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话
首先欣赏一下全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秋或初冬时候,冷月悄然消退了,但鸟鸦的叫声仍不停啼叫,是满天大霜太冷的缘故吧?停泊江边枫树边的渔船上的灯光对着满是惆怅忧愁的作者似乎已入睡。时已半夜,作者却都睡不着,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阵阵飘来,让作者凭添更多孤寂……常是这样理解此诗的不知对否?
另一不理解的是寺庙是否会半夜敲钟或经常这样做?就眼下的寺钟都没听到半夜敲的,或者作者所生的年代是这样或别原因?学浅识少,还望知者释疑!
“对愁眠”应指渔船灯光是“望着”愁苦的作者睡去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张继,字懿孙,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曾任捡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雕不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有《张祠郎诗集》。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船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在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的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
枫桥所在的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水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船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翁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
张继的这两句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对,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什么感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什么感悟?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寒山寺里,有一个无眠的诗人,他叫张继,刚刚经受落榜的打击,准备踏上回乡的路。
唉,十年寒窗啊,谁能料到竟是这样的结果!多少次悬梁刺股,多少次清水沃面,多少次对月长吟……都说苍天不负苦心人,为什么我的努力终不能开花结果?
皇榜前,有人手舞足蹈,有人捶胸顿足,而我,只能默然转身,消失在汹涌的人流中。苍茫人世,谁能读懂我的忧伤,谁能读懂我寂寞的身影?
家乡的妻儿,你们还好吗?真心对不起,辜负了你们的期待。我说过,一定会给你们想要的生活,但是,这次,我真的无能为力啊!现在,我只求,在村口,我们执手相望的时候,你们还能给我一点点尊严……
既然睡不着,索性披衣而起,来到外面。此时,月影西斜,森森的树林间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寒霜落在双肩,凉气砭骨。
江面上,还有星星点点的渔火。岸边,是两排枫林,秋叶染霜,醉了长夜。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哀愁,谁能与我同醉?
“当--当--”,寒山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啊!已经半夜了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是不是应该重整旗鼓,迎接明天的来临?都说山重水复之后,一定是柳暗花明,这次的打击不应该是我消沉的借口,我要振作起来!
人生在世,谁都不能一切如意,这次落榜,并不能说明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了父母妻儿,为了心中的梦想,我还要搏一搏!
夜色深沉,霜浓雾重。星光渔火,碎入江心。一个不眠的人,一个凄冷的夜,一首不朽的诗。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什么意思
“孤篇横绝”的传世名篇
古往今来,仅仅靠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诗人其实并不是很多,以乾隆皇帝为例,纵使有一万首诗传世又能如何?大家记得的,无非是他那些刻印在知名景点上的“天下第×泉”的软广告而已。
要论一诗惊世、孤篇横绝,除了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算其中一个。但比起来,《春江花月夜》是洋洋洒洒的长诗,《枫桥夜泊》是仅仅二十八字的绝句。以画来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一个是泼墨长轴,一个是素淡小画。
《枫桥夜泊》字词其实非常浅白,也没有用到复杂的典故,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几乎无人不识。
而它的绝妙之处,其实也在这里——用二十八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汉字,烘托出了精妙绝伦、悠远难言的意境。
江枫对渔火,钟声传千年
回到题目上,我们把两个句子连缀在一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何解?
首先,他用蒙太奇般的高超艺术手法,在短短十四个字里,嵌入了六种孤绝又丰盛的景象——天边即将落下的月亮、水边树上啼鸣的栖鸟、浸透了秋意的漫天寒霜、江边的枫树、暗淡的渔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那个“我”。
这几种景致组合在一起,说不出的精妙——月亮是沉默的,鸟鸣是回响的;枫树是悄寂的,渔火是晃荡的。一动一静间,唯有一个睁眼枯守到天明的人,怀着重重心思,在泊船里,一言不发地面对这一切,种种羁旅之愁,渐渐弥漫心头。
“对”字何解,很简单,一个巧妙的倒装——“我”面对江枫渔火,忧愁难眠。
愁到浓处,简直无从排解时,点睛之笔来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十四个字里,没有风景,只有声音了。
读者似乎也跟随作者,全然沉浸在这枯对风景的愁闷中时,寒山寺三更时分的钟声遥遥而至,它悠远、浑厚、有力,仿佛击穿了这一切,人生何其促狭,但天地空灵旷远。
所以,这一记钟响,不止久久回荡在河面,回荡在张继的耳边,也回荡在每一个读过这首诗的人心里,余音袅袅,一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