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散文
国家与爱国
作者:张修林
“爱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不过,从历史来看,其内涵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其实,这个变化过程,就取决于对什么是国、国的最本质的构成要素的不断深化认识上。从封建官僚、士人的所谓“爱皇国”,到陈独秀的爱国观,到蒋介石时代的“爱党国”,到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爱国思想,爱国的层次不断推进。有没有普遍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爱国精神呢?或者说,爱国最本质的精神是什么呢?只有比较准确地知道了什么是国,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国之亘古不变的本质要素,才能得出爱国的要义。要理解国家的最本质的要素,应该从人类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国家的雏形出发,从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去追寻。
??2005年,在《国家与个人权利》一文中,我曾写道:“国家就是一个区域,由一些界限构成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同省、市、乡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其实,这样论述国家,是基于对文明社会阶段中的国家特点的认识的,即国家有一个比较固定的、限制性的地域区域。
??如果认真追溯,爱国情怀,并非文明社会阶段的国家公民所独有。从国家的雏形――人类最初形成的社会组织――那时就已经开始了。人们还未习惯地把他们所构成的团体称为国家,但其实,它完全可以算是国之雏形。而那时,大抵只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地域区域则是不太固定、不太受限制的。
??我为什么把极其原始、完全蒙昧时代的社会组织――人类最初形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国之雏形呢?因为它同样具有国家最基本的性质,具有非常初级的政府职能的性质。我们知道,国家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时候,国家是难以被直接感知的。在不同等级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实质性质和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专制的、威权的强制手段或者以一定的社会民主宪政方法,组建“议会”、“政府”这类的机构,利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来实行公共安全的防御职能和促进国家内部公民之间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职能――当然,这是对于所有国家而言的,实质上,对于公共安全的防御职能方面,尤其是防御外部侵略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比较重视,而对于促进国家内部公民之间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言,只有极少的国家能做得不错,那就是原始国家和现代的一些民主国家。公共安全的防御,包括内部的部分和外部的部分。外部部分,众所周知,就是防止外部的战争侵略,保障国家公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外部侵犯。内部部分,就是保障内部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不被其他任何公民以及团体侵害、预防和减轻公民被自然灾害的侵害。
??其实,人类最初形成的社会组织,远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原始部落古老得多。它的具体形态究竟怎么样呢,现在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依靠想象。不过,确凿无疑的是,在当时,它是为数不太多的一些组织。这些组织人数很少,社会结构非常单一,与外界其它的社会组织相隔非常遥远且互相毫无任何关系。这些不多的社会组织之间,毫无任何意识、信息的认知的关系,更不可能有任何的交往、联系。在这些组织的人们的认识中,就只有自身所归属的这个组织、只有身边的人才是存在的。对这样的组织而言,从根本上最具重要性的,是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并非严格的地域区域。因为,这样的一个组织生存在一个相对无限广袤的、并没有其它人类组织生存的地域中。在其能力范围内,它可以随意在广袤的地域空间上扩充、位移,而完全不存在与另外的社会组织发生生活地域交叉和冲突的可能。在那样的时代,没有地域空间占有观念,至少还没有清晰的观念。
??这样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社会组织,当然是一群人为了基本的生存,或者进一步,为了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从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它面临的威胁,当然没有战争,只有自然――其它动物的侵袭、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和获取食物的艰难性。
??这个组织里的人们,在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下,获取食物和应对各种自然威胁,显然单一的个人一般难以完成。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还必须在最大限度上完成全体成员尽力的联合行动,才可能逃过致命的灾难。在公共安全方面,所有成员之间的利益同样是普遍非常一致的,这就是使这样一个联合体实力得以保存甚至发展壮大,以逐步增大抵抗自然威胁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史学家和政论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在《两大时代:原始文化和高等文化》中说:“在一切原始生活中,‘道’,大我,是如此直接地发生作用(注)”。在最原始的社会中,所有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是最好的状态,这个社会无须道德观念,无须法律强制,有的只是遍及每一个成员的近乎天然的自觉。这个社会的“政府”,是一个纯粹自发的、纯粹自愿选择的全体成员的联合组织,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说是“政府”的平等的组成人员。每一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对他们的联合组织的依赖,都是异常亲密的和融和的。每一个成员的命运与这个联合组织的未来,被几乎天然地捆绑在一起,它们几乎完全一致。每一个成员对联合组织的态度――“爱国情感”,都是具体可感的、相互共存的、几乎没有差别的。
??不仅,爱国不是为文明社会公民所专有,而且,最原始社会的成员的“爱国”感情,是人类史中程度最高的。我们知道,在越专制、越落后的国家里,国民就越关心政治(害怕政治是对政治的更高程度关心的表现)。它们密切相关。同样,爱国的程度问题,与国民的安全保障、生存质量息息相关。似乎,这是一种反比关系。国民的安全保障越高,生存质量越好,对国家的依赖性就越弱,爱国意识就越淡化。现代社会,在民主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就一般不会刻意去强调爱国;在这些国家里,很难产生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浪潮。
??除了没有战争,完全的平等性,没有强制的意志力,以及全体成员极高的一致主动性外,在国家的基本形态方面,在政府的基本构建和基本职能方面,最原始的社会和它所形成的组织,同后来的各种形态、各种制度和体制的国家、政府并没有实质的差异。
??不仅原始“国家”,所有后来形成的国家,在地域区域上,几乎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是,对于原始国家而言,其地域区域没有那么重要,没有明显的地域区域占有的观念,地域变动范围比较随意,变动频度很快,而历史上文明阶段的国家,在较长的时间内其地域区域往往具有固定性,从长远看,则有时扩大,有时减缩,比如,中国各朝各代,其版图就都有着一定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地域区域占有观念,我称之为“模糊性”。
??随着社会的逐步扩展、融合、分解,在这样的演变中,国家的地域空间占有观念由模糊到清晰,逐渐强化,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的组织方式也不断地改变,但有一点是始终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国家的地域范围内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居住。南极和北极那么广阔的土地,却无法拥有国家。没有国民,国家、政府自然“皮不存,焉有毛?”
??由此可见,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国家是一个历时的、动态的抽象概念。它由一个模糊的、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地域空间,以及这样一个地域空间里的所有居住生活者(国民或公民)所构成。它外化为一个或大或小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都很强的社会特殊组织。它通过“议会”、“政府”这类的具体组织,来体现存在,来表现强制力或意志力。无论它怎样演变(发展、倒退),它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都始终建立于它的地理空间里的国民或公民之上。正是这个地理空间里的国民或公民,赋予它意义和存在价值。人类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于国家的清晰的、固定不变的要素,并非地域区域这样的空间,而是国民或公民。如果没有国民或公民,国家不会存在。
??自然,最本质的、普遍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爱国,就是爱国之国民或公民。国民或公民的安全保障性和生存质量不高的国家,肯定不是好的国家。从领土上看,国家有大有小,但国家的好坏,与其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每一个国民或公民,达成爱国之其他国民或公民的努力,根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能力,达成提高国民或公民的安全保障性、提高国民或公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维护公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的行为、企图和期望,就是最根本的爱国。绕开国民或公民去谈爱国,再貌似高明、再冠冕堂皇、再如何运用奇妙的逻辑论证的爱国理论,都不得要领,都站不稳脚,只能算是盲目的所谓爱国,虚假的所谓爱国,甚至是反动的所谓爱国――打着爱国的幌子祸国。
注:《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爱国散文有哪些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野草》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中出现。作者:夏衍,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
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于爱国的散文300字
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从古往今,有许多人具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们视爱国为己任,为国捐躯,他们在战场上不怕敌人的攻击,奋勇向前,一次次成功保卫祖国。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才使中国遇劫难而不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民族古代有许多人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祖国什么都不怕,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保卫祖国。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热爱祖国名山大川,要保护中国的领土不能被敌人侵占,而且寸土不能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要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我们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中国而努力学习,明天为了回报祖国而做出贡献。
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将来的中国必定属于我们,因此,大家更要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具有这种品德,将来为祖国做贡献,为了祖国的未来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