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能得到保证吗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受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儿童。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念书,男孩在校的比例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为92.01%。男孩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75%,女孩的这一比例为1.8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男女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极小。比较而言,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然达80%,而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只有70%。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辍学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报告》反映,三分之一的15-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外出打工。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虽然较高,但与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绝大部分已经就业的农村留守儿童依然从事农业工作。15-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中在业的比例为12.53%。在业农村留守儿童中83.15%为土地承包经营者。男性务农者多于女性,女性进私营企业者多于男性;女性雇员多于男性,而男性自营劳动者多于女性。
延伸阅读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需要做好8方面的工作
全国妇联27日上午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全国妇联负责研究所政策法规室主任蒋永萍表示,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需要做好8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公共服务资源。
3、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4、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研究,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不同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分层研究。
5、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要克服过于笼统、表面和形式化的倾向,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分层信息,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
6、解决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强化留守幼儿的计划免疫和保健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留守幼儿享有应有的医疗服务。要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学前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托幼机构,提倡形式多样的托幼服务方式。
7、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8、解决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大龄留守流动儿童创造更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
农地圈问答团队:郭瑞旭回答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起来与家长陪伴长大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留守儿童教育要存有慈母般的心,漫漫引导归顺独立,撒野的心,独来独往的人。而家长陪伴长大的孩子应放开她,逐步去掉她的依赖性,让她独立自由做主,适应个人生活。两者不同在于怎样收与放,得合理掌握,正确引导才行。
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是外出务工家庭的大事,
农村学校合并,注入教学经验好的老师,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全面的,德智体,抓好孩子们爱学习,多读书,懂得怎样做才是国家有用人才!优秀成绩是父母所期盼的,抓实好孩子们健康成长多样化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在已经是社会的共同话题,不再是某一个地方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更多一些,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就更严重一些。
现在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而老人的年龄相对来说都比较大了,有的能为孩子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再有其他精力来教育孩子了。所以相当大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必须依靠学校来完成,那么老师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军。做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发展情况,应该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也要充分的理解老师,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和老师联系,支持老师的工作。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双方要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充分理解,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