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00:19:39 浏览1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国古代经典“四书”著作中,《大学》一文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学之道的根本。

大学之道的根本,就是大学的宗旨和目的。把小学问培养成大学问,大学问的思想。修正自我品德品性。用现在教育方针的话说,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素质的人才。

通过大学培养,自然也就形成了有大学问的思想,思想就会“明”。“明”就是清楚,懂得,知晓,明白一切事物都存在善恶之意,就会形成有扬善去恶的思想境界。

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问题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更有了新的理解,那就用古今结合的思想意识,来解释以下几点:

第一点:明明德就是知善恶,扬善去恶为人做事,在平民百姓中树立榜样来教化百姓。

大学问思想者,明明德于天下。不仅知善恶,而且还要有扬善去恶思想和行为表现,以身作则,在百姓中树立榜样。思想家王阳明有句明德善格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就是要有自我道德修养的良知来正心。为人做事先要问自己良心何在,这样才能有良知的心为人做事。否则,一事无成。有良知才会知善恶,才会扬善去恶。这也体现了“明明德,安百姓”,使平民百姓心服口服,起到教化平民百姓的作用。

第二点:亲民就是对百姓仁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国平天下,就要亲民。亲近对待平民百姓,对平民百姓要有仁爱之心。天下老百姓才会拥护你,才会支持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利其利,”这就是体现“亲”的意思。“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是大学之道倡导的要有亲民作风。视百姓如父母,包容百姓就是包容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有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人的行为,用当今社会亲民的一句话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点:止于至善就是要有止至善的崇高德性,思想真诚的行为,达到至善境界。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都要有至高的善,而这一至高的善,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实际,只是把本心的一切欲望看成外在的。朱熹在《大学章句》文中有句“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如何只要做到心外无欲望,就可达到最高的,最完美的,最高尚的至善境界。

综上几点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大学之道的宗旨和目的。培养自我道德修养,知善知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的品德品性。在社会做个有道德修养的有才之人,来为平民百姓办实事。用人生最崇高,至真至善的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由此,大学之道,培养德,智,体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在社会中以身作则,树立讲道德风尚,来倡导教化社会中的广大人民,都要扬善去恶。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更突显重要。有大学问思想者,也包括社会中的头面人物,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等,不要乱说损善德之言,不做缺善德之事。否则,善恶不分,不扬善不去恶,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最终就会将自己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是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大学者,我理解就是现在说的“政治"!而不是指“语文"“算术”“音乐"“美术"“军事"等等。

大学之道,就是政治之道,政治的目的!

政治,就是统治术。

政治之道,就是组织被统治者进行社会生产,分配产品,对外反对侵略打击入侵之敌!对内制定法律道德,规范被统治者的行为!

在明明德。

在,在于。

明,明白明了!

明德,对应“晦德"!是指被统治者要懂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公物。

请高手指教!

《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谓“明明德”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将其单列成“四书”之一。从内容上看,《大学》是一篇极为珍贵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大学》体大思精,以人为根本,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大学》的哲理福国利民,是人成就功业、立身行道的指南。全文纲举目张,事理完备。其哲理精微,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从抽象概念到实际功夫,宗旨即是做大人与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在”层层递进,被称为大学之道的“三纲”,“三纲”即三个宗旨、三个纲领。而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称为大学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为了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八项条目功夫,或者说八个进修阶梯。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古人认为,人的德行赋之于天,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自觉。孟子讲善性,认为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明德”即“善端”“善性”。“善端”如星星之火,泉源细流,如欲“善端”培养成“善性”(即圣人之性),必须“扩而充之”,同时还要谨防腐浊的玷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是要阐明、彰显、发扬光大,这正是修己、内圣之道。

所谓“亲民”,是指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这也是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来源。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种亲民的思想。

宋儒程颐、朱熹解“亲民”为“新民”,即除旧布新、洗汰旧的不良习惯,刷新自我、革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思想,也是先圣先贤的理想追求之一。要“新民”,必先“亲民”,“亲民”的目的是为了“新民”,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亲民”者,才能使民“新”。所以,“亲民”正是安人、外王之道。

所谓“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意境,保持尽善尽美的境界。修己、安人二者结合,内圣、外王二者统一,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一旦达此目标,就要恪守这一目标而不移。“止于至善”是一种至高境界,最先达到者应是先知先觉者,应是管理者、带头人。所以说,大学之道是大人、君子之学,至善是中国文化中修养的最高境界。至善的境界虽不能轻易达到,但有达到的可能,君子仁人应有达到的希望。以上三点,即《大学》之纲。

1941年4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了一篇文章《大学一解》,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总结清华大学三十年之经验。文章指出,“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大学新民之效……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梅贻琦的这些洞见,是现实与历史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老清华男生宿舍有“明斋”“新斋”“善斋”三斋,也是以《大学》三纲领命名。

今天,我们如何坚持核心价值观,坚守心中的德,继而将这种个人的德汇聚成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以大德的力量促使国家前进,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来自网络

《大学》之道,在亲民亲民到底是什么意思

“亲民"一词出自孔子的学生曾参所撰《大学〉一书。《大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经文,凡二百零五字。提出三纲领五条目。三纲五目,即大学的目标和目的。三纲领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五条目即以修身为中心,左边是方法: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右边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一部分是对巜经文》的诠释与阐述,共计十章。凡千五百四十六字。

关于“亲民”,实则是“新民”。《大学.右传之二章,释新民》就是明证;另,《尚书.康诰》云:“作新民”。原本是“新”而错写成“亲",训诂学上叫通用假借字。“新”是本字,读本字音,取本字义。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其带有宾语“民”,使动用法,译为“使……变新”。“新民",意思是“使民众变为新人”。商汤的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古人亦在求变,变得更新,民族才能发展。(20191216)

怎么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一、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二、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三、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为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四、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既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五、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译文: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