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觉得老师跟学霸的关系比较好还是跟后进生的感情比较铁
- 老师参加毕业学生宴请违规么
- 学生长大后打老师耳光事件曝光后,是不是能震慑现在还在体罚学生的老师
- 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回母校任教,与自己原来的班主任在一个教学小组,要处处让着吗
- 国内研究生导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 为什么会出现导师和学生抢论文第一作者署名的情况呢
-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有哪些让你感动泪目的时刻
- 曾经的学生成为老师的领导,如何处理“师生”和“上下级”关系
- 老师和学生到底可不可以做朋友呢与学生做朋友会不会有损老师的威严
-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关系一直很好吗
你觉得老师跟学霸的关系比较好还是跟后进生的感情比较铁
这个情况应该是不一而论。跟学霸的关系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是好的,学霸谈不上样样领先,但很少给老师丢脸扯后腿。并成为同学的排头兵领头羊,还可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协助老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往往有些学霸还是“全能型”,既是学习尖子生,又是体育尖子,文艺尖子,在各项文、体竞技比赛中,担当主角扛大梁,给班级争荣誉,为老师长脸。这样的学生和老师没有什么冲突对立,和教、育要求,和老师的工作相向而行,怎能不得到老师的青睐好评?这样的学生也为自己赚足了风头,赢得了自信心自豪感,干嘛和老师过不去?这是正能量的传递、互动和发扬。这种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沿续很久甚至终生,会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一生的美好记忆。
当然,随着学习环境,任教老师,学习任务的的变换,一些学霸也会看到自己的优势潜力所在,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是自己本来就出类拔萃;从老师那儿得到的,也是老师的本分所在,是老师“应该如此”。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关系渐趋淡化。
再谈谈跟后进生的感情。在学校师生共同相处期间,老师跟后进生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这个阶段师生瓜葛多,老师“关照”的多,后进生往往是学习品德双项上的“后进 ”,少不了老师反反复复的苦口婆心,“横挑鼻子竖挑眼”,逃课缺课,拒交作业,违纪违规……少不了老师“找麻烦”、“教训人”。这个阶段很难谈得上师生关系“铁”,应该是“贴”更恰当些。对于一个负责任的老师而言,这些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去辅导学习,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思想品德。这期间,后进生对老师的心态、感情能和学霸一样吗?显然不可能一样。不和老师顶着干,不在背后给老师使手段就不错了。有的甚至误导家长到学校找老师的麻烦。
只有成年后,步入社会,担当社会中的某种角色,后进生才悔不当初,“少年不知勤学早”,认识到老师当年对自己严要求的“种种好”,为了感谢报答老师当年“不离不弃”之恩,逢年过节,约上同学,拜访老师,一同尽叙师生之谊,畅谈人生、境遇、社会,并常常沿续这种活动,这时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铁”。
老师参加毕业学生宴请违规么
我觉得吧,老师参加毕业学生的宴请这种事,不能算是违规。其实,老师会不会参加宴请,也是对师生情谊的一份认可。
毕竟,作为老师来说,不会差一顿饭,能够来参加毕业学生的宴请,也要看和同学们的关系。一般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才会收到这种宴请,而对学生充满感情的老师也才会选择参加这种宴请。
老师能够参加这个宴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起到比较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可以把控场面掌控节奏,把不安全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毕竟大家曾经在一起读书,一起奋斗,有回忆,也有失落,老师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毕业学生宴请老师,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这并没有什么毛病,怎能算违规吗?
大家以为呢?
学生长大后打老师耳光事件曝光后,是不是能震慑现在还在体罚学生的老师
请你放心好了,不仅是这个事件之后,在不少体罚学生的老师被降职被处分被开除之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都收手了。现在,估计离百分之百不远了。老师们会绝对保证孩子们在学校学得快乐、玩得舒服,就是犯错也只是会批评几句而已的。不然,为别家孩子的前途却把自己的前途毁了,何必呢?
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回母校任教,与自己原来的班主任在一个教学小组,要处处让着吗
跟自己曾经的班主任或者是曾经的老师在一起共事,这个现象在农村或者是乡下还是很常见的,毕竟农村和乡下现在的人也不多。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种缘分。
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农村老家,去支教了一年。就是和自己曾经的老师一起共事的。老师们还是像当年一样,对我工作和生活进行照顾,感谢他们。在工作中,他们会教我要对学生怎么管理,对课堂的秩序,学生的作业等等遇到的一些问题,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我。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问我是否有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帮助,真的很谢谢他们。
也许是因为我只回家支教一年。不是常年长久的跟他们共事,所以他们对我的态度是非常的不一样的。我没有遇到过像您说的这种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自己的做事的方法。并不是说他是我的老师我就要处处听他的。毕竟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一个做事方法。甚至还有可能我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还要比他们的好。这个可以用学生的一个成绩来说话。学生对你的一个喜爱程度也可以表现出来。
我认为在工作中,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肯定是坚持我自己的态度。其他的生活上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一种处事的方法和态度,生活上的东西如果没有交集的话,大家能够和平相处那是最好了。不能够和平相处的。就找个适当的机会提出来,大家沟通解决。或者,尽量减少两人碰面的机会。因为上班的时候也就这几个小时,下班之后各回各家,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圈子。真正在一起的机会还是不多的。
国内研究生导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我在杭州某高校担任硕士生导师十年以上,已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几十人,关于导师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从我多年指导和选择研究生的经验来看,我倾向于具有以下品质的学生:
1.品德端正,思想上进,积极乐观。优良的品德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导师都喜欢三观正确,谦虚好学、积极上进、乐观进取、充满正能量的孩子。导师选择学生,不只是选一个阶段性的学生,指导2-3年送毕业就结束了,因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好比师傅带徒弟,处好了要交往一辈子,有的还会成为并肩作战的同事和一生交往的好朋友。
2.有自己的想法,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对研究生来说,有独立的思维和想法,对未来有相对清晰的规划非常重要。这样的学生交流、指导起来相对容易,学生会为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学习,导师只需帮助学生在各个阶段把好关,帮TA更好的实现目标即可。
3.了解专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的工作更多的是指导和引导,学生上课之余更多的是自学和自我钻研,这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对本专业的清楚了解,这样在和导师交流时就会一点就通。导师最怕的就是专业基本功差,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当然也有因转专业读研而所学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足够努力,勤奋好学的话也是可以弥补的,不能一概而论。
4.有良好的外语能力。我本人是海归,去过十几个国家学习、交流,能体会到外语对我们的重要性,因此比较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在选择学生时会优先考虑外语成绩好的,即使入学后也会督促学生好好学外语,一般是英语,喜欢日语的更好(笑)。目前我的学生有1人在美国留学、1人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流学习1个月、2人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交流学习3个月。
以上仅仅是我列举的几个主要方面,其实导师选择学生会通过简历、成绩、面试等检查学生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几点外,还会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关心他人等。
个人观点,不一定全面和准确,希望能帮助到今年即将参加复试和将来计划考研的同学。祝大家都能考入理想的学校,找到喜欢的导师!
为什么会出现导师和学生抢论文第一作者署名的情况呢
各个高校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定,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该论文的真正意义的作者,换言之,就是写这篇论文的人。在提职或领取奖励时,都是以第一作者为主。这也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是一致的,即第一作者对该论文起到最主要作用的人。换言之,一篇文章有几个作者的话,那么各个作者在文章上署名的排序是以撰写论文时,所起的作用大小为依据。由此可见,论文的第一作者的署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校里的教师而言,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在提职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过,在一般场合的情况下,不大会引起署名在前在后的争端。可是,在高校里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特殊,署名的问题的解决还真费心啦。研究生除了要完成学位论文之外,还要撰写学术论文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这是各个高校对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有要求的普遍做法。研究生的名字应该署在这些学术论文的第一位上,即研究生是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其他人,包括导师的名字依次,按对论文的贡献,往后排序。实际上在高校,经常会发生导师和研究生因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署名在前在后的问题而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多半是导师常常硬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署名在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最前面。如果研究生忍让了,也就算了。如果研究生较真,不服,与导师说理。当然会引起导师的不满,以至于,会以不让研究生毕业为由要挟。研究生如果再不甘屈服,那只有对簿公堂,讨个公道啦。这时,研究生一定会胜利的,但最终也会遍体鳞伤的。我以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还要做人要厚道。尽管,在研究生论文上,导师的作用非常之大,但,论文还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花费很大心血和时间,独立进行和完成的。所以,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无疑是研究生,导师不要与其相争。如果真的翻脸了,那将是两败俱伤。导师也会由此而名声扫地。以后,还有谁敢报考你名下的研究生啊。没有研究生,你的科研项目将无法完成。所以,在论文上署名问题上一定要三思而行。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有哪些让你感动泪目的时刻
我是丛林乡村的一名教师,凡是问到我工作及单位的,我都这么回答,没什么好隐瞒的。无论你是什么人,也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我都很自豪地告诉你,我是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
记得那年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我和老师也问过我,你现在干什么?我说在乡村教书。面对她花白的头发,我很自豪,没什么觉得自己没出息呀!虽然比不上其他有的是富翁,有的国内外闻名,但我无悔当初的选择。
从教快四十年了,眼前忘不掉的总是孩子们,也不知曾经背过的小姑娘,是否己长变了模样;只是曾经爬过的沟沟坎坎,消失了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我很留恋,带领我的孩子们,到风光秀丽的大自然,去细读大自然,去陶醉去笑逐远山。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长跑打球,人啊!无论老少无论大小,相处好了也是相当有趣的事。我辅导了好几个班的文娱节目,把吹拉弹唱全把式教给孩子们,还乐此不疲。有时,见孩子们饿了,时间也晚了,就出点钱买点东西给孩子们充饥,这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心意。可孩子们却让我很感动,她们有的送来咸菜,有的送来鸡蛋,虽然这不算什么,可让孩子们学会了守望相助,学会了感恩生活。
春天己过,那婷婷玉立的白玉兰,己换成翠意无限的绿叶,当夏雨飘撒片片绿叶上,滚流着珍珠般的雨滴,或如丝线的银针如歌如述,我久久凝望心中油然而生的敬畏,一种怀念一米阳光的相思,好想伸手轻轻抚慰我的乡教情结!
我在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变成孩子们中的一员或蜜蜂,我会捧着四季轮回的气息,踏着阳光灿烂的节奏,用真心真意的虔诚呵护,来自宇宙的无私教魂……
曾经的学生成为老师的领导,如何处理“师生”和“上下级”关系
我以前教过的好几位学生都成了学校的领导,有两位是我的直接领导。
曾经的学生成了自己的领导,该如何处理“师生”和“上下级”关系呢?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吧。我的这两位学生都很尊重我,遇到大小事都喜欢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征求意见时他们毕恭毕敬的。我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是领导,我只是其中一位老同志,你们对我不要如此恭恭敬敬,就像对待其他老同志一样。你们对我如此恭敬,我反而不好意思了,别的同事也会有不同意见。
从此,他们公开场合对我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该吩咐我工作时就吩咐工作。私下里,他们依然对我很尊重。我呢,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很支持配合他们的工作,他们在与不在我一样干工作。学校取得了成绩,我首先向他们祝贺。
曾经的学生成了自己的领导,自己一定要摆正心态,带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给领导添乱,更不倚老卖老,谱写“师生”与“上下级”新篇章。
老师和学生到底可不可以做朋友呢与学生做朋友会不会有损老师的威严
亦师亦友,挺好的呀。
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有助于双方的沟通,也有助于老师了解自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不过,还是要分场合与时间。课余时间,我很赞成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但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不能把朋友关系带到课堂上。否则,上课搞得像一群朋友聚会似的,这课就没法上啦。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关系一直很好吗
1898年秋,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喋血北京菜市口,戊戌变法失败。同时,康有为和他的爱徒梁启超先后逃到日本,前途茫然之际,孙中山主动联络康有为和梁启超,希望在革命党与变法派之间寻求合作,康有为拒而不见,梁启超却与孙中山彻夜长谈,二人甚至商量了合作计划,这件事,可以看作康、梁师徒分裂的开始。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在梁启超与孙中山越走越近的时候,也就是康有为在日本政府驱逐下,不得不逃往加拿大之后,梁启超给老师康有为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他在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皇帝)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量(康有为)春秋已高,大哥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恩师。”
客客气气的语言下,却让老师“息影林泉,自娱晚景”,无异于规劝老师退出政治舞台,不要再参与或干预政治上的事情。而且,随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同为维新领袖的唐才常等13个人的签名。
康有为收到这封信后,估计脸都气歪了,昔日的学生和变法同盟,如今却让自己退出政治舞台,其震惊与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康有为尽管几乎出离愤怒了,但他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收到信后,他什么也没表示,既不说梁启超忘恩负义,也不说自己将东山再起,而是沉默,很长时间的沉默,反倒是各地的保皇派头头听说后,一齐围攻和声讨以梁启超、唐才常等人,认为他们是变法的叛徒。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变法后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同,康、梁的关系,曾经是师徒,曾经是非常好的。梁启超认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前,当时,他以17岁的年纪,考上举人,春风得意。康有为本来已经考上举人,但他在参加顺天府试时,上书光绪皇帝,大声疾呼说:“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结果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为由,抽去试卷,因此落榜。
然而,虽然已经落榜,但他的名声却因此在举子中间如雷贯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经人介绍,拜会了康有为,与康有为长谈一日一夜,兴奋不已,一改平日所学,拜康有为为师,成为了康门弟子。
从成为康门弟子开始,一直到“公车上书”,再至“戊戌变法”,梁启超始终跟随在康有为身后,以弟子的恭敬态度,侍奉于康氏之前,二人政见相同,主张一致,同赴变法,共同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鼓与呼,最后变法失败,不得不栖身海外,以求自保。
但是,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任有良药也无法根治,变法失败,是必然的结果。然而,任何政治变革的失败,必然会带来内部的分裂,梁启超与老师的分裂,关系由好到不好,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思想的变化必然带来关系的变化,二人由亲密到疏远、再至分裂,是二人道路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