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既是明君礼贤下士;又是穷老大屈身纳贤。
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刘皇叔,一个是自许"管仲乐毅"的半耕半读的卧龙,两人初次相会,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一一诸葛的"隆中对"。
刘备需要"如鱼得水",诸葛亮自然希望实现"管仲抱负":"尊天子以攘四夷",无疑绝对符合刘备"匡扶汉室"之志,共同抗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可以说,双方一拍即成,不谋而合。
刘备聆听"隆中对",犹如干旱逢甘雨;诸葛亮描绘战略宏图,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隆中对,对刘备不蒂是宏伟大业的召唤书,匡扶汉室的进军令,一统江山的规划图。
刘备当即任诸葛亮为军师,26岁就执掌刘备的黄埔军校,关张不服还得服。
当细品"隆中对",虽然进攻线路一目了然,大有效汉光武之势。但凭竟是"纸上谈兵",脉络清晰,但拘泥于格式化。除了荆州一个支点,缺乏变化,一旦荆州丢失,就如同盲人摸像。毕竟是客居草庐所做,并不能概括天下万象,少了多种应变方法。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关张接连"同生死"而去,没有了荆州和关张等虎将,诸葛亮失去了"隆中对"军事方案,就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略,只能一次次单独出祁山,雷声大,雨点小,无可奈何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每一条都分析得很合理,为何事在人为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把每一条拆解开来,都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一一来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精准的眼光看出,荆州是刘备要逐鹿天下的第一桶金,刘表势弱,刘备是可取而代之。
当时刘备的反映是说哎呀这我现在还在人家家里作客,怎么就想到吞占人家的地盘,不太好哟。
但心里他是认同诸葛亮的看法的。
后来形势大变,荆州并不仅仅只是诸葛亮眼中的肥肉,也是曹操和孙权眼中的肥肉,刘表死后曹操大兵南下,刘备集团成功的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在赤壁一役打退了曹操,一下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六郡。成为赤壁一战最大赢家,还完美解决了占据荆州的道德问题。
可以说,隆中对中占荆州这一政治设想实现的偶然性非常大,如果当时曹操占据荆州后没有急于南下吞东吴,绝不会有后来的刘备坐收渔人之利。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当时天下最大的三个州之一,汉中,成都,有天府之国,有关中险塞,但无论张鲁还是刘璋,都是软柿子。
为何说诸葛亮是三国最顶级智囊,当时可能除了他,没有人能意识到益州对当时政治时局的重要性,至少曹操集团是没有人意识到的。如果曹操统一中原的步骤是先益后荆再图东吴,可能之后真没有孙权刘备这二位什么事。
刘备得到益州也十分偶然,虽然占据了荆州,但以他的实力,真要硬吞下益州还不知何年何月,但刘璋竟然主动送上门,缴请刘备入川,开门迎盗!刘备几乎是单枪匹马就把益州给搞定了。这段历史夜狼看起来比三国演义里的还传奇。刘皇叔神人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荆州也得了,益州也拿下了, 诸葛先生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刘备集团竟然传奇性的掌握了,那么为什么刘备集团会没等到天下有变的情况下自己就崩盘了呢?是关羽坑大哥吗?是刘备意气用事夷陵之役低级失误吗?
其实都不是,而是隆中对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硬伤。
外结孙权和占据荆益是隆中对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但要如何不冲突呢?
没有解决办法。孙权不是活雷锋,他永远不会放任刘备集团的坐大。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就是因为之前孙刘两家因为荆州的所有权剑拔弩张,最后刘备集团不得不将所占荆州六郡中的南三郡还给了孙权。生存空间大大被挤占。所以才想北上扩展。结果首尾难顾让孙权背后捅了刀子失了荆州。
如果关羽不贸然北上,刘备集团剩下的三州能保住吗?
说实话,在曹吴的两面挤压下,也很难保住。
隆中对可以说作为刘备集团的基本国策促成了刘备集团的崛起,但是也是因为其中无法解决的致命伤,导致其无法完全实现。
诸葛亮也是能当一次紫霞仙子,精准的预测到了开头,而看不到结尾。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