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达 女子 古代 故事 于某明达 于某 古代故事

古代故事:痴女子,明达女子,忘误,于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1 13:59:21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痴女子

有个女子从哥哥的桌子上得到一本《红楼梦》,废寝忘食地读起来。读到动人的情节,就合上书冥想,然后落下眼泪。反复读了几十遍,最后生病了。父母发觉后把书烧掉,女子喊道:“为什么烧了我的宝玉黛玉?”从此哭笑无常,说话语无伦次,做梦也呼喊宝玉。医生和巫师都没办法,最后饮泣而逝。

有人说:“为了虚幻的事而死,真是个痴女子!”原作者说:天下事什么是真,什么是幻?此女子之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感情这东西,没有形体,无法琢磨,却真实存在。深爱一个男子或女人,假如遇到差不多相貌,差不多性格的,也会爱上吗?又或是遇到各种条件都高于所爱之人者,会移情别恋吗?那些为爱抱恨殒命的人,假如终成眷属,会日久生厌劳燕分飞吗?男女之情不完全在于床笫,却又离不开床笫之事。千言万语无法描述感情的神奇,至理名言说不清楚感情的变幻。《耳食录》

明达女子

我同乡某人未中举时很落魄,去往青楼玩耍遭到众妓的漠视。只有一个叫树儿的很欣赏他。树儿背后说:“此君不是长久贫贱之人。”因此对某人很热情,还拿出自己的钱资助他读书。赶考的时候又赞助了盘缠。

某人很感激,握着她的手说:“我如果得志,一定会娶你。”树儿辞谢道:“我所以看中你,是因为姊妹们都看中富家子,我想让大家知道,风尘中也有慧眼的人。至于白头之约,我没想过。我性情放荡,做不了良家妇;如果做你妻子仍旧红杏出墙,你哪能忍受的了?如果做个好妻子,就得像坐牢一样锁在深院之中,这又不是我想要的。长久在一起,总有厌倦的时候,不如这样自由来往,保持两情相悦。”

后来这个人考中孝廉做了县令,多次去接树儿,她都不来。到了中年,上门的客人少了,树儿也没改变主意。真是个奇女子。《阅微草堂笔记》

骂人

我们乡有个中年妇人寡居,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骂人。她骂人时,粗鄙的言辞像悬河之水,滔滔不绝。放猪的蠢汉听了都要捂着耳朵,而她丝毫不觉得羞耻,骂得津津有味。后来她嗓子哑了,逐渐说不了话。有人说是因为口孽,妇人也有了悔意,听人说起就眼泪汪汪。但是,只要有人惹着她,仍旧怒目圆睁,嘴唇翕动,说不出话就用手势比划不雅的动作来骂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啖影集》

展开全文

忘误

我(沧海一粟)记不准陌生人的长相,俗称“脸盲”。聚会时如果有新朋友,我总提前告诉:“我脸盲,下次见面不一定认出老兄,到时候请多担待。”《耳食录》里有个故事讲,某人脸盲,从外回家,看到妻子和一个男子近距离说话,不由大怒呵斥:“哪来的狂奴,竟敢白昼调戏妇女。”妻子骂道:“你瞎了?小舅子都不认识了?”这个人仔细辨别,的确是妻弟,赶快笑着道歉。

后来他妻子和一个少年约会,刚好丈夫回家。那少年快速奔去,某人很惊讶,怀疑是妻弟,自己没看清。就试探着问:“孩子舅舅为什么走得那么快?”妻子说:“他怕你又认不出来尴尬,干脆不说话就走了。”某人想不起来刚才那人长什么样,于是相信了。《野语》

于某

长安于某生于世家,十多岁时写的文章就能让老秀才惊叹。他是小妾所生,因此受到嫡系兄弟的轻视,于某从不屈服。长到十五六岁更是狂傲不羁,和家里人矛盾太多,就天天在外游荡,和一群不良少年喝酒赌博,骑马击剑。多次受到父亲的责打也不悔改。

十八岁那年,父亲给他娶了妻子,岳父家也是大户,妻子生性娇惯,夫妻二人形同陌路。一年多后母亲去世,他给父亲留下一封信,骑上一匹快马离家出走,数年没有音讯。他妻子回了娘家,和于家不再来往。

这一年,他父亲奉命去湖北讲武堂参观,在优秀学员名册中看到了儿子的名字。他大吃一惊,当时教官们都很忙,一时没办法打听。在阅兵的时候,果然看到儿子走在队伍首列。于某昂首挺胸从观礼台前走过,对父亲看也不看。阅兵之后就躲了起来,父亲没找到他。

一个月后,父亲只好回了家乡。又是三年过去,父亲病故。兄弟们分了家产,并没把于某计算在内。

几年后时局变幻,有谣言传来,说于某参加了新党。又有从军队逃回来的人说,的确是这样,于某在战场上非常勇武,已经升官。他的兄弟们有些害怕。而他妻子的娘家已经没落,妻子在娘家十多年,布衣荆钗,早磨尽了娇气。她听说于某成了军官,很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一年多后,于某回来了,却在邻村做了小学教员。兄弟们去探望,于某很冷淡,也不提家产的事。妻子绝了破镜重圆的念头,于某也不去打扰她。

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不读经,不宣佛号,只是求食物充饥,偶尔和人讨论些诗文。某次和于某路遇,和尚惊讶地说:“你在这里?”说着扭头就走。于某在后把他喊住,二人进屋内密谈了一整天。第二天和尚不知去向。

有人问于某这个和尚是谁,于某不回答。又有人问起在军队时候的事,他黯然说道:“天下的事已经成了现在的样子,说那些还有什么用。”和尚走后,他辞去教员的工作,买了几亩地,在村子角落种地为生。

故事出自《骈枝余话》,描述了清朝末期一个青年,从有志到颓废的过程。从文章中猜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北洋军阀夺取了胜利果实,他心灰意冷回家乡做教员。那个和尚应该是二次革命失败,被通缉的高级军官。他从和尚口中知道了二次革命的失败,扭转乾坤的希望破灭,于是教员也不当,种地隐居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