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立夏这天该吃什么各地有不同吗
- 明天立夏了,你们当地都有什么习俗,有什么当地传统的美食
- 在浙江,立夏时节都要吃什么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前后两天被称为绝日,有没有这种说法
- 在农村“立夏节”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 一年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为“绝日”,为什么呢
- 为什么有人说“立夏是个吃的节日”除了吃,这一天还有什么习俗
- 立夏过后适合穿什么衣服
立夏这天该吃什么各地有不同吗
时间过的真快啊,今年的五一长假虽然放了4天,比往年多一天,也是将假期东挪西拼才能有了四天的假期,但仍然让人感觉是时光飞逝,去上班多多少少还会有些假期综合征。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随着立夏一到,天气都开始逐渐回暖,很快就会有酷暑难耐的时刻,所以我们平时也会做一些小甜点,比如餐前水果,酸梅汁,玉米汁,柠檬养乐多,冰淇淋芒果小丸子等等夏日消暑佳品,深受广大朋友们的喜爱
不过,除了制作好喝避暑的饮品以外,上班第一天,补充满满的能量,防止出现假期综合症影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推荐一道很棒的家常菜,蒜苗炒腊肉,特别的下饭,荤素结合,味道给力,补充上班第一天的完整能量。立夏快乐哦?
明天立夏了,你们当地都有什么习俗,有什么当地传统的美食
立夏是一盏送春迎夏的青梅酒
春末夏初时节,古人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以醒脾胃,咀嚼青梅亦合“含春迎夏”之意。《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随鞭一指生梅林,便使万军不唇干”“望梅止渴”的掌故脍炙人口,而“青梅煮酒论英雄”慷慨豪迈的精英对决,把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的乱世奸雄曹操,一个“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的盖世枭雄刘备,刻画得惊心动魄,成为“立夏之首,青梅煮酒”的风雅谈资。
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的立夏时节,文人骚客自古就有“青梅把酒送春归”的“饯春”雅俗,有宋一代尤甚。文人雅集,诗人幸会,自是“酒卮扬,醉来诗兴狂”,张震感叹“青梅如豆,断送春归去”,陆游“饯春宴”上吟咏“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28岁的晏殊浪漫《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立夏饯春”作为士林节令时尚世代不绝,清人叶矫然作《立夏日雨中集城西书院》诗,雨中把盏:“鵁鶄逐子伯劳飞,天淡云浓夕照微。劝汝东风一杯酒,明年春色早言归”。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在浙江,立夏时节都要吃什么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说,立夏节气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从这天开始,气温开始逐渐回暖,天地万物都进入了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
传统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套知识体系,也跟我国很多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真正以节气来命名的节日,其实是不多的。不过呢,在浙江的杭州,当地人却把立夏这个节气,过成了立夏节,还入选了国家非遗名录。立夏是怎么被过成节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一、杭州地区的立夏节气习俗
要说立夏节,那首先还得从立夏这个节气说起,毕竟节日是不能生造出来的,尤其是这种建立在传统节气基础上的节日,其节日的形式必须也要有一定的传统作为依凭。如果咱们翻一翻明清时期以及近代浙东地区的地方志,就能发现立夏这个节气,旧时在当地还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多特有的节气习俗。这些习俗,应该说构成了后来立夏节节俗内容的主体。这里列举几条给大家看看:
首先是秤人。民国时期的《德清县志》载:“立夏日,群儿最乐,有就野煮饭,饭后秤人之举。成人咸赞助之,故权体重不限于儿童。”这就是秤人的习俗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这种习俗的来历,据传说是当地人相信,经过这番称重的仪式之后,小孩可以不疰夏。
立夏秤人
其次是祭祖和立夏茶。嘉庆时期的《余杭县志》记载“立夏之日,以樱桃、新茶荐祖庙,杂以诸果各相馈遗,谓之立夏茶,乞邻麦为饭,云解疰夏之疾。”立夏时节,民间有用各种时令果蔬祭祀先祖的习俗,此外还有吃“立夏茶”以防止疰夏的习俗。这个立夏茶可不是简单的茶叶,而是混合了“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康熙《杭州府志》)的一种果茶。
立夏茶
再次,野米饭和乌米饭。民国《乌青镇志》载:“募米拾柴作野灶炊饭,名野火饭,食之云可身健。”《江乡节物诗》又载:“青精饭,食之延年,本道家言。杭人呼为乌饭,亦有制以为糕者,于‘立夏’食之。”也就是说,旧时立夏,浙东地区的人会邻里之间凑些米,在野外支起锅灶煮饭,或者做乌米饭、乌米糕一类的吃食,总之都是为了祈祷夏日的健康。
乌米饭
二、立夏是怎么变成节的?
传统的立夏节气民俗为立夏节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内容素材,但真正建立节日,还要做很多工作。杭州的立夏节也叫做“半山立夏节”,半山是杭州城北丘陵,本名皋亭山,而半山立夏节的“主会场”就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半山娘娘庙里。
半山立夏节是由倪爱仁老先生为首的一群当地文化爱好者发起,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为一个节日的。倪先生是半山当地人,对半山当地的传统民俗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皋亭文化研究会(在半山娘娘庙内)。2007年,倪先生会同当地的倪氏宗族和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自发举办了第一届半山立夏节。后来,随着立夏节影响的扩大,当地政府也参与到节日活动的组织中来,半山立夏节逐渐成为杭州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从政府介入举办算起)了。
倪爱仁老先生
要说半山立夏节的内容,首先应该说一下活动的场地半山娘娘庙以及庙里供奉的这位半山娘娘。半山娘娘的传说,是杭州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了。据传说,北宋末年半山地区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倪姓少女。少女15岁那年,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在南渡的路上经过这个村子。倪姓少女在金兵经过的道路前撒了很多沙子,又用笤帚扬起大量沙尘,使得金兵误以为前面有宋兵列阵,就延缓了追击,康王赵构因此得救。当然,这位倪姓少女后来也被金兵杀害了。后来赵构在临安称帝建立南宋,便封这位少女为“撒沙夫人”,并在半山建庙纪念她。半山当地居民也将这位撒沙夫人称为半山娘娘,千年来娘娘庙几次被毁,但香火一直不断。
倪氏半山娘娘画
建立半山立夏节的倪爱仁老先生,就是半山娘娘的后人,半山地区至今还居住者很多倪姓的宗族。立夏节在半山娘娘庙内举办,最初也是借助娘娘庙庙会的名义,吸引更多的民众前来参与。节日准备过程中的许多义务工作人员,都是半山娘娘的信众,他们相信为这种活动做贡献,是可以有“功德”的。来参加立夏节活动的民众,很多人也会在娘娘庙里上柱香,节气民俗与信仰的力量就这样交融在一起,非常奇妙。
半山娘娘庙香火鼎盛
半山立夏节的节日活动,首先一部分就是继承了传统的立夏节气习俗,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秤人活动、乌米饭野米饭、立夏茶等,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此外,旧时农历五月初一,半山当地有农具会的活动,也移到了立夏节里面,办成了农具展销活动。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姚建心)
其次,就是对传统君王的送春迎夏祭祀活动的恢复性展示。不过这些展示并不是完全的复刻古礼,而是结合古礼进行了一些取舍。比如过去祭祀中有些过于血腥的内容就去掉了,一些过于复杂的礼器如大蠹旗也做了简化。
半山立夏节的祭祀活动(by 蓝天白云)
最后,就是按照现代人的习惯,结合立夏节气的精神内涵做了一些创新,包括融入了非遗集市、手工艺品交易等内容的半山娘娘庙会,还有比较有意思的跑山迎夏活动。传统立夏的很多习俗,其实都有乞求健康尤其是孩子健康的愿景在里面。按照今天的观点,运动当然是最健康的,再加上半山娘娘庙本来就在半山森林保护区内,也是户外运动的好地方。于是半山立夏节就策划了这么一个新活动。
文史君说:从传统向现代的引渡
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传统节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在这个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一种诞生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知识系统和民俗活动,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甚至,这样的保护和传承还有没有意义?毕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中,最大的功能其实是指导农业生产,这一功能在今天已经非常薄弱了。对这个问题,我想半山立夏节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益的思考。
首先,半山立夏节创立了一种普及节气文化的情境。许多传统的节气文化,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情境下自然生发而成的。在今天,这种传统的情境已经没有了。那么,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节日活动,并引导大众的广泛参与,或许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情境。我们在半山立夏节的现场,也确实看到很多举家参与的市民,他们面对种种陌生的节日符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立夏节气的知识。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顾益民)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节日活动能够年复一年的举办下去,对于立夏这样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固定节点下固定的仪式内容”,是可以在民众的心目中构建出一种新的认知的。毕竟,所谓的“节日”,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不就是“年复一年的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吗?
其次,如何将传统节日向现代社会引渡?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样一种新的情境下产生的“立夏节”,还是我们传统的“立夏”吗?我想,这可能牵扯到我们该如何看待“非遗传承”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我们所看到的某种具体的仪式、器物,往往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这些物质背后,蕴含的那些技艺手法或文化记忆。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孙昌淙)
回到立夏节的话题,可能我们今天吃的野米饭、乌米饭,制作手法材料都和古代有了不同;我们今天的秤人,也不再严格的像古代那样“秤锤只能向外移,不能向内移,如称得数逢九,要加一斤”;我们今天的“送春迎夏”,已经完全只是一种“表演”。但是,通过这些节日的“符号”,我们依然可以承袭日渐远去的农耕时代的“文化记忆”。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民,在这样的时刻,他们为何又如何去度过。我想,这就够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余玮:《从节气到节日——杭州“半山立夏节”的民俗传承及价值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7年。
2、祝鹏程:《迎接新的驿程:构筑多元行动方的非遗保护机制》,《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3、《一夜熏风带暑来——立夏至,习俗多》,《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15。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前后两天被称为绝日,有没有这种说法
《玉门经》中说:“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绝日是我国传统历法当中的一种说法,一年当中总共有四个绝日,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这些日子被称为绝日。绝日听起来很恐怖,其实这当中主要和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养生文化有关。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古人五行的说法:春是木旺,夏是火旺,秋是金旺,冬是水旺。那么四绝之日从立春到立冬相对应的就是水绝、木绝、土绝、金绝。绝日从字义上看,绝者就是生命的尽头,事物发展的终点,结束。因为春天的结束所以才立夏;因为夏天的结束所以才立秋;因为秋天的结束所以才立冬;因为冬天的结束所以才立春。如此循环反复。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把宇宙中的星辰与天地间的四时和人体中的五脏构建了相互对应关系,而且根据五行生克原理及阴阳平衡的状态形成了中医养生方法——即顺应天时,平衡阴阳,生克相续,适时进补。《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绝日“这一天是五行生克绝缺之日,也是天地四时阴阳转换与人的身体五行运转达到微妙临界的时候。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也是要求大家以静养为要!最好是在这天能呆在家里“轻断食“(辟谷),以最佳的平衡状态来顺应天地阴阳之变。至于古人在绝日“忌远征、忌出行”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只是把养生的原理大而化之了,无外乎就是期望人们在绝日这天别折腾!至于说“绝日”这天不能贴春联,我想大概率是出在“绝”字给人不舒服不吉利的感觉有关,其实没什么必然的逻辑。
在农村“立夏节”都有哪些民间习俗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岭南进入了夏天,但北方刚刚进入春天。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立夏习俗各地不一。我所知道的家乡立夏节有煮立夏蛋、吃立夏糍粑、称体重等习俗。
吃立夏蛋。立夏那天,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无论输赢,最后鸡蛋都带回家一人一个吃了。相传立夏吃蛋拄心,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吃立夏糍粑。每年立夏节,家家户户做立夏糍粑。大体七分粳米兑三分糯米,用磨推成浆,滤干,然后做成一个个圆圆的扁扁的或者如筷子大小的糍粑。因这种糍粑粳米比糯米多,所以比较硬,煮之前需要泡发半个小时。吃的时候也性急不得,需要慢慢咀嚼。老人说,吃了立夏糍粑做事有力气。
立夏“过秤“。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村里男女老小一个个过完秤,大家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长大了还是没长。小孩儿最喜欢“过秤“,并且很在乎自己比去年“长了几斤“,特别快乐。最逗人乐的是司秤人,他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的顺口溜,让大家很是开心快乐。比如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姑娘心里乐滋滋的。在场的乡亲也一阵笑声……
(图片来源网络)
一年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为“绝日”,为什么呢
《玉门经》记载: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
“四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而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称作“绝日”。
立春木旺水绝,
立夏火旺木绝,
立秋金旺土绝,
立冬水旺金绝。
这里所谓的“绝”,意思是说与上一个季节绝别而已,接下来就是新的季节更替了。
立春的时候,大地回春草木兴发,冬天的水就绝了;
立夏的时候,艳阳高照气温骤高,春季的木就绝了;
立秋的时候,凉风渐起落叶纷纷,夏季的热就绝了;
立冬的时候,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秋季的金就绝了。
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都是一个季节的开始,所以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都是上一个季节的最后一天,自然也就是所谓的“绝日”,这里的绝日只是说终结断绝而已。
上古时代的人们,通过对于自然规律的变化还有天体运行的奥秘,从中将一年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如今大众熟知的节气。
人们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称作是“离日”,而将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的前一天,称作是“绝日”。
《玉门经》: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
这里所谓的“分”,指的就是春分与秋分,而所谓的“至”,就是夏至与冬至,至于所谓的前一辰就是前一天,离日共有四个,因此称作是“四离”。
春分前一天称作“木离”,夏至前一天称作“火离”,
秋分前一天称作“金离”,冬至前一天称作“水离”。
在古代,一直都有“日值四离,大事勿用”的讲究,意思也非常明白,那就是四离之日,所有的重要大事情都要放一放,不能在这个时候做。
除了四离,还有就是四绝日,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的前一天。
一年有四个绝日,在古人看来,四绝日与四离日一样,都是阴阳转换变化的关键日子,因此都是阴阳不平衡的不吉利的日子。
四绝之日,出远门、出征之类都是非常忌讳的,不能够进行。
其实,无论是四离还是四绝的说法,主要的目的,其实都是想要提醒人们,在生活之中应该记住一些比较特别的重要日子,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生活。
四离之日,乃是四季的开始,而四绝之日,乃是季节的终端,古人讲究绵绵不绝,非常害怕事物有穷尽之时,所以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避开四绝日办事。
去年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个说法,那就是“腊月二十九绝日,三十日立春,春联要在二十八完成,二十九跟三十日不能贴春联”。
然而实际上,由于农历的转换变更,有时候立春在正月或者腊月的时候出现,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腊月二十九不让贴春联的说法。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有时候的确会撞在一起,但这只是历法上的问题出现的巧合,也不算是什么稀罕少见的事情,再者四绝日等讲究,因为时间流逝很多人都不记得了,没什么忌讳。
古人觉得,四离日与四绝日,都不适合出门、上官、赴任与婚嫁,添人口与迁居都不行。
所谓“打春前一天不出门”,意思就是说主管与领导们正在换人轮替,这个时候有些事情是没有人来管的,神仙们也是如此,所以“绝日子不能出门办事”。
无论四离还是四绝,还有其他的各种时间日期上的忌讳说法,都只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风俗而已,信不信全都看个人,对风俗文化习惯,要理性对待,选择性继承。
为什么有人说“立夏是个吃的节日”除了吃,这一天还有什么习俗
立夏以后我会更加注重养心,因为在四个季节里,冬季养肾吃黑色食物,秋季养脾,多吃黄色,春季养肝,多吃綠,夏季养心,多吃红。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在夏季可以吃一些参,具体吃什么参,要让医生根据你的体质,个性化一人一方。
立夏过后适合穿什么衣服
首先应该依照自己去参加场合决定自己该穿什么衣服合适,比如说去公司上班,那肯定是穿正装,基本选择的余地不多了。如果去游山玩水那适合穿的衣服就太多了,比如印花吊带连体短裤、 T恤+牛仔短裤、个性泳装上衣+牛仔短裤+白色防晒衫、白色棉麻衬衫连衣裙等等,这些搭配都是可以清凉一夏比较舒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