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鸡起舞 铁血 悲惨 有着 结局闻鸡起舞 结局

闻鸡起舞的男主,有着铁血的故事,悲惨的结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2 10:19:33 浏览1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01

午夜的洛阳,

几声荒野的鸡鸣之后,

两名年轻的司州主簿拔剑起舞。

他们常常共论天下大事,

还互相约定道:“如果四海鼎沸,豪杰并起,我与足下要在中原相互避让啊!”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典故“闻鸡起舞”,

两名年轻的司州主簿便是刘琨和祖逖。

彼时,

刘琨不过二十出头,

祖逖稍长,

二十四五岁的样子,

豪言壮语之中可见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刘琨的故事更为人所知,

他出镇并州,

抵御刘渊和石勒,

留下了胡笳退敌的佳话,

成了晋朝收复故土的精神象征。

展开全文

是闻鸡起舞中的另一位主角,

祖逖。

02

祖逖,字士稚,

范阳遒县人(今河北涞水),

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

出身官宦世家,

兄弟共六人,

都颇有才干。

年轻时放荡不羁,

不修边幅,

都十四五岁了还没念过书。

但另一方面,

他却乐善好施,

每次去到田舍之间,

就拿出谷物钱帛发给穷人,

还说是哥哥们的意思。

可以说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领袖的气质,

于是族人们渐渐开始看重他。

虽然读书晚,

但他的学习能力相当强,

一旦开始读书,

很快便博览群书,

通晓古今。

往来于京师洛阳,

凡是见过祖逖的人都称赞这个小伙子有才华。

很快,

刚刚平静不久的天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乱。

就在闻鸡起舞前后,

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司马王爷们开始了无休止的自相残杀。

中原涂炭,

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

晋朝北方的国土逐渐沦陷。

而皇帝就像个玩偶,

想废掉就废掉,

想绑走就绑走。

也许正因为看见了司马王爷们一刀刀凌迟这个国家,

祖逖对他们彻底失望。

他先后拒绝了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东海王司马越的征召。

等到京师大乱,

北方再也待不下去,

祖逖终于做出了决定,

带领族人南迁。

03

南迁路上,

几百家人的队伍拖得老长。

祖逖背着包裹徒步其中,

旁边跟着他的马车,

上面坐的是同行的老弱。

不仅如此,

他的衣物、药品、粮食也都拿了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路上,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他拿主意。

于是,

自然而然地,

祖逖就被大家推举为了首领。

渡江之后,

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

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任用为徐州刺史,

留在丹徒京口。

虽然身在相对安定的江东,

但祖逖心里想的却是收复中原。

于是,

他养了一批所谓“暴杰勇士”,

还待他们如子弟。

这些人可不是省油的灯,

当时的江东闹饥荒,

他们便到富户家中,

偷盗抢劫。

祖逖不仅不管,

还时常抚慰他们,

打着趣问道:“又到南塘去走了一趟吗?”

如果这些人被抓住,

祖逖就帮着解围。

周围的人对此多有诟病,

祖逖却谈笑自若。

从祖逖后来的表现来看,

他不是不知道这些亡命徒所做的事是错的,

但他之所以放纵,

甚至支持,

是因为他需要这些人的帮助。

很快,

祖逖进言司马睿北伐。

此时的司马睿刚刚站稳脚跟,

无暇顾及,

便以祖逖为奋威将军,

豫州刺史,

自行组织北伐。

但朝廷能提供的补给仅有千人的粮食,

布三千匹,

铠甲武器则自行解决。

祖逖带着当初跟随他的百余家部下上路了。

当这只还很弱小的部队再次渡过长江时,

著名的一幕发生了。

船行至中流,

祖逖敲击着船楫,

慷慨陈词:“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大概是说老子不能恢复中原,就像这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中流击楫之后,

等待着他的将会是命运的挑战。

04

祖逖首先率部到达了江阴,打造兵器,

补足军需,

还募集了两千人,

然后继续北上。

此时的北方大地,

既有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

又有逐渐崛起的羯人石勒的势力。

除此之外,

无法从战乱中逃脱,

被迫留在北方的人民修筑了一个个堡垒,

并组织了军队自保。

这样的堡垒在史书中被称为“坞”,

首领称为“坞主”。

这些大大小小的坞堡,

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

看形势寻求某一方的庇护。

祖逖首先要征服的便是这些坞主。

豫州刺史祖逖来到了豫州的谯城,

而这里主要由张平、

樊雅两个坞主在统领着周围的坞堡势力。

为了让这些人归顺朝廷,

祖逖先发制人,

诱使张平手下的将领谢浮杀死了张平。

司马睿嘉奖祖逖,

往前线运粮,

但因补给线过长,

没有成功。

于是祖逖的军队陷入了饥荒,

而另一个地头蛇樊雅则趁机夜袭祖逖。

关键时刻,

蓬陂坞主陈川派遣将领李头帮助祖逖攻破了谯城。

祖逖本以为已经控制住了局势,

没想到因为他器重前来救援的李头,

引来了陈川的猜忌。

愤怒的陈川杀死了李头,

还不知死活地纵兵在豫州到处劫掠。

很快,

祖逖截击陈川成功,

释放了被劫走的男女,

归还了车马,

秋毫无犯。

这下陈川彻底倒向了北方的石勒,

扫平了远近坞主的祖逖也就此迎来了他的下一个强大的对手。

05

祖逖主动进攻战败龟缩的陈川,

而迎接他的是石勒的侄子石虎的五万援军。

石虎虽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暴君,

但论军事实力,

绝对不容小觑。

可这样一位狠角色,

遇到祖逖,

却立马被当头一棒。

祖逖设奇兵大败石虎。

战败后的石虎和陈川一样纵兵劫掠豫州,

把陈川迁到了石勒的老巢襄国,

并留下大将桃豹,

镇守在陈川旧城的西台。

另一方面,

祖逖派将领韩潜镇守在东台。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场景:同一座城池中,桃豹的部队出南门去放牧,祖逖的部队则从东门出入,两军相持了四十多天。

为了打破僵局,

祖逖出招了。

他派了一千多人运送装满了土的布袋,

给人一副粮食充足的样子。

然后又派了几个人担着真的米,

假装疲惫不堪,

在路旁休息。

敌人果然上当来抢,

这几个兵则一哄而散。

抢到了米的敌军,

却失了胆气。

觉得祖逖的军队粮草充足,

自己的军队却已经饿了很久,

越想越害怕。

石勒适时地派出了一只运粮队,

准备补给桃豹。

然而祖逖的计划却还没有结束。

他派遣韩潜在汴水追击运粮队,

成功缴获了所有粮食。

至此,

桃豹失去了继续留守的资本,

连夜逃跑,

退据东燕城。

而祖逖则不失时机地步步紧逼,

数次派遣军队截击石勒,

石勒的势力范围日渐缩小。

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石勒派出精骑一万抵抗祖逖,

又被祖逖打败。

这一来二去,

许多人纷纷离开石勒归降了祖逖。

趁此机会,

祖逖派遣使者抚平远近的小势力,

礼贤下士,

即使是奴隶也受到礼遇。

史书记载,“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短短一句话,

却是怎样的豪情万丈,

英雄气概!

06

在战场上屡屡得胜的祖逖,

紧接着又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策略。

在黄河边,

有些坞堡先前就已归附石勒。

祖逖不仅不对他们动武,

还允许他们听两边话,

做双面间谍。

并且时不时地派出军队,

假装进攻这些坞堡,

让石勒觉得他们并没有归晋,

从而保存了这些坞堡。

在夹缝中得以存活的坞主们感恩戴德,

充分发挥了间谍的作用。

只要石勒军中一有什么计划,

祖逖总是能收到消息。

不仅如此,

祖逖对待下属,

赏不逾日;

对待百姓,

劝督农桑,

收葬枯骨。

于是在酒会之上,

就有老人家流着眼泪感叹道:“这把年纪了,又得父母,死有何憾?”

而不敢窥兵黄河以南的石勒,

乖乖地派人到成皋县修葺祖逖母亲的坟墓以示好,

并写信给祖逖,

希望能够通商。

祖逖采取了一种默认的态度,

但任凭互市。

结果是祖逖“收利十倍,公私丰赡”。

可以说,

祖逖的北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从中流击楫到收服流民坞堡,

从赶跑石勒到治理百姓,

祖逖都足够优秀,

配得上当初闻鸡起舞时的豪言壮志。

所以,

与他相互砥砺的好友刘琨才会在给故人的信中说:“我枕戈达旦,想要讨平逆虏,就怕祖逖抢在了我的前头啊!”

07

带着当初的几百人,

靠8年的鏖战

到五十四岁那年,

已然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沦陷国土。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然而此时的东晋局势可以说是微妙。

司马睿虽已是东晋的皇帝,

但却并不能掌控国内的局势。

大将军王敦手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

俯视都城建康,

怀不臣之心已久,

但是忌惮祖逖的实力而不敢造次。

司马睿依仗着刘隗、戴渊等人的辅佐与王敦角力,

并准备在此时派出戴渊北上,

统领祖逖的军队。

正准备跨过黄河,

收复黄河以北的祖逖,

听闻戴渊要来,

心就凉了半截。

如今的他已经扫平了黄河以南,

而戴渊虽有才望,

但并无远见卓识,

军队一旦被他接手,

一定会丧失北伐的意志。

同时,他又担心王敦可能会反叛,

致使国家内乱,

北伐功亏一篑。

像许多令人惋惜的故事中一样,

祖逖病倒了。

但即使这样,

他也没有放弃继续为北伐做准备。

他经营武牢城(即虎牢),

这里北接黄河,

与石勒的势力隔江相望,

西接成皋,

视野开阔。

他又担心南边没有坚固的堡垒,

可能会被敌人偷袭,

于是派从子汝南太守祖济率众修筑堡垒。

但就在这些准备还没做好时,

祖逖病重了。

恰好此时有妖星出现在豫州上空,

有人便说,

今年有西北大将要去世。

祖逖看到这颗星星后,

认为它预言的正是自己。

他悲愤地说:“正想平定河北,而老天却要杀我,真是天不佑国啊!”

公元321年,祖逖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岁。

一代英雄的北伐大业就此戛然而止。

而东晋国内,

早就蠢蠢欲动的大将军王敦此时已没有任何顾虑,

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