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斩 孔融 满门 深入人心 长大抄斩 长大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可是他长大后为何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1 00:36:04 浏览8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孔融这个名字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他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育儿故事,没有之一。孔融小时候机智过人,有辩才,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

孔融十岁随从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年仅十岁的他得到了当时洛阳名人李膺的另眼相看,夸赞他日后定成大器。当时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这个小孩颇为不屑,就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时直接机智地回了一句:那您小时候一定很了不起!让陈韪一时十分尴尬。

这件小事一度成为了笑谈,也用来称赞孔融的机智聪明,可谁又能想到,陈韪对孔融的评价竟然一语成谶,他成人之后非但没有很大的成就,相反还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身败名裂,祸延家族。

要说到孔融的死,就不得不提他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了。孔融为人机智善辩,但是也因此触怒了曹操,那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最终导致注重人才的曹操也容不下他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掌控着东汉末期的最高权力,而孔融则一直心向汉室。曹操曾经想要谋求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来建立封国,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地位,但孔融偏偏上书汉献帝,用古制作为理由阻止给曹操的分封。

还有,刘表一直以来都不服从曹操的领导,他镇守荆州一方重镇,成为曹操的眼中钉。因此曹操一直主张要攻打刘表,但孔融表示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应该讨伐。两人对此心知肚明,孔融是想要利用汉室的力量阻止曹操,而曹操由于要稳定人心,所以一直没有对孔融下手。

展开全文

如果说第一点至少还体现了孔融的心向汉室,仍然算是一个正面的评价,那么孔融做的第二点就有种不识大体的意味了。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加之连年征战,各个势力都面临粮食问题,甚至很多民间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烈状况。如何解决军队与百姓的温饱问题是一件头等大事,后面历史中留下来的势力多半是有能力处理了军队吃饭问题的人。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各个势力之间是无所不用。程昱甚至在军粮中夹杂人肉作为补充,河北的袁绍军队靠采食桑葚为生,袁术军队则靠河边挖牡蛎为生。当时中原大地发生如此惨况,可见民生凋敝到什么程度。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非常重视粮食问题的处理,于是便以“酒可亡国”的名义颁布了禁酒令。这在事实上减少了达官显贵对粮食的浪费。

本来这是一件照顾民生的政策,可是到了孔融这里,却变了味道。孔融对曹操颁布的禁酒令表示公开反对,还大笔一挥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用来反对禁酒令的实施。文中丝毫没有顾忌现实的困难,而是大书特书说圣贤如果不喝酒,就无法建立太平盛世。

他公然唱反调,完全不把曹操的禁酒令放在眼里。不单止自己违反禁令,他甚至还与朋友一起喝酒畅欢,朋友们提醒他曹操的措施禁止喝酒,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甚至在酒至半酣之时,还发出狂妄的言论,大谈喝酒是孔孟圣人之道,这一点曹操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由此可见,孔融的政治主张毫无事实依据,他只是一味地强调复古,却丝毫不在意百姓疾苦。也正是因为孔融为代表的的士族阶级政治上的短视与不切实际,造成了曹操对他的不屑一顾,甚至动了杀他的心思。

为了压制士族阶级的势力抬头,曹操一直打算要对他们动手,但苦于一直没有借口打压。而孔融的狂妄自大给了曹操足够的理由。

孔融与三国时期著名的狂人祢衡是好朋友,他们在喝酒吹牛的时候,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也反过来捧祢衡的臭脚说他是“颜回复生”。这两人的话,被郗虑得知,于是上报到了曹操耳中。

曹操本来就对孔融的言行不轨心怀恨意,这次总算是抓住了他的把柄,他身为孔子后人,却对孔圣人出言不逊。这件事情正好可以让他身败名裂,于是曹操用了“不忠不孝”这样对孔融极其羞辱的罪名来定了他的罪,决定诛杀孔家一门。

总结:

孔融为人机敏而善辩,确实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他却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他只具有高谈阔论的小聪明,却不具备洞察时局的大智慧,正因如此也让自己身败名裂,还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孔融的子女却具有难得的眼光与魄力。当孔融被人带走准备行刑的时候,他看到自己的子女正在庭院玩耍,从容不迫。便动了恻隐之心,问官差能否放过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的孩子却十分坚毅,他不慌不忙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此来表明自己从容赴死的气节。他子女的事迹也因为这一句话而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