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初读不识《西游记》,再闻已是取经人为什么有的人再也无法爱上齐天大圣
- 今天的我们如何读《西游记》
- 不同年龄段的人读《西游记》分别有什么样的感触能明白哪些道理
- 人到中年,再读《西游记》,会有什么样的感悟
- 读《西游记》到底是在读什么
初读不识《西游记》,再闻已是取经人为什么有的人再也无法爱上齐天大圣
在小的时候看《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一直是作为超级偶像一样的存在。他法力高强、精通七十二般变化,金箍棒在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三界之内的众仙佛他都不惧。无论走到哪里,人人都得尊称他一声:大圣。威风极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多人对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发现他并不如小时候所想的那样威风八面。尤其是了解了《西游记》整部名著后,我们发现孙悟空其实是很可悲的,他的遭遇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生。
从叛逆者到取经人
孙悟空在被如来佛祖压下五行山之前,是十分叛逆的。龙宫霸取金箍棒,地府强销生死簿。不怕天庭兵十万,单人打上九重天。御马蟠桃囊中物,别人称圣我齐天。这个时候的他更多的是一种随心所欲,做事不计后果,完全凭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这就像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时代。
被压的五百年,孙悟空内心是十分煎熬的。一山还有一山高,他是真的害怕了,他不敢再如此叛逆,他怕这寂寞的生活无穷无尽,他怕他自己无出头之日。所以当观音告诉他,让他保唐僧西天取经时,他欣然应允。自从加入取经团队,尤其是戴上紧箍咒后,他不得不听话,不能再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的喜欢的生活。而且被人管控着,充当别人的打手。在这个过程中,他失掉的是自己的自由之心。这恰如我们为了责任和家庭的中年时代。
别人布局,我仅为棋子
纵观《西游记》,孙悟空自出生后的一系列行为,皆是别人早已经安排好的,他只是按照别人所布的局,一步一步走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看似是《西游记》中的主角,实际上不过是别人的一粒棋子,是佛道之争中的又一牺牲品。
这样的齐天大圣是十分可悲的!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
风光的背后站着他人
齐天大圣这个名号在最开始一直是不被外界所承认的,没有一个人能同意一个妖怪能寿与天齐。直到他加入取经团队后,别人才恭称他为大圣或大圣爷。
显然,悟空还是那个悟空,自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身份从妖怪变成了取经人。人们也并不是真心的佩服悟空,认为他担得起大圣的名头。尊称他为大圣不过是看重了他的现在身份,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佛教势力。
正如我们生活那样:“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还是那个人,但别人欣赏尊敬你的只是你的名头。
若木语
“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正是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前后的强烈变化,使得很多人再也无法爱上孙悟空了。其实并不是他们对孙悟空有所不满,只是孙悟空让他们的美好憧憬破碎了,他们通过孙悟空看到了自己的实际人生。
(文/若木 图/网络)
今天的我们如何读《西游记》
一,《西游记》做为古代经典小说,艺术精巧,思想深邃。可以多角度丶多层次解读。每个解读都是自己的解读。每个解读,展示的是你自己的文化观念,是你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当年于丹讲《论语》,有人批评她有些地方讲错了,于丹就搬出了“诗无达诂”的理论,说自己讲的就是自己的理解。西方阐释学也认为,对于古代作品,任何阐释都是当代人的阐释。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阐释。
比如,我们认为孔子是坚持自己的“道“决不与现实妥协的斗士,于丹却把孔子解释为为维护现实统治熬制心灵鸡汤的术士。于丹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联系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社会现实来思考。因此,对古代经典的解读,重要的不是你怎样解读,而是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读。
二,按照一般理论,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应该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都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西游记》的作者现在仍有争议。我们暂定其为吴承恩,吴承恩的其它相关作品,如《禹鼎志序》,如《二郎搜山图歌》会成为我们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
《西游记》产生的明代社会,有几点需要注意。
I,明代社会思潮。有两大主潮,一是儒释道三教圆融,一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也是三教圆融的产物。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知道悟空学道的地方为什么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不明白须普提祖师为什么亦儒亦道亦佛。不明白他讲道时作者为什么要写他“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教配合夲如然。开明一字归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2,明代社会政治,特别是嘉靖年间的朝廷腐败,迷信道教丹术等。《西游记》中有些地方,如车迟国佞道灭佛,是对现实的批判。
3,《西游记》对明代同题材作品的改造。如对唐玄奘取经诗话和戏曲《西游记》的改造。《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由此显示。
4,《西游记》中的诗歌,特别是回前诗和作品叙事中的一些点评诗。有人因读不懂就忽略不读。其实这些诗是作者思想的直接体现。
还要注意小说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以及文字谐音暗示等技巧。
三,关于孙悟空形象。
我以前已经谈过,孙悟空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其一生经历了由动物而人,由凡人而圣而佛而仙的完整历程。不要只抓住一点大作文章。用局部的真造成整体的误。如当前几家文学史,有人讲其佛法无边,有人讲个性解放,也有人讲道家心丹。要整体把握其人生四阶段正好与其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名字相对应。孙悟空则是总体精神之体现。
手边无书,也只谈点个人体会。欢迎批评。
不同年龄段的人读《西游记》分别有什么样的感触能明白哪些道理
吴公一部《西游记》
传到如今只是戏。
千人看戏千人说,
有人胡说真可气。
一部《西游记》,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倾其一生的精力去深读和研究,有说不完的神话故事,有道不尽的人生哲理,有悟不清的佛家禅意。吴公通过西天取经的历史,再进行神话的虚构,寓意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把悟空寓意着一个正面人物,英雄虎胆,刚正不阿,面对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为了人间的正义,横扫一切妖魔鬼怪,这个鬼怪也就是喻示着统治者的黑暗与阴险。唐僧象征着最高的领袖地位,但他不明是非,善恶不分,紧箍咒一念,令孙大圣满地打滚。猪八戒一介贫民,贪吃贪睡又贪色,不思进取,做一天八戎扛一天钉扒。至于《西游记》其它的义容,并不是只言半语能讲清,且听下回分解。
人到中年,再读《西游记》,会有什么样的感悟
从童年的看热闹,到中年的看本质,我对吴承恩的态度犹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
由欣赏崇拜到深恶痛绝!
应该从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开始,《西游记》便让我对作者、作品顶礼膜拜,九九八十一个故事实在扣人心弦,你不能不对吴承恩驾驭文字的能力叹为观止!
中年再读《西游记》,越读越不是滋味。
一,迎合统治者需要,宣扬皇权绝对权威论,任何反抗,都是徒劳无功的,只落得个可悲下场。
二,破坏传统中华文化的纯洁性,在诸子百家中,硬生生的植入了一个外来文化:佛教。
这个佛教的传入,吴承恩虽然不是始作俑者,但他用一枝生花妙笔,来了个推波助澜!
一部《西游记》,不但将佛教思想推向中国每个角落,还使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天然抗拒性不攻自破,《西游记》在理论上使儒佛道统一起来。
外来先进的文化是一种帮助。
可悲的,是佛教的思想体系成为统治者麻痹天下人的手段!
时至今日,佛教在发源地印度早已式微,但是中国却遍地开花,根深蒂固!
三,世界在冥冥之中都是注定的,一切都在因果轮回,按既定的程序发展,你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
四,只有在体制内的人才是正统的,来自体制外的,都不值得信赖,要千方百计除之而后快!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唐玄奘是如来弟子,十世轮回金蝉子;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和尚是巻帘大将;只有一个孙猴子是体制外。
体制外的孙猴子,最后被如来神不知鬼不觉地,用自己的外传弟子六耳猕猴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了!
设定的“劫数”,设定的行程,设定的结果,一切都在设定之中!
读《西游记》到底是在读什么
读一个神话故事,以取经为脉线,串联四个人物。以唐僧为首,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力压众神,有靠山得信任。孙悟空,本领超强桀骜不驯,不善奉承伦为二线。猪八戒,有点本领自以为是,浪漫花心,左右逢源墙头草。沙僧,忠厚老实榒巧愚钝,做事勤奋,最不待见。不是最好的人物,组成一个最强的团队。
以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人生不只享受,如果想成“仙”,还懂舍生造众。做事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先天不足,应该努力学习,相信勤能补拙。遇到不可战胜的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人定胜天。没有资源没有优势,要相信白手起家也能力争上游。这就是《西游记》对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