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有哪些关于文殊菩萨的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07:55:53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哪些关于文殊菩萨的故事

仅仅是西游记中的几个故事。

假扮美女招亲,戏弄猪八戒

原文第023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黎山老母假扮一位妇人,观音菩萨、普贤文殊菩萨分别扮作她的三个美丽的女儿真真、爱爱、怜怜。

按照顺序排,文殊菩萨假扮的美女应该是年龄最小的十六岁的怜怜。

唐僧、孙悟空和沙僧都不愿意留下来招亲,于是一致推荐猪八戒,妇人让猪八戒撞天婚,结果把老猪撞得嘴肿头青、喘气呼呼,最后还被吊在树上一夜以示惩罚。

度乌鸡国国王归西,反被浸在水中三日三夜

原文第039回《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乌鸡国王因为好善斋僧,佛祖派文殊菩萨过来度他归西,文殊菩萨变作一位凡僧相见,不想两人因为言语不和产生了冲突。

乌鸡国国王一怒之下让人把他捆了,送到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佛祖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派青毛狮子精过来把国王推下井中三年,算是为文殊菩萨报了仇。

收回狮子精,成就唐僧一难

原文第077回《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唐僧师徒走到狮驼岭,被三个很厉害的妖怪:青狮、白象、大鹏捉了去,其中青狮精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以青狮精为首的三怪很厉害,孙悟空打不过他们,只好到灵山求救,文殊菩萨在佛祖的带领下来到狮驼岭,收回了自己的坐骑,孙悟空趁机救出了唐僧,西天取经得以继续。

文殊菩萨的狮子精在西游记中出场了两次,他是西游记中唯一的一个下界了两次的妖怪。

关于佛教,你知道什么故事吗

自释迦牟尼出家创立佛教以来,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间里佛教产生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有些广为流传,有些怎不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说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三兽窣堵波

传说,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里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一只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萨行,帝释天想测试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个老者来到了森林里,遇到了这三只动物。

老者对他们仨说:我又累又饿,你们能不能给我些东西吃。于是狐狸去河里抓了一条鱼,猿猴去采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无所获,受到了老者的讥讽,说兔子言不由衷。于是兔子让狐狸与猿猴找来一堆枯枝,点起了火,然后投身火中,把自己献给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当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种佛塔),被称为三兽窣堵波。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三兽窣堵波与它背后的传说。

二、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个叫做摩诃罗檀囊大国,这个国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摩诃萨埵出门游玩,在野外发现了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雌虎与一窝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诃萨埵知道,雌虎快要饿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无疑。但是雌虎饿得没有力气了,所以无法捕食野兽。摩诃萨埵大发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给雌虎吃。没想到雌虎饿得连吃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摩诃萨埵折断了一枝竹子,将竹子的断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来给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复了一些精力,便将摩诃萨埵吃掉了。

摩诃萨埵便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舍身饲虎“是释迦牟尼百千万劫修行直至最终成佛万千因缘中的一项。

三、顽石点头

中国东晋与南朝宋时有一位高僧法号道生,他自幼学习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潜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当时的人赞誉为“涅槃圣”。

当时涅槃类佛经未能全部传入中国,已经传入的经典中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独一阐提(善根断尽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却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观点!

当时京城建康的僧人们拘守经文字句,把道生视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师来到了苏州虎丘,仍然坚持他的观点。相传他对着虎丘的山石说法,山石也为之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织女和七仙女是来自于佛教所说的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还是来自于道教所说的大罗天

佛教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体系。共同的目标是教化众生。由于其法理不同,教化众生的切入点不同。故,各自有很多“法门”供修行。

作为宗教徒,只是信仰各自的“神灵”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相互之间谈论谁家的“神灵”水平最高。这不有利于宗教之间的团结。

不管是修行佛家还是修行到道家。只要真的践行佛法或道法。都会得到生命的解脱。见到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

禅宗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佛教源自古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产生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在这八大宗派中,禅宗的中国化程度最高,在中国流传甚广,是中国最流行的两个宗派之一(另一个是净土宗)。

那么禅宗是怎么来的呢?也许这三个传说故事可以给你答案。不过这三个故事太过奇幻,是真是假需要你自己判断。

一、拈花一笑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又被尊称为世尊。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为众人说法,他拈起一朵花向众人展示,大家都不解其意,默然无语,只有释迦牟尼的得意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说:“我有佛法的精髓要义,十分微妙,无法通过文字表述,我已经传给摩诃迦叶了。”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所传的,就是禅宗的心法,因此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西天初祖。

那么释迦牟尼手拈鲜花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又是领悟了什么呢?其实梦露居士也不知道,如果居士我能领悟,那我也成高僧大德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传法,不像别的宗派那样靠大部头的经典,而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是在释迦牟尼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

释迦牟尼除了将禅宗心法传给摩诃迦叶,还给了他两件信物:释迦牟尼自己用的袈裟与钵盂。

摩诃迦叶圆寂前,将禅宗心法与衣钵传给释迦牟尼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阿难。因此阿难是禅宗西天二祖。

当然了,梦露居士认为,这段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后来的禅宗人士创造出来以说明禅宗宗旨的,是一种寓言。

摩诃迦叶和阿难,就是《西游记》中管理藏经阁,向唐僧师徒索贿的那两个人物。当然吴承恩是以这个情节讽刺当时官场行贿、索贿成风的现象,并非有意对佛教不敬。

二、达摩西来

禅宗在西天传了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祖师叫做菩提达摩。达摩乘船从天竺来到中国传法,在广州登岸。

当时中国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教,听说从天竺来了一位高僧,便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达摩一路北上,到达金陵,见到了梁武帝。

梁武帝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梁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空寂无圣。”

梁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知道。”

帝问:“朕自即位而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祖云: “并无功德。”帝云: “何得无功德?”祖云: “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云: “如何是真功德:”祖云: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云, “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祖云:“不识。”帝不领旨。(《联灯会要》)

这一段对话出自宋代的《联灯会要》,距离达摩的时代已经过去几百年了。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只是后人为了说明禅宗的宗旨而创造出来的。

因为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话中的玄机,所以达摩离开了金陵,脚踏一片苇叶渡过长江,来到少林寺。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参禅,长达九年。

这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来向达摩求法。达摩一直不理他,说真正求法的人,必须能忍他人不能忍。神光为了证明自己的信心,在雪地里一直站立着,达摩也不为所动。

神光是个狠人,他拿刀砍断自己的一条胳膊,放在达摩面前,以表明自己的信心。于是达摩知道他是真正的法器,才把禅宗心法与衣钵传给他,并为他取法号“慧可”。

达摩被称为禅宗中土初祖,慧可是二祖。

三、惠能得法

慧可将衣钵传给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是禅宗五祖。

弘忍门下有个得意弟子,名叫神秀,大家都认为弘忍会将衣钵传给他。弘忍门下还有个舂米的行者,叫做惠能。

有一天,弘忍对弟子们说,你们各去写一首偈给我,谁写得好,我就让他做我的传人。

因为弘忍的弟子们都公认神秀为学霸,所以大家都不敢写,等着神秀写。

神秀的压力也很大,他战战兢兢地想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还不敢直接交给弘忍,而是趁半夜写在了墙上

第二天弘忍看了这首偈子,把神秀叫来对他说,你还没见性,回去再想想。

这时惠能听说了这件事,他不会写字,于是叫人帮他在墙上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句句打神秀的脸。

弘忍看了这偈子,让惠能半夜来自己房中,把禅宗心法传给了他,还把象征禅宗祖师之位的袈裟和钵盂也给了他。

弘忍担心其他弟子谋害惠能,让他连夜下山去了南方。后来惠能创立了禅宗南宗,南宗最终战胜神秀的北宗,因此惠能被后人尊为禅宗六祖。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佛学根本是什么

以前有位老居士,脾气不好,说话很快很直一般问他问题他说的很直观不给面子。

有一次我问他:佛学的根本是什么?

他答:做人的根本是什么?

我问:是善良正直问心无愧。

他答:那佛学的根本也是这样。

我很纳闷,问:佛学的根本不是什么真空妙有啊万法皆空啊之类的吗?

他答:也是的,哪一句话不可以说是佛学的根本?

我问:你咋这么敷衍呢?

他答:我不敢敷衍,你觉得佛学的根本是什么,你就抓住这个不放,其实你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你也没去体悟那个根本到底对不对,你只不过人云亦云。所以根本就不根本了。

如果人人尽量回归做人的根本,可能会比搞清楚佛学的根本要重要。

我问:那佛学怎么说还是高过做人吧,起码维度不一样啊!

他答:维度高到哪里了,是第几个星系之外了?佛说恒河沙宇宙三千大千世界,是那么的大,大到你不可想象,可是他还说须弥山可以塞进一颗菜籽里。

到底维度有多高,你要多高才满意,心经说不增不减,佛说万法平等,你这个高级,是要怎样?

我说:我只是觉得,佛学这么博大精深,不应该只停留在人的三维空间来瞎弄,没意义。

他说:人间烟火没熏透彻,还想熏佛界香火吗?你先给我把人间鼓捣好了再说吧!

依我说,你少关心高维高级的,多关照自己的二维,一是行住坐卧维,一是起心动念维,先把这二维弄好了吧。

这个就是根本,你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住坐卧,不把它关照好,还谈什么佛学的根本呢?

佛菩萨就是千叮咛万嘱咐要你别外求,你就偏偏丢下自己的觉性和日常修持不管,去追索所谓高级光芒。

佛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富豪的儿子,他非要出去闯荡江湖要自己去找宝藏找珍宝,

他老爸就给了他一件破皮袄,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把这件皮袄丢了。

结果他在外面找啊找,找了很多年,搞得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穷的要死,可是他还是没有忘记把这个皮袄留着。

最后他回家脱下皮袄,他爸说,你看看里面,他翻开看,原来他爸爸已经把一颗稀世珍宝缝在皮袄里面了。

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啥都不是。是个贪嗔痴慢的愚钝众生,和佛菩萨差的万千劫。

觉得只有往外往高维不停的求索,才会成功。恰恰把自己自性里面的珍宝置若罔闻。

这真是一种颠倒。

所谓多高维多高级都是可以回归到你自性的。站在你自性本心的角度看,根本没有什么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区别。

所以你问佛学的根本是什么?如果非要这样问,那就说平等吧。

为什么会平等呢?没有区别呢?因为归元,回归到最极致,就是无二无别的。

我说:为何平等呢,我们的世界和人不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的吗?

他说:平等是从性上看,不是从相上看。看相不看性,总是各有高低不平,世上没有一片树叶是一样的。

看性不着相,则万物平等无二。无论何人何物,在生灭的性质上,在符合自然道的规律上,在无常空性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就算是烦恼,痛苦,甚至是贪嗔痴。从性质上讲无非也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好坏高低之分。

我刚才讲的,之所以要在行住坐卧和起心动念上观照好,把眼前的事弄好,就是会逐渐搞体悟到,万事万物无非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这时候我再问你,你说佛学的根本是什么?

我说:不谈根本,只论当下。

他笑了: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