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的家乡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搬家有哪些风俗
- 又是一年清明时,您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吗
- 今年5月5日立夏,老话“立夏怕寒潮降温”为什么怕呢
- 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 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 日本人过国庆节吗他们的国庆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由来他的习俗有哪些描写他的诗句又有哪些
-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
你的家乡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一、我的的家在甘肃的庄浪,我们这里,女孩子如果来了月经,就不能到别人家里去,也不能参加葬礼、婚礼,更不能进行扫墓。
月经是每个女人的生理期,这个时候,女人就会非常虚弱,在别人眼里就会成为阴气重。
在我家这边,月经来了,你如果到别人家里去,可能,就会给别人带来灾难。如果你不小心进去了,别人家里出了事,他们会请阴阳先生来进行驱灾。
而且女性月经过后换洗衣服的水不能倒在家里,要通过厕所冲到外面。
二、我们这边结婚后三天才能去娘家。而且新婚夫妇不能参加葬礼。我结婚后的第二天,我二爷爷过世了,按理来说,我是要去的,但是因为新婚夫妇不能参加葬礼,就没有去。
三、我们这边也不能把女人的裤子之类的和男人的衣服放在一起洗。
四、过年我们都会吃饺子。但给别人过生日是不能吃饺子的。
搬家有哪些风俗
搬家讲究:
一、根据风水学的说法,搬入新家的时候一般先搬主卧室的东西,比如主人的床铺之类,寓意着主人入宅。这些物品搬入之后,再搬其他卧室的物品。
二、卧室搬得差不多之后,按照风水学的次序应该搬厨房用品。家里人的餐具、碗筷。一般要为每个家人准备一套全新的餐具,以双数为吉祥的征兆。
三、搬入后,要打开所有房间的水龙头,让水流几分钟,并在厨房内烧一壶开水,意味着细水长流,财源滚滚。
四、最后进行家具家电的搬运,比如沙发、冰箱、电视机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搬入新家,有旺丁旺财的美好寓意。2021年10月搬家吉日,国庆已过,还没搬家的快来看看啦
又是一年清明时,您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吗
感谢邀请,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有个传遍大江南北的传说,这个传说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公子重耳有关。
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最初晋文公为晋国公子,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为人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之人。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娶了个小老婆,叫骊姬,骊姬生了一个儿子叫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放上爵位,使用离间计,挑拨了献公和太子申生,公子重耳的关系,重耳受到迫害,在赵衰,介子推等人的护送之下,逃出晋国,到处流亡……
骊姬的儿子系齐即位以后,派人到处追杀重耳,而重耳先是来到卫国,卫国不待见他,于是重耳又流落到齐国,齐国桓公厚礼招待了他,并且把族里的少女齐姜嫁给重耳,于是重耳在齐国安逸的生活,后来齐国内乱,桓公去世,于是重耳又离开齐国,流落到曹国,曹国国公厚礼款待了重耳,但是曹国公是个同性恋,趁重耳洗澡时,偷看重耳屁股,于是重耳一怒之下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宋国太子吧,重耳觉得得到不发展,于是又到了郑国……就这样,重耳在整个诸侯国之间流浪,终于有一天,重耳长期奔波,累倒了,累到的重耳,体力不支,长期挨饿,马上就要死了,手下的介子推,赵衰等人到处找吃的,也没有找到……眼看着重耳快不行了,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了一锅肉汤喂给了重耳,救活了重耳。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在其他诸侯国的帮助下成为了晋国的君主,成为君主的重耳赏赐了当初跟他一起共患难的手下,而此时的介子推不慕名利,在重耳功成时身退民间,带着母亲隐居起来,重耳也把介子推忘在脑后,后来其他和重耳一起流浪的手下,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找到重耳,重耳这才想起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派人寻找介子推,而介子推此时担心自己的存在让重耳落下忘恩负义的名声,而带着母亲躲到山林里居住。重耳派人到山林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重耳的手下给重耳出了馊主意,让重耳用山火把介子推逼出来,而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放火烧了山林,可是整个山林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现。重耳失望而归,这时手下发现,在山林的一颗大树底下发现两句尸体,仔细一看,就是介子推和他母亲,两个人被活活烧死,重耳大为悲伤和后悔,于是下令从此以后每年这个时候,晋国老百姓三天禁止烟火,吃能吃寒冷的食物,加以纪念介子推。
几年后,重耳旧地重游,看着光秃秃的山林感慨万千,当重耳走到介子推被烧死的地方时惊喜的发现,当年的枯树又发出了一株翠绿的枝芽,清新明亮,重耳认为是介子推在天有灵,于是回去以后好生祭拜了介子推,并让整个晋国在寒食三天以后,聚在一起,缅怀先人,此三天命名清明时节。
故事情节,非喜勿喷……
今年5月5日立夏,老话“立夏怕寒潮降温”为什么怕呢
导读:今年5月5日迎来立夏节气,村里有经验的老人经常说:立夏怕寒潮降温,为什么怕呢?
今年北京时间5月5日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立夏过后庄稼生长旺盛,冬小麦杨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南北大地气温快速回升,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农村老话:立夏怕寒潮降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怕呢?
在民间有“迎夏”的说法,因为立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气,立夏当天民间有吃饺子和鸡蛋的习俗,寓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并且人们还会举行“迎夏”仪式,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立夏怕寒潮降温”是怎么回事?
农村俗语:“立夏不升温,急煞种田汉”
“升温”指的是气温回升,天气炎热”,“急煞”指的是急得了不得,“汉”指的是农民,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当天气温没有回升,天气还是不炎热,那么就会把农民急得了不得,为什么说天气不热,农民就急得了不得呢?因为天气一直寒冷,不利于庄稼生长,农民依靠种田为生,农作物生长不好,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就降低。
农村俗语:“立夏不起阵,起阵好收成
“阵”这里指的是阵雨,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不下雨,但是只要一旦下雨就意味着当年的收成好,庄稼大丰收,农民笑开颜。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最后一次浇水,称之为灌浆期浇水,这是确保小麦丰收的关键期,此时如果下雨了,哪怕是下了一阵大雨,对小麦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
农村俗语:“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东风到”指的是从东边刮来的大风,“麦子”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当天刮东风了,那么当年的麦子就会被雨水淹,农民们将要在水里把小麦捞出来。为什么说刮东风就会下大雨呢?因为东边刮来的大风属于海洋风,空气潮湿,可能会伴有强降雨,而其它方向的风,只是有几率会下雨,但是刮东风肯定会降雨,东风属于罕见,气流不稳定,但只要出现东风,就会大雨倾盆,粮食必定要减产。
总结,从以上几句俗语中可以看出,今年5月5日立夏当天如果是,寒潮降温天气比较冷,预示着今年将会是雨水增多甚至达到涝的年景。
5月5日立夏到了,你那里晴天还是雨天呢?
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习惯是很多的,一年365天,不到的季节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风俗习惯。现正值夏天,那就说说我家乡夏日之季的风俗习惯吧。当然,这指的是过去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已遂渐被忘却了。
(一)过庙会。人们会问夏天烈日炎炎,又值农耕大忙的季节,这过得那门子庙会呀,这样的说法,还是不了解过去农村生活实际的结果,这过庙会其实就与农耕生产有关。初夏,麦子熟了,在开镰之际,农民需购置收麦用的农机,如镰刀、绳、木锹、簸萁、扁担、粮袋等,而购买这些农具,在过去的农村有个习惯,都会去庙会上购买。夏初过庙会在当时有两个意思,一是麦子熟了的季节,天又易下雨,如果遇到连阴雨,会将麦子烂了,所以人们开庙会烧香上纸,以祈祷老天爷赐福,保佑丰产丰收:二是更主要的是为通过庙会,提供农具交易的平台,购置些农具。
(二)唱大戏,听说书。收割了麦子,完成了抢收抢打,又种上了三秋作物,就到了三伏天了,虽然此时农活也还很多,但相对来说少了些。此时村里的人们会请戏班子唱戏,而民间艺人如说书的,也开始走街串巷。每当夜幕降临时,人们会到戏台前或村里的空闲地看戏或听说书,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即纳了凉也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到龙王庙里上香求雨。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蕉。过去的人们靠天吃饭,北方又多遇旱年,望着田里半枯的禾苗,农民心里急呀,过去以小农经济为主,抗自然灾害能力又差,人们只能寄托于所谓的神的帮助,因而过去的农民常到龙王庙烧香求雨。这是在科技水平不发达年代的现象,属迷信活动。
过去农村许多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落后有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唯一出路。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现在由政府所认可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法定节日当中的除夕、春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毫无疑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影响比较广但还没有纳入到法定节日当中的还有春节之后的元霄节。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较多,各地民俗还存在差异,有些传统节日的影响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在某些地方的民间。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尤其是农历十月初一,它和清明节形成一前一后两个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的上半年,而农历的十月初一在下半年。两个节日前后,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农闲的时候,人们利用这难得清闲的时间,为祖先们上供香、放鞭炮和烧纸钱,目的就是带领晚辈子孙们,让Te们清楚Te们是从哪里来,最终还需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道理。
民间这也是文化传承。不懂得祭祀祖先,不知道个人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是没有文化知识,也可能是白痴一个。
年轻人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可以上网查询。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就没有多少意思。还必须弄清楚每个传统节日所隐含的内在文化意义。比如说现在人们过的端午节,那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民间所兴起的一个节日。楚人屈原看到国破山河在,大好河山被他国所占领。个人回天无力、乏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的那一天,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自杀殉国。屈原的爱国精神,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所呕歌。
中国人所过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大于节日的表面现象。每一个节日的设定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过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好饭菜,大人孩子换上新的衣服。以春节为例,进入到农历的腊月以后,民间就有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本博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腊八粥的来历。并且以此时间点开始了所谓的年味越来越重,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打扫环境卫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画画,也就是贴春联,二十九烧黄酒,三十捏鼻就是包饺子。这些民间活动说明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春节期间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还有大年初一黎明前家家户户此起彼落的炮竹声,将过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的侵入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的。极少数年轻人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 ,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以为然,反而沽名钓誉去过所谓的洋节,已经引起不少具有民族情怀的人们所担忧。
节日尤其是传统的节日,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约定成俗的,其活动内容充满了文化知识气息,让一代又一代人在潜意识中接受熏陶,让中华节日文化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原创于:2021/12/26)
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
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
二、“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
三、“端午节”的引申义。
“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从自然文化演化为人文文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先是龙舟竞渡,后是划龙船和吃粽子等等。以前,在端午节这天,南方在江河中举行盛大的祭图腾活动,在水面上,人们手敲着鼓,挥着旗,把独木舟排成龙形竞渡,共同祭拜龙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南方龙舟竞赛的习俗,每当端午节这天,南方就会举行划船比赛。粽子最初是端午节用来祭龙拜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既当贡品,又可食用了,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端午节这天普遍的必须食用的食品,还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粽子味道,南方偏辣,北方偏甜香。
综上所述,“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天象中天星的崇拜。然后,从对上古时代龙图腾的祭祀开始,一步步地演化,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端午节”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谈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加明确“端午节”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日本人过国庆节吗他们的国庆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国庆,建国之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成立的纪念日,然而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其国庆节一度被叫停,而且经调查80%的日本人不知道自己的国庆节是哪一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建国纪念日的国民庆典)
1.日本的法定节日都哪些?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战前的四大节日:
①四方节
四方节乃元旦,全世界的节日。这一天,日本天皇要在寅时就早早起来,在皇宫“跪拜四方”,拜属星、天地四方和父母山陵,求诸神祗保佑他的国度安泰丰润,福祚绵长。
②纪元节
这个就是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了。
传说公元前660年的2月11日,日本首位天皇神武天皇一统日本,当上天皇建立日本国,故而在每年的2月11日举行建国纪念日。
(日本纪元节)
③明治节
这是明治维新后为了纪念明治大帝而设立的全国性法定节日,在明治天皇的生日这天,即11月3日。后来为纪念昭和天皇,日本还在战后兴起了昭和日。道理相同。
④天长节
这个纯粹是为了纪念当时的天皇生日而设的。每个天皇的生日不同,其在位时的天长节自然也不同。
比如昭和时期的天长节是4月29日;当下日本是明仁当天皇,天长节就是他的生日,12月23日;明仁说他明年退休,由儿子继位当天皇,那他的生日就是新的天长节。
与天皇的天长节相对应,皇后的生日叫地久节。
(天长节天皇与子民见面)
一个插曲是,1932年日军在中国上海虹口公园举行天长节庆祝仪式,被混入现场的抗日义士投掷炸弹当场炸伤一片日军首领。
关于日本国庆你需要知道3个历史:
2.日本国庆节被废20年
日本“国庆节”就是纪元节,明治天皇设于1872年,但在日本历史上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被叫停了。
估计熟悉日本历史的人都能猜到,那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
当时,盟军为了彻底铲除天皇制对日本国民的“毒害”,彻底剥开天皇虚假的神的外衣,彻底把日本人从天皇的“神咒”下解放出来,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盟军代表,下令取消了纪元节.
(一张合影彻底把天皇拉下神坛)
然而,随着战后形势的变化,美国需要日本当他们在亚洲的前沿阵地,对日政策由打击变成改造,由改造变成扶持,最后直接变成穿一条裤子的合伙人,战犯被全部释放,日本右翼又兴,对天皇的崇拜重新复归。
虽然天皇已经不是战前的神一样的天皇了,但纪念神武天皇不变,建国纪念日不变,因此在1966年恢复了纪元节。这期间等于日本国庆节中断了20年。
20年中断,恢复起来还有点麻烦,因为当时有日本人不同意。这又是为啥呢?
(日本国庆节)
原来,当时日本政府想把建国纪念日写进法律,但遭到第一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反对,他们认为,神武天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根本没有真凭实据,源自文学传说。所以拿文学传说中继位的时间写进法律,定为“国庆”,实在有失严谨。
所以这个提案从1957年就上了国会,提了9次没有通过。最后在1967年由佐滕荣作内阁强行通过。❶
(纪元节庆祝)
3.日本国庆节溯源,还与中国人有关
关于日本国庆你还需知道的第二个历史是神武天皇。
你知道神武天皇是谁?他就是秦始皇的臣子徐福。这是经过中日史学家考证的,连日本天皇的胞弟三笠宫崇仁亲王都说,“徐福是我们的国父”。
飞春读传以前也写过这样的文章,日本史学家从时间、遗物、军史、风俗、地理等7个方面证实徐福乃创建日本的神武天皇。
(日本有许多徐福雕像)
4.现代日本人对“国庆节”很淡薄
这第三个历史就是当下了。
2015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在2月11日纪元节到来时,日本调查机构对日本人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知道日本建国日的人,竟然不足两成!
调查机构从北海道到冲绳的10个城市的约1万人进行了街头采访。对于“你知道日本的建国日是哪天吗”的提问,只有19.3%的受访者可以正确回答“是2月11日”。❷
相比纪元节,日本人传统祭祀更热闹
而在日本的外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建国日大多都能回答上来,“100%的中国人和90%以上的美国、加拿大人可以正确回答本国的建国日或独立日。”
日媒称,调查结果反映出“日本民众对建国的意识淡薄”。这或许有2个原因:
1.神武天皇建国乃文学传说,缺少法律依据;2.日本2600年一直没有改朝换代,对推翻旧政权缔造新国家的历史纪念意识不强。
=======================
文献参考:
❶赵德宇《日本“扭曲神道”与极端民族主义》(《日本学刊》2014年04期)
❷张同彤《调查显示日本仅二成民众知道建国纪念日》(中国日报网2015年2月11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由来他的习俗有哪些描写他的诗句又有哪些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
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二、重阳节的别称: 老人节、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三、重阳节的习俗: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逾插茉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四、重阳节气象俗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睛,一冬睛: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睛(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南看立冬,立冬无南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南晴一冬(闽)
●重阳有南,下年南缺《陕)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五、重阳节的相关诗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白居易)
3、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唐」白居易)
4、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唐」岑参)
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页插满头归。《唐]杜牧)
6、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
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唐卢照邻)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唐王勃)
10.菊花何太苦,遗此两重用,(唐李白)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
谢邀:
据我了解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我记得每年家乡都会搞社火,大人小孩都会去参加,尤其是这种活动我觉得非常的好,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发扬。热闹而有意义。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他的价值和意义,更有他的存在的现实意义,生动活泼,更让我们的民族有鲜明的特色。我们学习他。
民俗文化的概念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民众共享传承的风俗也就是生活习惯。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是比较多的。
民俗文化多种多样
比如土家族的赶年,蒙古族的那达慕和马奶节,还有朝鲜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老人节基本和汉族一样的。
民俗文化丰富
再就是东乡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是来源伊斯兰教的。还有比较特别的布朗族迎接太阳的节日,还有熟悉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等。基本我们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节日,丰富多彩 意义重大!可以多了解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文化的长河中我们有学不完的优秀文化,更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文化需要研究,需要认真了解。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你知道的传统文化民俗又有哪些呢?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