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是从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现象觉得二十四节气好神奇的
-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 二十四节气是何有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 古人在没有科学的年代,发明的二十四节令为什么算得那么准呢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那为什么现在和阳历上的日期基本对应
- 除了冬至吃饺子,还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 24节气怎么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
-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24节气的故事与传说
-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 有人觉得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阳历的契合度比较高,是什么原因
你是从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现象觉得二十四节气好神奇的
按照农历每半月为一季,二十四个节季中都各有各的特点。比如立秋,这一天立秋了,天气立马变凉快,古人就有“秋风不粘身”说法。意思是秋风刮在身上,衣服就不会粘在身上,即:凉爽了!
还有,就是说立秋以后,生水就不能喝了,得烧开饮用,否则就会拉肚子。立秋以后摘下来的瓜也是不能多吃,特别是女同胞们的“那几天”,因为此瓜寒气大,伤身体!不要以身试瓜吆!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古代中国人就把一年的365、6天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
“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节: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东北农村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鸭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稳,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少带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放秋垄,处暑呕麻杆。
白露烟上架,秋分动刀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封了地,小雪关场院。
大雪粮入囤,冬至肥送田。
小寒天更冷,大寒又过年。
节气与农业:
一月:
初一宜黑四边天,大雪调飞是旱年。
但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收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实。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愁。
清风若从 南起,定是农家大收丰。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魔,晴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长日,蟥虫定然侵庄禾。
五月:
端阳夏至雨丰年,芒种闻雷美心间。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日逢酷热,五谷杂粮多不结。
此日若不见灾危,三冬必定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果。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
只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得多。
九月:
初一飞雪损农民,重阳雨丰无冬晴。(没雨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逢壬来年旱,十五天晴冬暖身。
此日若逢壬子口,灾害疾病损穷民。
十一月:
初一西风盗贼多,更兼大雷有灾魔。
冬至天若无雪色,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又逢人雪旱年来。
但遇此日晴明好,农家尽管放心怀。
中国的廿四节气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在联合国组织(图6)。
二十四节气是何有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我国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对物候已有祥细的记载,并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个月的天气、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
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先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时刻的影子长短,确立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时期。两至和两分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也相继确立。《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了完整的这八个节气。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的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这十六个节气分别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二十四个节气逐渐趋于完善。
西汉的《淮南子》一书,祥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没有科学的年代,发明的二十四节令为什么算得那么准呢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太阳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他们观察一年中物体影子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确定冬至和夏至。又结合气象的循环变化每半个月确定一个节气,最终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商代只有四个节气,周代只有八个节气,到了汉代才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它是古人一千多年对自然精心观察与积累的结晶,历经了上千年的反复论证与修正,是古人勤劳智慧的体现。因此,今天我们才会感到节气与气象对应得如此神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和世界上只有几百年文明的国家相比,就像……
就像什么呢?你来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那为什么现在和阳历上的日期基本对应
“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得出来的规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农事劳动与季节的关系进行的经验总结。我们讲起日期的时候有“公历”和“旧历”的两种说法。“公历”指的是公元纪年的国际公用历法;“旧历”则是指我国传统沿用的纪年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旧历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也不是一次就完全形成和制订的,最早的“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位置制订的。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等于三十天半,这样会大于一个朔望月,于是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就会逐渐往后推一到两天。这样推迟下去可能有的月份就会只有节气没有中气。于是古人就在这样的月份置闰,所以说“闰月无中气”。
置闰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使我们传统的旧历和国际的公历逐渐吻合,当然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的日期也就比较有规律。
除了冬至吃饺子,还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问:除了冬至吃饺子,还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说是吃了不冻耳朵,其实爱冻耳朵的人,即使吃了冬至的饺子,如果三九里不把耳朵保护好,耳朵也会冻的,这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就演变成一个习俗。
差不多每个重要的节气里都有个习俗,但除了这个节气里特定习俗,都要吃饺子的,饺子,是常年的食品,也是常年节气的寄托,因为,饺子最简单方便,只要有面,一年四季都有它的馅,有了馅,和了面,就等于做成大部了。
除了冬至吃饺子,小寒大寒节气里的腊八要喝“腊八粥″,
但早晨喝完腊八粥,下午还是要包饺子的,腊八饺子的馅主要就是大白菜,讲究的人家配韭黄蒜黄,一般的人家就是配大葱。
立春这天的习俗是咬春,立春咬春是为了春天不打盹,这时过去北方的人们哪有那么多苹果鸭梨水果的?时令食品就是从窖里刨出来的青萝卜,特别是天津西郊小沙沃的萝卜,青脆水甜。
立春咬完春,下午还是白菜馅饺子。
过年吃饺子那是一定的了,不过,过年的饺子馅就丰盛多了,因为过年可以有肉吃了,一个肉丸的饺子那才叫个香!
雨水节气前后正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主打食品不说人们也都知道,那就是元霄,
元霄多好吃,但它吃不饱人,最后还是让饺子来收尾。
惊蛰节气里有个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的主打食品是煎饼,二月二的煎饼就要有芫荽来提味了,据说二月二摊煎饼是“揭龙皮″,
人们虽然图腾龙,崇拜龙,有吃也要那龙来撒撒气的,吃完煎饼还是包饺子,二月二包饺子就是捏龙耳了。
春分吃春饼,也要包饺子。
清明节祭祖扫墓,虽是寒食节,但也不能饿着,早晨过寒食节,下午更要吃饺子了,清明风帐前的头茬韭菜能割了,清明的饺子就可以是韭菜馅的了。
五月端午节正是芒种节气前后,芦苇也一人多高,吃粽子正好有了苇叶,粽子是家家都吃的,
但吃完粽子还是要饺子来垫底的,端午的饺子就是西葫馅的了。
夏至过后是数伏,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烙饼炒鸡蛋。
立秋要咬秋,咬秋就是吃西瓜,光吃西瓜不行,还要贴秋膘,那就是炖肉,但也要包饺子,立秋的饺子就是冬瓜馅的了。
秋分节气前后是中秋,中秋赏月吃月饼,可月饼不是饭,最终还得是饺子!
立冬也是饺子。
24节气怎么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和由此而引起的地面气候变化而确定的。人们把黄道分为二十四段,确定由春分点黄经零度开始,太阳每运行15度,便是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丶白露、秋分、寒露丶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丶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丶廿一,下半年来八丶廿三。“(最后两句是用来推算节气日期的。)一般来说,公历上半年的各节气,都在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而下半年则在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远在秦汉年间就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反映寒冷暑热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来确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没有关系,所以节气实际上属于阳历范畴。然而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节气是阴历。其实你只要注意一下节气在阳历和阴历的日期,就不难看出:各个节气在阴历里的日期变动很大,而在阳历中差不多都有固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会超过一二天。
而从一个节气经过中气,到下一个节气,称为一个“节月“。由于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小寒附近速度快,“节月“就短。而小暑前后速度最慢,“节月”最长。平均说来,一个节月是一回归年的十二分之一,约等于30天零12小时。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24节气的故事与传说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和传说多了,在下先说说谷雨的来历与传说。
谷雨,顾名思义,是播谷降雨。谷雨是表天气变化,有关降雨的一个节气,排在二十四节气中第六位,是春季六节气中最后一个,谷雨时,太阳到达黄经30°上,这时气温回升,春耕已忙,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
在民间,对谷雨有个美丽又有点悲催的传说:唐高宗年间,黄河决堤,洪水淹没曹州。有个水性好的青年,名谷雨,他将母亲送上城墙,便去救人,救起十多位乡亲,后发现洪水中有一束牡丹花时沉时浮,花如少女脸,似在呼救,谷雨不顾一切,又进水救花,水急浪高,谷雨尽力游去救花,终救了上来交给种花老头赵老大去种。
三春后春天,谷雨母得人重病,谷雨是孝子,便四处求医,但仍不见好转,一日,一位少女飘然而至谷雨家,说明因由,为谷雨治病,并很快把病治好,母便让儿去找丹凤表谢意。但依丹凤所说寻去,谷雨没有找到丹凤,只找到赵老大家的百花园。原来少女丹凤就是当年自己救起让赵老大种大的牡丹花。这故事很曲折,后谷雨为再次救丹凤而献身。谷雨被葬在赵老大的百花园中,丹凤与众花么也安家曹州,每逢谷雨祭日,牡丹就开花,谷雨日实际就谷雨生逝之日,为纪念谷雨,便称谷雨。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邓平,汉朝初期人。汉武帝时为官。
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
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有人觉得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阳历的契合度比较高,是什么原因
我国不但使用公历,民间更重使用阴历。其实我们向来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是依太阳历而得,许多人不解,以为是从阴历而来,那是人习惯的一个错觉。有许多人认为公历是外国的,农历才是我们自己的,不知道公历是从阳历改造而来,更不知道阳历还分国内国外。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现称公历。太阳历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历法。一年就是太阳的一个回归年,后经精算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现的使用的公历,是从古埃及的太阳历,经古罗马恺撒大帝修改,后又经罗马教皇格列修改而来。这就是国外的太阳历变成的公历。而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可称为“节气历”,它与古埃及太阳历是并驾齐驱的。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先民们就通过土圭测日影变化而确立了“二至”,“二分”,然后逐步定出二十四节气,明白太阳回归年大约是365到366天,以节气方式制定了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的运行规律而得,这节气历就是太阳历之一种。
太阴历简你阴历,是依据月相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为世人先采用,阴历不单我国用,国外也有,伊斯兰教历,古希腊历也使用阴历。阴历只重月,只体现月相变化,即月朔望圆缺盈亏变化情况,是反映不了季节节气变化,及冷暖寒暑变化的。节气是依太阳历的,所以符合阳历,不合阴历。但我国阴阳历合用,便使一些不明因由的人,以为节气是从阴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对的,要纠正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