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哪些知识是反常识的
- 男朋友很多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相处
- “能够在网上搜索到正确答案的知识都不叫知识,应叫常识”,这话对吗
- 什么叫做知识,知识与常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还是三观不正
- 为什么有人说常识比知识重要
有哪些知识是反常识的
一、古代有神秘先进的文明和技术。例如金字塔、易经八卦、始皇陵墓等被吹嘘地神乎其神。其实现代科技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古代,古代只有两样是今人比不了的:不借助工具就有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创造力、独裁之下绝对不计成本的人力物力。古代可以征用几十上百万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皇帝建造一个陵墓,今人做不到。
二、民间有神秘的超级武术。人体受血肉之躯天然属性的限制,其性能有极限,不会有人有办法超脱生物属性限制,所以不可能有超级的轻功、威力无穷的技击方法存在。当今世界武术里威力最大的是泰拳、拳击、散打等,已经都是经过无数人科学研究改良过的,都开发到人体极限了。我们的武术是文化传统,不是神话,是用来强身健体和弘扬中华传统的,不是用来危言耸听招摇撞骗的。
三、民间有传统秘密工艺制造的吹毛断发的宝刀。藏刀、蒙古刀、保安刀、英吉沙刀、户萨刀、龙泉剑……都是传统民族工艺的好刀,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但其制作工艺要么是使用弹簧钢,要么是锻造钢,综合性能远远输于现代技术制造的钢材。瑞粉、m390、V3N、D2……无不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结晶,做出的刀拿回古代就是宝刀。所以民间刀具和武术一样,都是我们文化传统瑰宝,但不可刻意夸大性能,误导民众。
男朋友很多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相处
感觉你的用词对男朋友不是很满意,两个人相差较大。如果想好好相处过日子,那就慢慢磨合,帮助他长知识,长见识,不断提升自己。如果相差距离实在太大,那就干脆别再交往,找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精明,不是傻瓜的人相处试试。
芝麻酱怎么吃都是吃,如果你觉得直接吃不好吃,那就教他用水调,或者像大家所说的用油调。包括有的爱吃红烧,有的爱吃清炖,有的爱吃水煮,有的爱吃蒸菜。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交流研究摸索,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过好日子。
至于彩礼究竟是怎么延续下来的,是什么一种情况没有进行过研究。看到很多条友的回答才稍微有点了解,但不知道真正的历史上彩礼什么用处没有考察。只是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
一,卖闺女。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在比较贫穷的地区,更多的是山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父母一辈子也没有见到过多少钱,也没有见过世面,很多家庭在嫁闺女的时候会要很多钱,来换取自己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当然也有条件不是很差,但是要彩礼很多的。大多是男多女少的地区,娶儿媳妇比较困难,谁家出钱多谁家能娶到儿媳妇。男方家不得不多出钱,这样也就形成了女孩子之间以及女孩子家庭之间的攀比。于是彩礼就越要越多。现在好多地方政府已经出手来遏制这种现象。
二,换儿媳妇儿。有些家庭也是比较贫穷,因为娶媳妇儿要花很多钱,自己家又没有,所以在嫁闺女的时候就使劲儿要彩礼,这些彩礼就用在了娶儿媳妇儿方面。这也造成了现在很多农村光棍很多。因为有的家庭没有那么多女儿去换儿媳妇。或者好多农村女孩,现在或到外面打工,或凭借读书走了出去,改变了观念,不愿意像以前一样卖自己了。
三,女儿的陪嫁。在不少的家庭,男方给的彩礼都是用在了女儿的嫁妆上。比如我同学的女儿,前段时间刚结婚,男方给了66000块钱,他们家又添了些钱,买了两个新人小家庭的电器,和一些生活用品。
四,反赠女儿。这种情况肯定是双方家庭都不错,女方家庭条件很优越的状态。甚至于女方买房子买车,把小家庭的生活所需全部承担下来了。一个朋友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况,女方家住的大别墅买的奥迪车。南方也准备了房子,但是相对有点小,就住在了别墅。婚礼上女方说酒全包了,要用茅台什么的。我这个朋友没有同意婚礼上的花销,全是男方承担,烟酒也不差。
这是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可能存在好多不够全面,也不够正确的地方,如有错误,欢迎各位友友提出指正批评。
“能够在网上搜索到正确答案的知识都不叫知识,应叫常识”,这话对吗
当然不对。我都不懂这是一句什么无厘头鬼话。
人类社会大部分信息,都已经电子化,在网络上可以搜到。比如:各个专业的学术论文库。
以前搞学术研究,搜索参考文献,跑图书馆是非常费精力的。
有了电子化的论文库,就方便多了。现在写论文,基本上都是网上搜索文献,比如: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真的非常方便,还生成各种各样参考文献格式,以前,没有这种工具,填参考文献人的头都是大的。
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信息,比如:各个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数据库。各个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美国NOVA的全球气象观测信息。都在网上可以找到。
在非网络时代,获取这些的成本有多大?
只能说:网络上信息量非常巨大,虽然方便了信息的检索,但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产生者,所以,网络上大部分信息质量非常低。
因此,网络时代真正问题是,需要你有一个敏感和理智的头脑,对信息进行审核、过滤再加以接受。
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在学术活动中,要设计无比繁杂且标准化的的引文注释体系和参考文献格式?
比如: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常见【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作者-日期法(Author-date method)】。
中国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的标准化格式叫做【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之所以设计这套体系,就是在引用和转述的过程中,指明信息源头。
有信息源的信息,别人就能进一步查证核实,衡量其可靠性。
论文是给别人参考的,有了信息源,你就能为别人提供潜在知识线索,能够帮到别人解决某一个问题。
一句话,注释和参考文献体系,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在流传不发生讹传和误导。同时,为他人提供潜在的知识线索。
为什么写学术论文,不准引用网络百度、维基等百科全书?
因为网络百科的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是没有经过专家审定,或者同行评议的信息。
只有经过同行审核的学术论文、经过同行评议的专著,信息的可靠性才有一定保障。
为什么在法庭上,每一个证据都要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质证?
因为人都有利己的天性,会看不到自己的疏漏,有时候甚至故意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藏匿不利的信息。
所以,在英美法系中,没有经过交叉质证的证据,是不能让陪审团看到的。
另外,人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认知偏误:人性天然不喜欢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接受度很低;对相同意见,接受度比较高。
所以,交叉质证和同行审查就是为了听取正、反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尽可能的增加信息的可靠性。
英文维基百科,其实有一定参考价值,基本上都有交代信息源。百度百科基本上劣质信息集散地,参考价值的词条非常少,且大多数是抄袭的维基。
中文网络信息质量非常低劣,简直叫人没有办法容忍。如果你对信息质量有要求,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也就是说:寻找可靠信息,遵循最基本的两个原则:「可追溯的信息源」和「经过专业审核、交叉质证的信息」。
没有信息源,无法进一步追溯,也没有经过专业人士审核的信息,都是值得怀疑的,不要轻易相信。
网络上一些自媒体的文章,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人正儿八经的交代信息源,保持信息的可查证和可追溯。
其实,都是百度搜来的真假不明东西,拼凑的。
我说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历史问题,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
很简单,从历史文献知道的。
如果历史类文章,答题者不交代他的结论是从哪一个历史文献看到的。
我怎么知道是不是瞎编的?没有信息源,无法查证的信息,等于就是撒谎!不要相信。
有些历史文章如同写小说一样,『据说』这样模糊引用张口就来,随便就下结论。这肯定就是瞎编的,想都不用想。
凡是接受一点智力训练的人,都应该有这个敏感性,但是,大多数人显然没有。所以,网络上总在辟谣。
大多数谣言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追溯信息源就可以识别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接受信息应该有一个门槛,保持怀疑的精神,不然你并不会变得更聪明。
网络只是改变了人类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对信息的审核、运用的关键因素是人。
什么叫做知识,知识与常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还是三观不正
感谢邀请!个人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和结晶,可以分为自然理论知识和社会人伦知识!而常识只是知识中最显而易见的认识,不需要分析推理,就能被认知到的基本知识!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的知识却三观不正~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很好解释了……学了很多知识可以归为有才,三观不正则是无德!历史上有才无德之人还真是比比皆是,唐朝有个叫李绅的人,其人不一定都知道,但他的一首诗却是无人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从我们接触古诗的时候就会背的一首诗,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珍惜粮食的好官。但是却恰恰相反。在李绅成为了唐朝宰相之后,就开始变得奢侈无度,他喜欢吃鸡舌,每一顿吃饭的时候就要300多只鸡的舌头。人是因为这一首诗火了,但是三观和品德却彻底沦丧!
为什么很多人才华横溢却三观不正呢?我认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知道怎样才能三观正的,只是不能坚守正心,道德沦丧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自我不能守正,或是被环境影响或是自我一点一点放弃,最终由量变积累到质变!
《资治通鉴》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为什么有人说常识比知识重要
常识,通识教育,其实是安身立命,行走人生的基本原理,更加简练,所谓大道至简。
知识,浩瀚的海洋,真真假假,难以穷尽,可以学富五车,也可以误入歧途。
总之,常识属于知识里面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