是老虎就去射它,结果把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等他已经知道射中的那是石头时,就再次用弓箭反复射它,(却)始终不能再射进去。
3、曾经看见草丛中有老虎,就用弓箭射它,(结果“连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细)看它,(原来)是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