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武昌起义连续出现了五次意外,是真的吗
- 武昌起义一共牺牲了多少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 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导致清朝统治的崩溃
- 有人说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有十三个,清朝北洋军却只专注于打武汉三镇,这是为什么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连续出现了五次意外,是真的吗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政府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革命当人决定以武汉为中心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共举大计。1911年9月24日,两个团体再次召开联席会义,研讨制定了起义计划,推选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决定10月6日也就是中秋节那天发动起义。然而,也许是好事多磨吧,自此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使起义的日子改了又改。
第一次意外:
可能是起义计划不太周全,各项细节没有做好,引起了胡北当局的高度警戒,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不得不延期举行。
第二次意外:
第一次计划失败后,文学社和共进社的革命党人又很快作出决定,准备于10月9日继续起义。谁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惊动俄国巡捕。闻声而至的俄巡捕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起义计划暴露。湖光总督瑞澂下令全城戒严,严查细抓革命党人,致使各标营革命党人失去联络,当天计划落空。
第三次意外:
10月9日的计划落空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当即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日当晚,清军工程八营二排陶启胜查铺到第五棚的时候,看见该棚的正目,也就是班长金光龙荷枪实弹,就警觉地上前夺金光龙的枪,金光龙见事不炒就大喊动手,其中有一个叫程定国的革命党成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抢射击,击中陶启胜,陶负伤而逃,毙死家中。一时间人声鼎沸,枪弹如雨,起义的枪声提前打响。
起义军很快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驻守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以及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赶往楚望台,起义人数达3000多人。晚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暑和旁边的第八司令部,但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攻击,经一夜苦战,终于在天亮前夺取了督署和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澂越墙而逃,第八镇司令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落在起义军的撑控之下。汉口、汉阳的革命党人听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夺取了汉阳和汉口,管控了武汉三镇。自此,湖北军政府成立,黎洪元担任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如此看来,武昌起义的意外也就明显的三次。当然,在具体的起义过程中,其困难与挫折何止三次五次,超过十次都不为过。各位朋友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指正评点,互赞互粉!
武昌起义一共牺牲了多少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谢谢邀请。武昌起义死亡人数与古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死亡人数似乎是最少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良机,武昌起义敲响了腐朽清王朝丧钟,也结束了中国二千一百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武昌起义牲牺多少人存在一定争议,有说二、三千人,有说万余人的。
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党人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国称帝,封建军阀专制统治形成 ,中国人民仍然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导致清朝统治的崩溃
武昌起义有骨牌效应,趁机点燃了革命烽火,并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时期,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尤为突出尖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旨在践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革命,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活动,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以及后来的“武昌起义”等。前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有“武昌起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也顺势把革命风暴推向了全国,轰轰烈烈的的“辛亥革命”开始了。历时不到半年,在革命党人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终于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武昌起义的重大胜利,是后续辛亥革命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清朝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导致“武昌起义”必然爆发。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迎合洋人,卖国以求荣,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声势浩大的“天平天国运动”被扑灭了。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甲午战争”惨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割地赔款不计其数,导致人民愈加痛恨清朝的无能统治,反抗浪潮此起彼伏。出卖“义和团”用于媾和列强,清末新政又迷惑人民,制造了空头支票的承诺,立宪派也已经失望透顶,有的倒戈成为了革命派,革命之势已不可避免。保路运动的风起云涌,导致革命党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于是,在不堪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发动了武昌起义,顺势席卷了全国。
综上所述,武昌起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拉开了清朝封建统治灭亡的序幕。
有人说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有十三个,清朝北洋军却只专注于打武汉三镇,这是为什么
首先,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应该是15个,不是13个。山西和山东也曾宣布独立,不久又被清廷复辟。
1907年以后,清朝共计有23个省:关内19个省,关外3个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再加上新疆省。(青海,西藏,内蒙属于特殊藩部。)当然,1887年建立的台湾省在1895年就割让给了日本。
所以,等到武昌起义的时候,满清在关内还有18个省。1884年建立的新疆省不算关内,因为关内指的是山海关以内、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当时,关内18个省都在武昌起义后发生了起义。满清真是到了“破鼓万人锤”的境地。
其中,山西和山东两省也曾宣布独立。山西在10月29日早上发动起义,宣布独立。可是,等到12月12日就被曹锟的第三镇新军赶出太原。山东是在11月13日由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另外,直隶,甘肃和河南三省的起义都没有完成,没有宣布独立。关外三省和新疆省也没有宣布独立。
所以,武昌起义后有15个省成功宣布独立。最后,只有13省坚持到清朝灭亡了。不过,山西起义新军只是退出太原,清军没有全部收复山西。所以,也可以说是有14个省的独立坚持到清朝灭亡。
其次,北洋军除了打武汉三镇以外,还打了山西!
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10月12日),清军就调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等率水陆两军赴湖北“剿办“。可是,北洋六镇官兵是袁世凯嫡系,不听荫昌指挥,荫昌镇压不利。14日,清廷形势紧迫,只能请袁世凯出山,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军在袁世凯复出以后,开始对武汉三镇发动猛烈进攻。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武汉三镇是辛亥革命的“领头羊”,等到武昌起义11天后(10月22日),湖南和陕西新军才在分别长沙和西安发动起义。湖南和陕西成了参加起义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当时,革命党有约定。如果一省起义坚持超过10天,其他省份才相继举义!所以,这十一天内,清廷肯定集中兵力专打武汉三镇。
等到全国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以后,清廷依然主打武汉。因为,武汉革命党的势力最大。而其他几省,多是旧官僚控制,属于“墙头草”。只要湖北被平定,其他几省也就该“望风复辟”。
可惜,“固若金汤”的黄河以北突然出现意外。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军发动起义,宣布独立。山西成了北方唯一一个独立的省份。山西邻近直隶,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清廷朝野震动,很多王公贵族纷纷逃离北京。
清廷马上派出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山西起义。可是,吴禄贞倾心革命,和阎锡山组成“燕晋联军”,打算切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并且计划挥师北上推翻清廷。
袁世凯很生气,腹背受敌。同时,袁世凯也发现山西对“后方”稳定的重要性。于是,袁世凯派人刺杀吴禄贞,并让曹锟北洋第三镇进攻山西。
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阎锡山抵挡不住。于是,山西都督阎锡山和副都督温寿泉兵分南北两路,继续战斗。在“南北议和”时,阎锡山向袁世凯示好,表示“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并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1912年3月,阎锡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开始主政山西。
北洋军的战斗力真是强悍,等到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
1904年,清廷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计划编练36镇新军。等到武昌起义时,只成立了26镇,共计18万人。其中,新军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分布在直隶、山东与东北。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每镇拥兵12000余人,共计7万多人。剩下的10余万新军,分布在全国20余个镇。
袁世凯为这支部队花费600多万两白银,而其他各省新军花费不到北洋新军的一半。清廷也视北洋六镇为朝廷的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所以,单独派出北洋新军,任何一省的新军都不是北洋对手。
革命形势看似如“星火燎原”,烧遍全国。其实,湖北的革命军在北洋新军打击下,一直在节节败退。庆幸的是,袁世凯不想忠于清廷。而是选择了“南北议和”,逼清帝退位,袁世凯自己当大总统。
(文|勇战王聊历史)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后,湖北新军协统(相当于今天的旅长)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很不情愿,据说躲到了床下,所以黎在历史上又有“床下都督”之称。
“床下都督” 黎元洪以首义之功担任了中华民国副总统,袁世凯死后,又继任为大总统
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1864年出生于一个绿营军官之家。父亲黎朝相,太平军起时投身绿营,累功迁至游击,太平天国失败后退役回家。后因家境贫困又重操旧业,到天津北塘投入练军,又一次吃起了军粮。1877年,13岁的黎元洪随父迁往北塘读书,这是黎元洪的第一次远行。
北塘位于天津东侧,濒临渤海。此时的天津因洋务派首脑曾国藩、李鸿章先后驻节于此,故成为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西学弥漫,得风气之先。受此影响,黎元洪的眼界也逐渐开阔,兼之在从戎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萌生了弃文从武的念头。1883年,黎元洪考取了北洋天津水师学堂,师从后来名震天下的严复、萨镇冰学习海军。
天津水师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的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设管轮和驾驶两个专业,学制5年,课程有英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气象、力学等,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勤勉好学的黎元洪在这里如鱼得水,各科成绩均为优等,深受学堂师长的赏识。1888年春,黎元洪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被赏以六品顶戴,以候补把总的身份上舰实习。1890年,黎元洪奉调粤洋水师,任“广甲”号三管轮,负责轮机的保养、维修工作,成为一名正式的海军军官。
1894年7月25日,一直对中国虎视耽耽的日本军队在朝鲜牙山向清朝援朝部队发动了进攻,同时偷袭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海战正式爆发。9月17日,著名的黄海海战打响,黎元洪所在的“广甲”号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下参加了战斗。后来“广甲”号在管带吴敬荣带领下脱离作战水域,在大连湾三山岛附近搁浅,吴敬荣下令毁舰后乘小船逃走,黎元洪等数十名官兵也跳海逃生。
甲午海战后,清海军主力已全军覆灭,黎元洪只好另谋出路。恰好这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设立延才馆,广聘水陆人才,黎元洪闻讯后决定去投奔张之洞,希望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水师中谋得一个饭碗。黎元洪的南京之行却成为他一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其日后发迹埋下了伏笔。
1895年初,黎元洪在南京拜见了张之洞。张之洞曾是晚清著名的“清流派”领袖,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是清末洋务派著名的领军人物之一。这次会见,寡言厚重的黎元洪给张之洞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张之洞发现黎元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干练之才,便让他负责炮台的督建工作。工程完工后,张对黎元洪的表现十分满意,便保举他作了炮台总教习,后来张之洞回湖广总督本任,又将其带往湖北。
黎元洪随张之洞回鄂后,以其较高的军事素质而受到张的重用,张之洞多次称赞他是位“知兵之将”,并曾手书“智勇深沉”以示嘉勉。在张之洞的提携下,黎元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先后担任了护军马队帮统、管带,护军前锋四营督带等职,品级也扶摇直上,由千总到守备、都司,最后晋升为副将,成为张之洞的心腹爱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在全国编练新军,湖北置新军两镇,黎元洪被任命为第二镇协统,1906年湖北两镇合编为第八镇,由张之洞的心腹张彪出任镇统,黎元洪担任第21混成协协统,并兼任兵工厂提调、棉麻局会办、讲武堂会办等重要职务,黎元洪凭自己的实力在湖北军界逐渐站稳了脚跟。
1906年10月,清政府决定在河南彰德举行秋操,参加演习的清军分南北两军,北军是袁世凯的北洋军,由北洋悍将段祺瑞任总统官,张怀芝为统制,南军由湖北新军组成,总统官是第八镇镇统张彪,黎元洪任统制负责具体指挥。演习中黎元洪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赢得了好评。1908年11月,第二次秋操在太湖举行,依旧分南北两军,北军由驻江苏的陆军第九镇组成,南军还是湖北新军,南军在黎元洪的指挥下越战越勇,最终大败北军。两次秋操使黎元洪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中国新建陆军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黎元洪平素为人开明敦厚,加上他自己是学堂出身,故对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官兵比较器重,敢于吸收那些观念较新的秀才兵入伍。他还与湖北资产阶级的上层代表立宪派联系密切,1911年立宪派发起保路运动,他曾以军界代表的身份入会,壮大了保路斗争的声势。
1911年春,腐败的清政府为维持朝不保夕的统治,竟然将已收回的路权以“干线国有”的名义重新出卖给西方列强,两湖、川、粤四省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而尤以四川为烈。湖北巡抚端方奉命率鄂军入川“平乱”,武汉空虚,革命党人拟在武昌举行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古老传说传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湖广总督瑞澄惊恐万分如临大敌,严令军警加紧巡逻,一时间武汉三镇密布鹰犬密布,缇骑四出,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黎元洪对瑞澄等人的高压政策极为不满,他认为对革命党人仅靠杀戮不但不能平息,反而会酿成巨变。在防范党人的具体措施上,他主张采用缓和一些的手段,他多次请求瑞澄“别图办理”,以消祸患于无形,但却遭到瑞澄的严词申斥。无可奈何的黎元洪回到家里,忧心仲仲地对家人说:“恐怕要出乱子了。”
1911年10月10日晚,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和第八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同时举事,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接着,城内外的党人纷纷响应,向湖广总督衙门和第八镇司令部发起了猛攻。黎元洪手下的党人也率士兵冲出营门,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黎元洪见局面已无法收拾,便对手下将士们说:“如能维持,不负皇恩,是所至盼。若能维持到底,将来必予重赏,否则听其自便。余不能为汝等负责。”随即和几个亲信趁乱匆匆跑到黄土坡,在心腹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此时的黎元洪万万没有料到,几个小时后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职位落到他的头上,而且从此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