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2 11:48:08 浏览1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读后感(一)

1、无题

——从医学史角度读《鼠疫》

其实当老师在课堂上将《鼠疫》这本书以“医学史相关书籍”的身份介绍给大家时,我是心存疑惑的。无可否认的一点是,《鼠疫》取材有参考欧洲鼠疫爆发的那一段历史,但其文学性——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它的历史价值。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试图从医学史的角度来浅显地解读这本书,方法即是将《鼠疫》中的故事与我们所经历的新冠疫情进行对比。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政府应对措施的。面对病死案例的增加、疫情之“面纱”摇摇欲坠之时,加缪在《鼠疫》一书中这样写当局的心理活动:”省长激动起来,并且宣称,不管怎样,这都不是考虑问题的最好方式。“或许语言之表达有所不同,但其中所暗含的恐惧、逃避心理却大同小异,不由得让我想起疫情在武汉刚刚”崭露头角“时,不予理会、故作镇定的反应。诚然,这种踌躇事出有因,或许夹杂着对”人民之混乱“的担忧。然而,这种担忧从长远角度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疫情的形势。

而医学史之“历史性”,恰恰在于我们应该从这样一种与医学相关的历史中发掘我们可以获得的教训——客观、勇敢地面对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出应对措施。令人欣慰的是,逃避之人只是少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有力地打赢了这次战役。

第二个方面是医学史的“医学性”。在这里我想谈论的是“我们如何做医生”。在《鼠疫》一书中,作者借里厄医生之口,表述“这座城市本身丑陋,这点应该承认。”在这样一座人人只顾自身的“丑陋”城市,恰恰是医生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打破了那层囚禁我们彼此的坚冰,把游荡在空中的孤魂拉回人世间。因此,我不由自主地思考,当我们面对何其之多的死亡与冷漠,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医生?怎样站在生死时序之间,始终怀有对生、对死的敬与畏?

或许这恰恰是医学史的意义所在,从历史性规避错误,从医学性坚守本心。如同里厄医生,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孤立无援,却又不甘沉寂、不愿封闭。

小小感想,不成体系。遂无题。

作者:李书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2级

展开全文

2、何不向空山

——对加缪《鼠疫》中灾难隐喻的解读

在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鼠疫》中,对灾难有着鲜活的描写。也正是因为灾难在人群中的残酷性,这种叙述方式显得那样支离破碎,而其中人们的挣扎又显得那样鲜血淋漓。

这部作品本身,是由荒诞文学家所描述的现实。相比加缪《局外人》中“母死,明日葬”那样突如其来、让人难以琢磨的故事情节,《鼠疫》显得那样贴近现实——一切的故事发生都有迹可寻,也正因如此,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个人的力量渺若微尘,难敌万钧。

而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在这些残忍得近乎荒谬的绝望和死亡面前,“只有爱和勇敢的反抗,才能让生命充满希望和未来”。这本书要讴歌的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在危难当头救人群于水火,而是忠实地塑造着灾难面前每个人的反应与态度,赞扬群像中那些勇敢而积极的成分。

对现实的致敬也同样使它成为了对百年以后人类发展现实的精确预言。当疫情成为现实,当《鼠疫》被重新提起,一切飘渺的幻想跨越历史,从虚无化为实有。这是一种艺术的再临,令人们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恐惧。即使鼠疫过去,奥兰城也仍然在瘟疫的阴影下,人们时刻保持着紧绷的惊疑。

但加缪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们的个人主义虽然根深蒂固,然而总有那样的勇者,敢于逆行向前,披荆斩棘。这在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他的观念里,人们各自生活,孤独且缺乏理性。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中,人们摒弃了绝对的自我主义,呼吁为集体做出贡献。这也是疫情的结局与小说结局产生巨大悖逆的关键原因。作品中表现的人性是真实的,比如雷蒙·朗贝尔不顾传染风险,设法逃出城市去见女友;又或者是那些想方设法让城内城外的人进出的商品走私犯,只是为了赚一笔转移费。他们是愚昧的,无知的,也是纯粹利己的,而集体要为这些自私的行为买单。

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评判他们,当然会觉得他们愚蠢而卑劣,但当我们身处疫情之中时,我们会不会也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会不会以某种形式成为群体中拖后腿的那一个?谁也无法肯定。

在反复的思考和自我否定中,我想加缪最终还是找到了“人类该往何处去”的答案。在《盛夏集》中,他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的身上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夏天”。而这个夏天,对于疫情中的人们而言,是直面死亡的勇气,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

《鼠疫》给人们以警醒,而人们的精神于此间得到了升华与飞跃。

我们不再像《局外人》的默尔索那样庸庸碌碌,以荒诞的行为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但我们依然拥有一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脏,因为我们拥有一个鲜活的集体。在这里,我们仍然渺小如同桃核,却不必被曝晒被挤压,而是自由地投向空山,冲击沃土,化作邓林。

作者:杨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2级

3、死亡,只是走出了时间

“深知我心”完整、平静地叙述了学识渊博的文学博士Vivian意外得知自己患上了卵巢癌,且病程已至晚期没有治愈的可能,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她从悲伤、拒绝接受现实到最后的泰然接受,直面死亡的故事。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影片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叙述着死亡,平静却不平淡。

Vivian是一个才华横溢,造诣颇高,严于律己的文学教授。她本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意外降临,Vivian患上了卵巢癌晚期。尽管康复的希望很渺茫,她还是积极、勇敢的接受了治疗,全程强忍着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坚持使用全剂量抗癌药物治疗。在头发逐渐掉光、身体日益消瘦、疼痛频率逐天增加的过程中,她仍不屈服,并在此过程中调整好心态,以平静姿态直面死亡。

曾经读过一句话,“直面死亡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初读时,只觉得晦涩难懂,但看完深知我心,跟随着Vivian的脚步,我逐渐理解了这句话。生命很简单,拥有这个过程,珍惜泥土扑面,阳光灿烂,爱惜一粥一饭,一针一线,爱护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人,相信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死亡也很简单,呼吸停止,心电图呈平行线,医生宣布死亡,或安详,或身边充斥着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死亡看似可怕,却也可以用三言两语描述,因为生死是这天地之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时每刻都有新生命诞生,也有生命到达了终点。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会面对死亡,生死从不对立,二者紧紧纠缠在一起。余华老师曾说:“一个人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不必惧怕,只珍惜生命,在三四月播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实生命,找到意义,自会在七八月收获。

Vivian的实习主治医生Jason从一开始只把病人Vivian当作病人,一个需要治疗的对象,一种试验品,转变到对病人坦诚相待,开始变得更加关心病人,还会谈论到病人的生平经历和成就。以及在主治医生下全剂量药物而自己无力反驳时感到伤心难过。

其实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Vivian是一个社会关系很简单的人,在患病后,与她接触最多的除了为数不多的亲人,就是治疗医生。我相信Jason对她态度的转变,也是支撑他能够直面死亡的力量,因为Vivian清楚地意识到她没有被遗忘。在她留恋的这个世界上,还有挂念着她的人,她没有被遗忘,只是走出了时间。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在为生欢呼的同时,也能接受并直面死亡的降临。死亡,只是走出了时间。

作者:李水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2级

以上为《医学史》课程作业之读后感分享

编辑、审核:夏媛媛

扫码关注

微信号|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