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现在儿童都讲普通话,方言都不会讲了,是好是坏
- 怎么样才能把普通话说标准一些
- 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话是胡语
- 对方说普通话的时候,回复方言合适吗
- 古人如何说话他们说普通话还是文言文
- 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任何方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怎样不用花钱就可以把普通话说的很好
现在儿童都讲普通话,方言都不会讲了,是好是坏
现在儿童都讲普通话,长大成人以后,因为工作需要会全国各地走,语言到处通行,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亊。
但是从小方言都不会讲,並不是好亊,换句话来说,应该说是非常不好的亊,这是全国多年来,全面推广普通话的结果。
我认为学校教育,普通话和方言该两头必须都要抓,我国历古历代来,有几大方言体系传承,再不改过来国家之大,方言即将逐步退化甚至消失殆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怎么样才能把普通话说标准一些
不要怕被别人嘲笑,更要有勇气张开口去讲,而且在讲了普通话后,如果身边的人纠正你的发音,你也要虚心接受。因此,听,查,练,说,四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一定要克服内心的恐惧。
学普通话,必须有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如果你整天和家乡人在一起,可能就不会想到讲普通话。因此,如果学普通话,最好身边的人,都在讲普通话。这样,学起来就更方便。普通话的学习环境也就创建起来了。
普通话学习,首先要懂得听,听新闻,听广播,或者是听身边讲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专,这都是不错的方法。如果你决心学好普通话,听的时候,注意那些你经常搞混的音,例如,un\ui,ei\en,ing\in,等。尤其是前后之音的区分,一定要听仔细。听的时候,不要闭眼睛,一定也要看讲话者的嘴唇或者是口腔的变化,有细微的变化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听了别人的普通话后,尤其是电视或者是广播后,一定要记得跟读,这是练习讲普通话的一种感觉。听到对方的话一句,就跟读一句。听的时候,尤其注意,语调,前后音,鼻音等,把那些易读错的字和音,特别关注。下次遇到的时候,就会刻意去留意,避免错误。
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话是胡语
汉语分为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北方汉语历史上曾经被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掌握,故而有人误以为它是胡语,但这完全是误解。
普通话是不是胡语的争论,本质上是南北方汉语的正统之争。
事实上,北方汉语被列为国家通用语言,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他们把普通话贬低为胡语,一方面,不承认普通话的地位,另一方面,以古代的“衣冠南渡”为借口,为自己才是汉语的正统地位,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众所周知,由于地域限制、人群流动性等影响,语言是可以流动发展的。五胡乱华后,导致中原汉人一部分向南方迁移,形成了古代的雅音的变化。但是,古代固然有“南方汉语”的地域变化,但南方汉语也是方言众多的,诸如,吴语、粤语、闽南语等,并不是说,因为“衣冠南渡”,中原汉语就不存在了或者不纯正了。
这完全是对汉语的误解。
汉语,自古以来,就具备了南北方的差异性。在中原地区,就有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的碰撞。
南方汉语的影响其实也很大,诸如,日语、韩语和越语等都受到它的影响。这也是今天的粤语闽南语都和日韩越语有某些相似性。
但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汉语,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都在各地发展,“因地制宜”,形成了发展上的差异。
如,当雅言入百越之地后,与当地土著语杂糅后,形成了新的特点。
即,粤语早就变化了!也不是古代的粤语,和百越族杂糅,有了自己特点,但也是汉语方言。我也不会说它是胡语,是百越语!道理一样!入声算个啥?!不是唯一标准! 粤语是南方汉语,确有百越话的变音在其中。
难怪古人有云:
唐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鸟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晫噪”。而北方汉语却因为具备一个突出特点,从最初的中原地区脱颖而出,成为汉地和胡地多民族欢迎的古代“通用语”。
北方汉语为什么受到北方民族的青睐?
北方汉语在战乱频繁的古代,尤其是五胡乱华后,受到了包括中原地区和草原上的人们、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成为草原上与中原交流的“通用语言”。
这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交流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匈奴人和汉王朝的交流。
之所以,汉语言被草原部落青睐,与南方汉语相比较,北方汉语,“阴阳上(读赏)去”四个音远比南方汉语九个音调发音更简单。
这让北方各民族普遍认为,北方汉语更具有“易学易于教学推广”的“简便易用”特点。
原来,北方民族的胡语里,自带翘舌音和卷舌音。这为他们学习北方汉语带来了便利性。
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学者进行了长期跟踪比较研究。
他们把北方蒙古人和南方广东人学习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会翘舌音和卷舌音的北方人比擅长平舌音的广东人学普通话更快,效率更高。
正是这个原因,无论古代战事多么频繁,草原部落既捻熟自身的“胡语”,也谙熟于中原汉语。
这样,北方汉语并非胡语,它之所以受到胡人青睐,纯粹是,北方游牧民族更容易学习、“优胜劣汰”的结果。
即,以“易学易用”为原则和自然法则,从而让北方汉话脱颖而出。“北方汉语权”是历经岁月积淀、洗礼而成长起来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把易学易用的北方汉话贬低为“被阉割的语言”,实在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由此可知,汉语的南北差异性,自古有之。而北方汉话,从古至今都说明,更易于学习!今天的粤语,依然是少数人学习,不利于推广,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它,南方系的闽南语,潮汕话,吴语,等等,你看和日语、韩语、越南语相似的,都没有在中国大普及!说明什么?北方汉话易学易于传播,有地域优势。
但它不是胡语!而是有更多的人学会了!熟悉了!掌握了!
北方汉语为什么会有大量胡语词汇?
事实上,
北方汉语不是胡语,却有着大量丰富的胡语词汇。
但是,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在进化发展中都会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汉语里,有英语词汇,如咖啡;有日语词汇,如沙发;有满语词汇,如萨其马等等,不胜枚举。
但这些都属于汉语引入了外来词汇的情况,而非汉语胡化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稳定的内核,“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它的基本语言结构体系。
有人会说,那句流行的诗词“汉人尽做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该做何解呢?
这里的胡儿语,并非胡语,而是,汉语中夹杂着的胡人“俚语”或称“荤语”,即是说,古人以用学来的、胡人骂人经典的话回骂汉人为时髦。
所以,有人质疑今天的国骂或许就是古代胡人的发明创造。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北方汉语,经过古代中原和草原上的人们共同努力而变得表达更加丰富而愈加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
这也可以解释为,当时中原的主体汉话,在草原上的人们看来,如同今天我们学习掌握了英语一样自然而高贵。
毕竟,汉地的农耕文明发达,语言也发达且成熟而完善。
而某些游牧部族在这种浪潮中,放弃了自身的母语,选择了汉语。比如,鲜卑人和金国女真人。鲜卑语和女真语都是地道的胡语,他们选择汉语后,主动融入了汉人,成为北方汉语的传承者,汉语自然不是胡语,而是成了胡人的通用语。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后来清军入关汉化,不是满大人带来了北方汉话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北方汉语的历史缩短了,二是把满人入关汉化的时间搞错了——提前了。
01.清军入关后,他们是带着满语入关的,汉化是在清朝中后期了。
不但如此,入关后满洲人是完全拒绝汉化的。他们把满语定为国语,这个是重点!严防死守,坚决不汉化,还把档案记录、奏折等都规定使用满文字。
而此时的北京城里,几百万人都是说着北方汉话的。
这为满大人学说汉语提供了方便之门。“勤奋+努力+天赋”,他们纷纷化身学汉语的高手。
02.清军“从龙入关”者20多万,修建满城,全国布防,改变不了汉语。
毋庸置疑,清军入关的人数是有限的。满洲八旗有6万,汉蒙八旗6~8万,其它部属5~6万。仅此而已。在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中原后,在各地修建满城,分区驻防。显然,他们的数量是极少的,是不足以改变汉语体系的。
事实上,明朝自朱元璋到朱棣时代,都在从南京向北京迁移平民。这意味着,北方汉话同样受到南京话的影响与融合发展。
淬火成钢,汉话“通用”的荣耀地位,从未动摇!
而等到清军入关后,北京人口早就达到数百万之多,而因全国布防已经不足20万的满人北京留守人口中,是无论如何也影响改变不了北方汉语的了。
由此可知,满人放弃了满语,继承了北方汉话,而不是发明了北方汉话。
而满人的近亲,如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楚科奇人和乌德盖人等都被俄化,放弃了本民族语言,说俄语。难道因为他们说俄语,就可以说,俄语是他们的发明创造?
而今天生活在蒙古国的人们,曾经被斯拉夫化,但他们今天说的依然是蒙古语。
北方汉话,在南方有发展变化吗?
北方汉话,如同一首流动的旋律,从北唱到南,在西南方形成了一个显著特点,集“南腔北调”于一身,并逐渐——
成为云贵川西南三省的官话。
西南官话,北方汉话体系,迄今有2.6亿人使用。在北方腔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方人的调调,入声音也出现了。
街(读该音)子镇,这读音是不是很熟悉?北方汉人和我们读法一样。而巴不得,在满语里也有,说明,满语最早也曾引入汉语词汇弥补自身的不成熟。
更多的人选择汉话,足以证明了它的成熟体系和完善。
至今,内江、自贡、新都等四川多地都有翘舌川话,包括入声音调。这些继承与变化,无不体现着“南腔北调”的古代遗风和不变的汉话灵魂。
综上所述,无论北方汉话还是南方汉话之间的正统之争,都只是逞口舌之快罢了!南腔北调的南北方汉语,自古而然,今天的我们不能随意贬低彼此。而56个兄弟民族都在为普通话的发展做出贡献,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语言。
对方说普通话的时候,回复方言合适吗
用什么语言来交流,一是取决于习惯,二是取决于自信。一些省份的人对自己的方言很自信,因此,对外省人交流时持方言交流。比如,东北人在与外省人交流时,都会用东北方言。不过也有特殊的,比如持胶辽方言的大连、丹东等地的人,在与别的区域的人交流时,他们会用普通话来交流。而一些省份的方言,不好懂,这些省份的人与外省交流时一般都用普通话交流。
其实,是否用哪种语言交流完全取决于习惯,不存在是否礼貌的问题。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他们本身不会说普通话,不能强迫他们在交流时用普通话。但是一些方言着实难懂,如果会说普通话最好还是说普通话,否则影响交流。
古人如何说话他们说普通话还是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当然是说人话,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不是口头语言。
所谓书面语言,就是写文章、写诗词、写骈体文、写赋、写策论,写小说、写剧本等等,在书面写作时,使用的一种语法、用词较为规范的文字语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书面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有区别!并不是每一种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都好似题主举例那般深奥难懂。题主的举例出自《封燕然山铭》。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这段话大意是说,虽然我大汉和匈奴的这些战争打得很艰难,牺牲了很多,但我们用一时的流血换取了长久的和平,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战功刻在石碑上作纪念,彰显我们是为了和平而战!
嘛,小编这么一段废话,在石头上刻,肯定刻不下,还是得简化成“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这个《封燕然山铭》是汉朝官方用来宣扬战绩的,本就不是用来进行日常交流的!
关于日常交流语言,我们分为两块,一块是语法,一块是口音。
那么,语法上,比较贴近古代人民生活的文言文有哪些呢?
一个是出现在诗词中,一个是出现在小说里。
小编个人觉得,东汉末年流传开的《古诗十九首》就已经挺浅白了的,不过我们还是来一首更接地气的。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这首《菩萨蛮》和我们现代流行情歌差不多,有点像是“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不过这首情歌的意思更热烈,小编友情翻译如下。(其实不翻译,你们也应该看得懂。 )
我跟你发誓哦,如果要分手,除非是山烂了,铁秤锤能浮上水了,黄河枯竭了,白天看到星星了,北斗星跑南半球去了……,就算是这样了,感情也不是说结束就能结束的!除非半夜三更出太阳!(三更,换算成现代时间是23:00—1:00)
这比太阳从西边升起还要狠。这首流行歌是唐五代时期的。再往上,汉朝时的汉乐府,大家也比较熟悉的一首,就是《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以上,虽然有个别生僻字,但不影响我们的理解这首汉朝情歌的意思。
再来说小说,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红拂夜奔的故事。红拂是这么对李靖说的:
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唐传奇·虬髯客传
这句话已经做过书面加工了,也就是把对话做了删减,修整,只留精华部分。
如果进行扩写,红拂很可能是这么说的:“公子,妾侍奉杨司空已经N年了,跟在他身边,也是看了不少人,妾阅天下人,却没有一个能和公子相比的!正所谓,‘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所以妾特来投奔公子,愿随公子而去。”
唐朝时期,纸还很贵,如果像小编这么写,妥妥会引起读者公愤。到了明朝,小说对话虽然也是进行修剪过了,但已经相当接近日常交流了,比如《西游记》。(其实《西游记》属于白话小说,但可能在部分人眼里,还是算文言文)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
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以上,这个对话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代人的交流了。
所以,就语法层面来说,如果穿越到古代,日常交流不用太担心什么。
要担心的是口音。
题主说到的普通话,就属于口音部分。
官方语言的口音变化,学术界主流认为的变迁是这样的:
雅音——商、周。洛阳语(今河南洛阳)秦朝太短,暂无史料考据。
洛语——汉、三国、魏。从上面说的雅音演变过来。
吴音——两晋南北朝。北方士族世家,迫于战乱大量南下金陵(今南京),上面提到的洛语与金陵方言融合了一下,形成了吴音。
长安官话——隋、唐、五代。以上面提到的洛语、吴音为基础,融合了长安话,最终形成《唐韵》,史称秦音。宋朝时,进一步扩展了《唐韵》,最终演变为《平水韵》。
元大都汉语——元大都,即今天北京,以北京一带语言为基础,学术上认为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南京官话——明、清朝前期。重新再把上面的提到的吴音,以江淮流域为主,梳理了一下,形成南京(今南京)官话,但这里的吴音和南北朝形成的吴音已有较大差距,史称“中州音”。
北京官话——清朝中后期。是北京(今北京)方言和“中州音”的结合,和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者差别,可参考昆曲和京剧的差别,当然,乍听之下,感觉发音区别不是特别大。
以上,和没耐心看的同学,拎一下重点。
1.现代普通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朝,为今天北京一带方言。
2.元朝以前,以洛阳话为基础,先是融合了南京方言,形成吴音,后来又融合了北方语言,融合来融合去,最后在江淮一带形成了中州音。江淮一带,对照今日的地理位置如下:
安徽中部和中南部、江苏中部和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地区。
3.简单来说,普通话=北京一带方言+中州音
综上,以语法+口音来看,最适合穿越的年代是明清,日常口语交流基本不太会有障碍,除非你遇到的人不会说官话,只会说方言……
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任何方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我们国家普通话已普及了几十年了,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通话。学习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实际有57个),56个民族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不仅如此,就拿汉族來说,居住地域不同,方言也是不同的,尤其,南方各地语言差异更大。北方人初到南方,从语言上讲,不仅听不懂南方人讲当的方言,而且就象听外国人在讲话一样。
语言不通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生话南方的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都应很好地学习普通话;北方的同胞,如果你長期居住和工作在在南方或者经常与南方同胞打交道的,应适当学习和了解南方当地的方言,這样可以避免给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
怎样不用花钱就可以把普通话说的很好
现在是网络社会,很多资源都是共享的。想学好普通话其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首先,应该从最基础的字入手,了解每一个字的读音,然后再学习词语或者短语,最后再进行整句或者短文的阅读练习。通过多学多练,由简到难。长久联系就会慢慢练就标准的普通话。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