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养浩传

史书中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2:57:31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史书中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后汉书,献帝纪》

这句轻描淡写的历史记录,如果在2020年之前,我们看到,或许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现在再来看这句话,不禁有些泪目。

2020年的那个春节,新冠疫情暴发,这是全人类的痛楚。回首再看1800多年前的这段话,似乎就有了很大的感触。

那么汉朝末年的这一场大瘟疫,究竟造成了多大伤害呢?史书是帝王将相等名人的传记,对于普通老百姓的记载自然是少之又少,但是从那些名人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得到,那场瘟疫对汉朝百姓们的影响。

一、一场瘟疫,干掉了建安七子中的五个。

建安七子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东汉汉献帝时期的七位很有才华的文人。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其中孔融和陈琳,是经常在三国故事中上线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也是昔日的北海太守,因为总是在背后说曹操坏话,所以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给宰了。

至于陈琳,则是曾经帮着袁绍,发表过讨伐曹操檄文的人才,骂得曹操犯起了头风病,差点疼死。曹操击败了袁绍以后,陈琳立刻跳槽到曹操那儿干活了。

在《王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幹、琳、瑒、桢二十二年卒。也就是说陈琳、王粲、徐幹、应瑒、刘桢全部都死在了建安二十二年。

其中王粲和陈琳,是给曹操打工的,所以他们当年跟随曹操出征东吴。可是这两位都在出征途中感染了瘟疫而去世。

另外三位徐幹、应瑒和刘桢,是在魏国的邺城感染了瘟疫,从而全部去世。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不光大都市邺城有瘟疫,而且南征东吴的这条战线上也有瘟疫。

因此不排除,当时整个北方都在流行瘟疫,甚至可以说这场瘟疫笼罩了整个天下。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曹丕学驴叫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王粲和曹丕的关系比较好,两人一同跟着曹操出征,结果半路上王粲得了瘟疫死掉了。曹丕知道王粲喜欢听驴叫,所以他在王粲的葬礼上,带着一帮人在那儿学驴叫。虽然滑稽,但是蛮感人的。

二、建安二十二年的疫情之下,灭门之户数不胜数。

建安七子算是比普通老百姓日子要好过得多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医疗条件,在当时来说是很不错的。就连他们都被灭了五个,可见普通人家里,那情况就更惨了。

其实除了建安七子以外,我们熟悉的东吴大都督鲁肃,也死在了这一年。虽然没说跟瘟疫有关系,但是也不排除这一点。毕竟鲁肃这一年才46岁。

司马家族是非常长寿的,但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在这一年去世了。为啥?因为他在基层视察疫情,给士兵们送药的时候,不小心感染了瘟疫。

当时曹操的儿子曹植,还特地为这场疫情,写了一篇文章《说疫气》,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啥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建安二十二年,这一年瘟疫横行,每家每户都有因为得瘟疫去世的人,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听到哭嚎的声音。甚至有很多家庭,是满门被灭,更有甚者是全族被灭。

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也有这样的文字: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现在你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了吧?是岁大疫,只有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数生命的戛然而止,使得每家每户都在经历丧亲之痛。

三、三国和瘟疫似乎总绕不开。

据统计,东汉后期,天下还有5000多万人,可是到了三国结束的时候,天下只剩下了1000多万人。

不少人认为,损失掉的4000万人,都是战争造成的。其实我们仔细去看三国那段历史的史书,就会发现,那个时代始终绕不开一个词,那就是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究竟导致多少人去世,并没有准确记录。但是因为这场瘟疫,使得曹操这边的官吏和士兵死伤惨重,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带兵返回。

同样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其实曹操也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瘟疫。很多人认为赤壁之战都是周瑜、刘备的功劳,实际上曹操这边爆发的瘟疫,对此也有很大影响。

由于北方士卒们不熟悉水战,所以不少人都病倒了,继而出现了大瘟疫。曹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焚毁战船,带兵北归。关于这一点《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

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此外在建安二十五年,也是这个年号的最后一年,又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瘟疫。这一年吕蒙击败了关羽,但是没多久他就染上了瘟疫去世了。

同一年染病去世的名人还有:东吴名将甘宁、刘备的谋士法正、曹操、黄忠、程昱等人。虽说无法断定他们的去世和瘟疫有关,但是同时爆发的瘟疫,的确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总结: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瘟疫和三国人口锐减有很大关系。

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一旦爆发了瘟疫,很难会有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治。就拿我们今天来说,已经是21世纪了,时间过去了1800多年,那又怎样呢?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照样是手足无措,更别说1800多年前的古人了。当然了,我们现代的医疗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治愈率相当高。

可惜的是三国时期,医疗条件太差,基本的防护措施也做不到位。再遇上个乱世,那可真是给了人类一记猛拳。

三国君主无法在短时间内一统江山,也正是因为瘟疫横行的原因。试想一下,曹操那么强大,咋可能几次南征都无功而返呢?可见瘟疫决定了这段历史。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只有底层出身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心境,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感受,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说明了这个作者对贫苦大众的生活非常的了解,远不是那些达官贵人能体会到的这些境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全表现出来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的晚年作品,也是元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张养浩这个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他隐居后决定不再涉仕途,但是在重招他的时候,他知道是为了去陕西赈济饥荒,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前去,在他去的路上看到了灾民的处境,内心愤然又悲伤,决定散尽家财赈灾,最后因为劳累过度而死,而《潼关怀古》是写他在去赈灾的路途中见到的场景感慨而写的。

他在里面写的这些高出了同代作品一筹,内容境界是关怀天下苍生的大情怀,这是在其他作品里面所很少有体现的,也很少有体现的那么直接那么干脆,里面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百姓遭遇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从最直接最富有情感的角度去阐述了百姓的现实苦楚,也说明出来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意思已经非常的直白,几乎没有任何掩盖和拐弯抹角的意思,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意思很明确,在国家兴旺的时刻,达官贵人都会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搞各种建设和形象工程的时候必定要用到大量的钱财和劳工,劳工就是贫民百姓,钱财都是从国家对百姓的税收里面获得,这直接增加了百姓的负担,百姓的生活会直接陷入困苦当中。

亡,百姓苦的意思也直接了当,国家的灭亡代表着战乱,每一次战乱对百姓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征召年轻人当兵打仗,征收百姓的粮食当军粮,在战乱的年代百姓无法正常劳作生产,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社会最混乱的时候,各种强盗土匪恶人横行,对百姓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使得百姓陷入生活的困苦之中。

其实百姓的生活好坏跟治理国家的管理者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国家的是明君,能体谅老百姓的贫苦,那在治理国家的用人上面都比较好,国家就会内安外平,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是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那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就好比有句话说得好,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管理者昏庸老百姓就难过了。

如何评价钱谦益其人其文

对钱谦益众说不一,但是钱谦益是个自相矛盾,又左右不定的人,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说他自相矛盾,是因为他前后主张对立,一会儿用户这个,一会儿又反对那个,在对待前后朝廷的态度上出现多次矛盾的先例。说他左右不定是因为钱谦益想做官,又不甘心自己的追求,但是当利益到来时,或者说低三下四能求得一官半职时,又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厚颜无耻登上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