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抗战时期东北为抗日做出多少贡献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东北那些事儿。(约800字,阅读需2分)
如果要论东北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多少贡献,看看学界关于抗战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知道了——抗日战争由八年抗战变成了十四年抗战,也即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变成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整个抗战,东北地区首当其冲,日军最先侵略这里,这里也就最先开始了抗日。
东北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整个战略上说,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客观上牵制住了日军对苏联的进攻,否则苏联将面对两面夹击,莫斯科保卫战胜负还真不好说。
而东北战场上中国人民的英雄抗战牵制住了大量关东军,我们知道关东军可是日军陆军的精锐部队,东北的抗日志士对日军的不断袭扰,也影响了日军的以战养战策略。
东北的抗战在精神上也鼓舞了中国人民
东北的抗日英雄很多,广为人知的就有很多,比如有让日本人都敬佩不已的杨靖宇、有誓死不当俘虏投江的八位女战士(八女投江)、有在日军监狱里宁死不屈的赵一曼等等,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英雄,比如东北的大刀会还曾砍死日军少将一枚。东北抗战打响后,全国多次发动了捐钱捐物的支援行动,马占山的名字甚至还出现在了香烟品牌上。
东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消耗了不少日军
东北地区的抗战环境十分艰苦,一直打了足足十四年的时间,老百姓全家穿一条裤子并不是电视剧里面才有的而是真实存在于东北地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大屠杀就发生在东北,为“平顶山惨案”,3000多中国人命丧日军手中,这是一笔罄竹难书的罪行。
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
虽然主力部队很早就撤出了东北,但东北人民在兵力和武器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抗战,抗日的烽火一直绵绵不绝,十四年下来,据日军陆海军自己统计的数字,日军在东北地区付出了伤亡17.1万人的代价。
从马占山指挥的中国人武装抗日的第一战“江桥抗战”,到东北抗联随苏联红军进攻日本关东军。这十四年,无数东北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这类的问题我本来是无什么资格来回答,我不通历史,所知道的一些都是通过我们教科书上才知道的。没一点此外的新奇,因此,回答这类题就无什么意义。
只是今日没有什么题材可写,刷头条时,上来就遇到“请你回答”这问题。为了头条的事业不搁浅断更,也就想捡自己知道的说一说,就算是遇到熟人唠几句客气话,寒暄一下而已。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其实不用我来说,大家都知道,并且或许都比我知道得更清楚更多,因为这个事情还算是很重要的。
虽然不知是不是确切的答案,我觉得应该是1941年10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那个珍珠港事件,引发了美国对日本的宣战,开始了太平洋战争,这个应该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而后从1943年到1944年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的失败,遭受了美军的沉重打击,陷入了困境。然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节节胜利,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由1945年8月日本在美国的两枚原子弹轰炸的催促下,8月15日日本才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死了多少人
关于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数量问题,迄今没有特别准确和权威的数字,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和财产损失情况,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单方面统计的,比如1945年10月曾经专门派员去河南调查“大饥荒”的死亡人数。然而由于各级官僚未能尽职尽责,同时在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户籍制度也不够完善(太多军阀割据地区),从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没有准确基数,如何计算损失数字?
经过各方面和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大致可以认定,在民国成立的1912年人口总数为41964万(4.1亿),而南京政权覆亡的1949年为54167万人(5.4亿),处于一种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增长缓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抗日战争期间造成的重大牺牲和人口损失。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国民政府官方的动员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前后的数字来看,战前4.5亿人口的数字大致靠谱,但真心不够精确。
先说军队损失,国民政府的军队自报伤亡331余万人,其中阵亡131万人,该数据来源于国府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然而这个数字明显缩水,一方面,它只计算了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的伤亡,没有包含东北的前期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等,另外一方面,也不包含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延安领导之抗日武装的伤亡。
按照国民政府的各类官方数字来认真统计推算,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一书中将抗日军队的总伤亡注明为380余万人,怎么来的呢?首先确定抗战胜利时的军队总数,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的现役军队有180万人,而到了抗战胜利时公认的说法有500余万人(内战爆发时的所谓430万,是经过裁军和整编以后的数字,确实有复员和裁汰)。对此,1944年接任军政部长的陈诚是有发言权的,军政部就是管这个的,他晚年回忆说:
“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员名,而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了”。这段回忆反映出来两个重要数据,第一是预算员额确实是500万人,第二是国军吃空饷的比例相当之大。那么也就是说,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军总人数从180万增加到500万人,净增长为32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隐瞒了另外一个重要数字,也就是壮丁的损失(没有预备役制度),这都是可以计入军队伤亡的。
按照国民政府的官方数据,从1937年到1945年全国实征壮丁1392万,要么补入野战部队,要么用于军队夫役,期间冻饿病死以及被虐待致死的数量非常庞大。丁治磐在1943年的日记中说,“民国三十一年,全国计征壮丁100万人,逃者60%,自征兵以来,已征700万人,连年逃亡达半数”。那么以1392万人出现50%的逃亡损失计,真正补入军队的约为700万人左右。
再以实际补充数量减去净增长数量,也就是700万减去320万,则最终体现的伤亡损失数字确为380万人。可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国军“吃空饷”的恶习,也就是说那500万兵力的数字是不靠谱的,把陈诚那“300万可战之兵”的判断综合进去再打个对折,抗战胜利时国军实际员额有400万就算不错了,因此伤亡数字还得加上100万,也就是达到了480万人。如果再加上全面抗战爆发前,从1931年起各次抗日战役战斗的损失,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含东北军和其他杂牌军)的伤亡应该在500万人左右。
那么我党领导的军队损失情况如何呢?1945年在“七大”的会议上,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报告指出,八路军牺牲122245人,负伤201381人,合计伤亡313626人。而新四军的官方数据,是伤亡89000余人,最后修正的则是《抗日战争八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的记载:我军共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两项和约为25万人,被俘后被屠杀的呢?
因此,双方军队的伤亡总数应该不低于530万到540万人,而近年来,民间的数据版本是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伤亡总数为680万人,笔者认为应当取个中间值,即军队伤亡总数约在600万人左右。其中国军的阵亡率为39%(131万比331万),我军的阵亡率为38%(以八路军的12万比31万为基准),两者基本上是接近的,那么按600万之数和39%的阵亡率计算,抗战期间中国军人的阵亡总数字约为230到240万人左右,以中日军队的战斗力差距和战损比例来看,这个数字是基本靠谱的,因为日军死在中国战场上的数量应在70万左右。
至于平民的伤亡情况,中国老百姓约有900万人直接死于战火,另有800万百姓死于病饿等其他因素,合计有1700万无辜平民丧命。但是要注意,这只是死亡数量,所以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为2062万一说,是指军民两大部分的死亡数字,它包括了壮丁死亡、宝岛和其他地区的平民死亡数量。而如果再计入伤病失踪情况,平民伤亡当在3500万到3800万人之间,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
抗日战争期间,敌人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包括民间损失和军费开支、以及海外华侨所受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和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亿美元到6500亿美金之间,注意这是按1945年的货币比值折算的,跟今天的美元价值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换算到现在,那更是天文数字。
当年日本人做的恶和欠的债,磬竹难书,不敢忘,也不能忘!
我国抗日战争时间是多少年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十四年。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虽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逃跑了,但并没有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局部抗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也参与了局部抗日。这个时候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有杨靖宇、赵一曼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蚕食!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企图灭掉整个中华民族!因在此之前的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改,不久(1937年7月22日)发表庐山谈话,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面抗日!后来,中国军人还组建了远征军,赴缅甸作战,驱逐打击消灭了缅甸的日寇,中国远征军班师回朝。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中国人民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通过14年的艰苦抗日,最终以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而载入史册!所以抗日战争是14年。以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没有道理,民族英雄的血不能白流。建议统一口径,伟大而又神圣的抗日战争是14年。其他说均不准确。回答供参考。不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