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情表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5-21 05:17:53 浏览1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陈情表》原文如下所示: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陈情表》原文和翻译

《陈情表》出自于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即:

原文内容: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原文大意: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一直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