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过年的起源以及它的演变历史是怎样的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天增岁月人增寿。日月有更替,人们过了一日;四季有更迭,每三个月一季,经过十二个月的交织,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串起了农家的十二月,我们在春风夏日秋雨冬雪中,播种希望,收获幸福。
我国的年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年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祭祀说”,就是说年起源于一种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祀祈求幸福,安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逐渐演变为春节,因为年一般为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而这一天往往离立春比较近,所以称为春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过年和春节最初不是一个意思,而是两种活动。一方面,年是祭祀,祈祷。而春节是欢庆春的到来:春让万物生发,人类滋养,大自然又开始慷慨的馈赠我们了。
我们在现在的春节活动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两种概念的存在。
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讲年的传说。今天,我们再重温一下。
年是一头可怕的怪兽,每当岁尾他就会流窜各处,以吃人为生。人们害怕年,却不知道怎么对付他。一天,两个牧童无意中发现了对付年兽的方法:原来年怕劈里啪啦的响声。于是各家各户都灯火通明,燃放鞭炮,这样年兽就不敢靠近了。今天,我们还保存着这样的习俗:年三十夜里又叫年夜,外出的人都回到了家里吵吵闹闹十分欢乐,这一天每家每户都点起了了红灯笼,长明灯,晚上的时候还要燃放烟花爆竹,为的就是趋吉避凶,驱赶霉运(这不就是现代年兽吗?)。
春节前夕,人们除旧迎新,洗去一年的积尘与乏累,扫房子,穿新衣,吃美食。亲朋好友相见拜年是我们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憧憬。
中国的年文化经历数千年,在变化与发展中愈加深刻。年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告别;年是对家的眷恋和守望;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年让我们轻装上阵,去拥抱美好的春天!
过春节和元宵节的风俗分别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在民国以前特指立春。古时候称大年初一为“元旦”。辞旧迎新的庆祝活动在人类明确了“年”、“岁”的概念之后就开始了。据说中国人至迟在尧舜之际就开始“过年”了。
但是,在古代历法不一,比如所以大年初一的时间也不一定。比如在“古六历”中,夏历以冬至为一年的结束,以一月为岁首,和现在的农历在时间比较接近;而黄帝历、周历、鲁历则为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所以古代百姓过阳历年时就叫“周朝建子”,一般要包顿饺子。商历建丑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秦用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年间恢复夏历并做了一些改革,这就是如今我们后来农历的雏形。
清朝以前,立春,也就是古代的“春节”也是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府、州、县要搭建春台、春楼,制作土牛,从城外抬进城内巡游,巡游至衙门前时,当地府州主官和下属官员要依次鞭打土牛,叫“打春”,并燃放烟花爆竹。叫做“打春牛”——立春这天习惯上要吃“春饼”。
民国成立后,扬言要移风易俗,规定只许庆祝西历元旦,不让过夏历元旦,并且把元旦、除夕等名称改到公历一月一日和十二月三十一日,这一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一样。但民间并不买账。民国三年一月,大总统袁世凯下教令恢复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所有节日公务员放假一天。而作为对新思潮的让步,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这一规矩延续至今。
元宵节起源的晚一些,是先秦时楚人祭祀至高的天神东皇太一,也就是后世的太乙救苦天尊。楚人于每年第一个月的十五前后燃灯祭祀太一神。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崇拜成为官方信仰。《史记.乐书》曰:‘汉家祠太乙,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或其遗事。’从黄昏开始,街头巷尾通宵达旦的灯火通明,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到了隋唐之际由于有“宵禁”的制度,唯独正月十五等少数节日可以纵士庶夜游。所以刺激了元宵节的发展。到了宋朝宵禁取消,但元宵节的习俗已经形成,于是就成了古代的狂欢节。
太乙救苦天尊,也就是屈子《九歌》中的东皇太一,非常古老的信仰。
上元张灯,给新的一年带来了光明。
今日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奏事,大家不要忘记祭灶啊!
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
传统春节可能始于上古伏羲先王时代,他创始了中华人文知识的文明文化,以《易经》为阴阳概论,撑握了年,月,日,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不变的周律逻辑,才有辞旧岁,迎新春的节日确立,人们自然根椐这一真理形成了普天同庆的传统春节的习俗。从夏起至辛亥革命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到了民国,改用阳历把阴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阳历元月一日叫元旦。
过年从什么朝代延续来的,开始就叫过年吗
1
根据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来看,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具有大约4000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商人重鬼,巫术和鬼神观念十分浓厚,祭神祭祖的行为十分频繁,而且颇受重视,而春节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演变而来的。
随着历法和节气的不断完善,古代开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并将腊月的最后一天和正月第一天,称作“过年”,称正月初一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或元日等,亦即是今天的春节。
虽然旧时以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古人庆祝春节的活动却并非仅限于一天,而是有一个盛大的庆祝过程。千百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节日,也是最为盛大的节日,具有十分热闹而丰富的庆祝形式。
2
“春节”其实就是农历新年。其起源和一位千古一帝有关,他就是汉武大帝。
汉武帝不仅开启了铁血大汉的辉煌,还创造了历史上的很多第一,比如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第一个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皇帝等等。而“春节”这个习俗也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创立《太初历》,将过去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改为以孟春为岁首。此后,历朝历代都基于此对历法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因此,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我们传统新年这个习俗,其实是从汉武帝时期一直沿袭下来的。
3
一说起“元旦”,大家肯定都熟知,那不就是指“阳历元月一日”吗?但是当我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其实在古代也称作“元旦”,可能就不一定会尽人皆知了。
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所谓“元旦”,是指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叫新年。早在三皇五帝之时,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是夏、商、周,乃至秦汉之时,各个朝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殷商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曾统一历法,而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汉武帝时才又改为正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了世界通用的历法。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以公历(即阳历)元月一日为新年,并称之为“元旦”;而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民俗习惯里春节也被称为过年,年在古代指谷子熟,《春秋传》一书认为,“年”即大丰收。因此在早先,“过年”原本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并祝福来年有个大丰收的单一庆典节日。
几千年来,随着不断演化和内涵的不断丰富,“春节”不仅在我国民间成为一个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并且由此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风俗习惯。
4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5
以前过年才能吃好的穿好的,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在过年,而且现在过年炮仗都不能放了,一到过年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除了玩牌还是玩牌。现在的春节己经少了过去曾经的热闹个人感觉过年己经没意义了。
6
首先指出,“春节”一词,在民国启用公历纪年之后,中国传统历法的“年”,才更名为“春节”。在此以前,称“年”。
年,说文解字,谷孰也。孰通假熟。谷熟为“年”。《诗经,豳风,七月》有“十月纳禾稼”,“曰为改岁”,即是证明。还有举行庆祝活动,“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又,提问者,为易经协会付会长,应该知道《易传》解《易经》复卦的“至日”吧?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至日,与太阳年有关,两个至日之间为一个太阳年。至日,太阳年一年之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914年1月,民国政府的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春节起源于哪年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年一度新年被定暮春正月,但当时新年不是正日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阴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试定名春节,因“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