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惺惺 作秀 孝顺 还是 二十四惺惺 二十四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真孝顺还是惺惺作秀(3)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2 17:54:07 浏览1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上回我们看到了东汉时代形形色色的“行孝秀”,又是睡在墓穴里得了风湿关节病吧,又是打雷之夜爬上坟墓吧,

又是“郭巨埋儿”,又是“卧冰求鲤”,又是“尝粪忧心”,又是“恣蚊饱血”,又是“啮指痛心”……

听听这名字,谁还敢穿越到东汉去当孩子!

所以“二十四孝”出在东汉。上行下效。

但是,为了这个孝顺的名声,搞得这么疼,也不是事啊!

有没有更灵巧的办法呢?

聪明的国民多么富有智慧。马上,代价不算大,稍微“灵巧”的办法,随之诞生了。

讲三个“东郭先生”的故事。

《后汉书·许荆传》载:

许荆的祖父叫许武,被太守第五伦察举为孝廉。许武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能够做官,来了一个“骚操作”:

他提出要分家产,并且自己把家产中的“肥田广宅奴婢强者”全都霸占了,弟弟只分到了很少很少一部分。

但是两个弟弟都不争不抢,甘愿分得少一点,没有一点怨言。

这不符合儒家的“孝悌”之品了吗?

展开全文

两个弟弟因为孝悌,“克让”,名声大进,被荐举做了官。

许武才将亲戚朋友们都请过来,表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并将先前所得财产悉数给了两个弟弟,

“于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

如果不这样做,两个弟弟不“出圈”;

这样做了,自己最终也“出了圈”。

出了圈,就有了名声。这名声,就是进阶上层的阶梯。

一个人能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

将自己儿子埋到地里去孝顺母亲的那位孝子,是真孝顺吗?

你那位老母亲,没有隔代亲,不疼孙子吗?

那个尝粪的,是心甘情愿吗?

那个让蚊子咬的孝子,你确定蚊子咬了你就不咬你母亲了吗?

万一蚊子相互告知,这家里有个肥肉吃着很安全呢?

再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

当时有个儒生叫赵宣,山东乐安郡人。埋葬了父母之后,不闭墓道,自己住在里面,服丧长达二十多年。

乡里的老百姓都交口称赞他的孝行,被当地奉为孝子的楷模。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啊!何况壮年时。这位孝子也是屡次被征召都拒绝,表达不图仕进的志向。

后来名士陈蕃听到孝子名声,前去家访,问到妻子,才知道赵宣在墓道里守孝期间,出生了五个子女!

陈蕃认为,“欺世盗名,迷惑群众,污辱鬼神”,是个地道的伪孝子!干脆治了赵宣的罪。

当然,我们不否认那个时代氛围里,有很多真孝子。

但是由于这样的选拔人才的弊端,的确出了很多假孝子!

《汉书·游侠传序》:“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看到了吗?这就是推崇儒家,引起的社会“异变”,虚伪成风。

东汉初年,社会风清气正,这样的“弄虚作假”还相对少一些。

到了中后期,官吏们开始以权谋私,结党钻营,甚至于请托之风盛行,公开造假,虚伪的世风更加厉害。

光禄寺负责荐举茂才,基本上都是权贵官宦子弟。

《后汉书·黄琬传》:

“时权富子弟名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日:

‘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后汉书·种暠传》记载了一个故事。

当时河南尹田歆想要推举孝廉,只有六个名额,其中贵威来书信确定了五个。

田歆得罪不起,他的愿望,就是剩下的一个名额,能够让他选举一位真正有才华的名士,以此报效国家。

由此可知:察举征辟制度到了汉朝末期,已经被权贵把持的程度。

在这样“沽名钓誉”又“崇尚气节”的社会氛围中,

居上的喜欢子弟众多,都来追随,追随越多而名望越重;

居下的更广泛交游,结交名师权贵,朋友越多名望也越高。

于是,交游成风,送往迎来,贿赂公行,欺世盗名。

“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

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

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

在上的得意洋洋,自称善于“待下”,能够得到众多贤士。

在下的“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求志嘱托,规图仕进。”

崇尚儒术的结果,“言之犹可羞,而行之者不知耻。嗟乎,王教之败,乃至于斯乎。”

桓灵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推崇儒家美德,最终世风虚伪成这样。

初衷和结果完全相异,岂不令人嗟叹!

在这样变形的世风里,一个泱泱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

文子国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24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